“两年拍了 30 部微短剧,我从不觉得它 low ”
“两年拍了 30 部微短剧,我从不觉得它 low ”
微短剧爽点密集的剧情背后,是被压缩到极致的表演。对很多演员而言,拍短剧是一个为收入提供保障的 " 权宜之计 ",而对另外一部分演员来说,这却是一个值得深耕的赛道。
作者 | 阿瑞
编辑|晏非
题图|微博 @马秋秋秋元
行至年末,小程序短剧热还在继续。
最近一个月以来,《无双》等多部微短剧上线几天内收入破千万元甚至破亿元的新闻,引爆了外界对这个行业的关注。近日,《云深不闻鹿鸣》上线 10 小时,投放消耗破 1000 万元,意味着其收入也超过了这个数字。
微短剧虽然赚得多,得到的评价却两极分化。喜欢它们的人,能连刷上 100 集解压;讨厌它们的人,则怒斥其粗制滥造。值得注意的是,广电总局正在开展为期 1 个月的网络微短剧专项整治工作,多位从业者也表示,微短剧需要着力打造精品。
对于观众而言,短剧中的演员正在变得越来越重要,不仅要颜值,也要演技。
有观众告诉新周刊,她只看某两位演员拍的短剧," 因为剧情比较好,他俩演得也自然、不做作 "。还有人甚至将自己喜爱的短剧演员所出演的剧集整理出来,制成列表在社交平台上推荐。
网友推荐的短剧。/ 小红书截图
但面对短剧,演员内心却五味杂陈。一方面,短剧的表演被吐槽缺乏深度,演员如果有了短剧的拍摄经历,后续再参加电视剧、电影试镜,可能会被扣分,所以他们对此往往羞于提及;另一方面,也有一些原本无缘拍戏的人,因为短剧得到了演戏的机会。
马秋元就是后一类人。这位 1999 年出生、经济学专业毕业的女生偶然进入了短剧行业,凭借主演的《当替身我月薪百万》《一不小心撩错人》等作品,逐渐为大众所知。
当一个非科班出身的女演员开始拍短剧,会经历些什么?新周刊和她聊了聊。
马秋元。(图 / 受访者提供)
当网文变成微短剧
付费微短剧行业的热闹引发资本关注之后,各行各业的人都涌入进来。从前的网络文学公司、短视频公司、广告公司,如今都拍起了短剧。
马秋元算是最早接触这类短剧的一批人之一。读大学时,她加入过广播台和话剧社,确实喜欢演戏,但她从来没想过自己能真的当演员。2021 年年末,她本来打算考会计专业的研究生,但没考上,恰好同学介绍她去一个短视频公司,她就此开始出演信息流广告。
2022 年年初,一直与她合作的公司入局短剧行业,马秋元也顺理成章地拍起了短剧。在这之前,她对短剧仅有一个模糊的印象," 只知道短剧成本更低,拍摄周期更短 "。她不知道的是,这很快会成为一个风口。
付费微短剧刚起步时以男频题材为主,马秋元最初拍的也是男频短剧。" 第一次拍,同事都是之前一直合作(拍广告)的,觉得还挺有意思 ",但很快,她发现自己接触到的角色 " 人设都比较单一薄弱 "。
男频剧中,往往多个女性角色同时喜欢男主角。(图 / 视频截图)
但最起码,这是一部成型的剧,看起来离她的梦想更近了,所以她决定继续拍下去。
马秋元一连拍了四五部男频剧,发现全是一样的套路。" 男主是小人物逆袭,女性角色最开始看不起他,后来揭露男主身份或者被男主救了一次,就对他爱得死去活来。" 作为演员,马秋元觉得这些角色缺少突破的空间。
与此同时,女频短剧市场逐渐兴起。第一次拍女频短剧时,马秋元发现,女频剧无论是故事情节还是男女角色,都更为饱满。" 我看了剧本之后,就觉得这是我要的。" 因此,她没有再接男频短剧,选择深耕女频短剧。
女频短剧中,女主角的人设更加饱满。(图 / 视频截图)
对于微短剧,马秋元有自己的理解。" 大家看剧,不都想快点看到结局吗?短剧一两个小时就能看完,内容也比较吸引人。像我这种之前就看网文的人,偶然间发现网文剧情被拍成短剧了,很容易产生好奇心并看下去。"
那些能成为爆款的短剧,不仅要在几秒钟之内吸引观众,更要留住观众。" 这个剧是不是真的下了血本、有没有用心去拍、每个人的演技是不是在线,观众真的能感受到。"
考验信念感的表演
在女频短剧中,经常能见到这样的设定:女主错把霸道总裁认成自己的相亲对象,两个人直接闪婚。总裁假装自己是普通人与女主培养感情,直到最后才 " 掉马甲 " 揭露身份。至于女主为什么没有见过相亲对象的照片和名字,都不重要,只要剧情 " 甜宠 " 就够了。
" 闪婚 " 是女频短剧中的常见剧情元素。(图 / 短剧《一不小心撩错人》)
在很多人看来,短剧的剧情十分悬浮,令人尴尬。有演员曾说:" 短剧的台词实在太考验演员们的信念感了,每次演完,大家都一起‘脚趾抠地’。"
但马秋元显然属于信念感很强的那类演员。她从初中开始看言情小说,《意林》《爱格》杂志也好," 霸道总裁爱上我 " 之类的网文也罢,现在短剧对应的网文题材她几乎都看过。这使得她更容易跟角色共情。
" 短剧的情节可能比较浮夸,但因为我本来就读惯了网文,所以我能感受到角色的情绪,也知道读者、观众想看到什么情绪,演的时候心理上没有那么难突破。"
电视剧《以爱为营》和短剧《一不小心撩错人》均由网文《错撩》改编。(图 / 晋江网页截图)
马秋元很清楚,演员能演好的前提是角色能立住。体验过完全不同的题材后,她慢慢了解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开始有针对性地挑剧本。" 首先三观要正;其次就是我能读懂这个人物,理解她的行为逻辑,纯纯恋爱脑或者很狗血的都不行。"
在剧组里,演员是没有时间概念的,不会区分周几,更没有节假日。为了压缩成本,一部短剧的拍摄周期一般为 7 — 15 天,每天会拍摄 14 个小时以上,有的剧组甚至要拍 16 — 18 个小时。为此,马秋元练就了倒头就睡的能力,结束拍摄后," 只要有一个能躺、能靠的地方,都能睡着 "。
如此高强度的拍摄,以及短剧注重快节奏、轻视剧情逻辑的特点,很可能令演员失去打磨演技的机会。有演员发帖称,自己在一个半月内演了 4 部短剧女主,开始出现记不住词、表演机械化的情况,甚至没办法进入角色。
有演员发帖讲述自己演短剧的状态。(图 / 小红书截图)
然而,竖屏短剧在压缩画面空间的同时,也会放大演员的表演细节。在夸张的情节下,演员的演技能否令人信服,几乎决定了观众的去留。
想要演好短剧,并没那么简单。马秋元接触过从长剧转行来的演员,他们中有很多人也难以适应短剧的表演方式。由于拍摄时间紧,演员完全没有酝酿情绪的时间," 说哭立刻就要哭,说笑立刻就要笑,特别考验入戏的速度和能力 "。
" 长剧讲究循序渐进,表演是完整的。短剧讲究短平快,表演需要立即到位,没有中间过程,就容易浮于表面。不过,观众逐渐对短剧的观感有要求了,大家现在也尽量往长剧的表演方式上靠。"
短剧精品化,还有多远?
爽点密集的剧情背后,是同质化的人物设定和被压缩到极致的表演。拍短剧火了之后,主动找上马秋元的短剧挺多,大部分都是她 " 演过的角色 ",更像是一种重复。" 我也希望能接触到更复杂的角色和题材,希望出演的故事不再局限于情情爱爱,只是目前还没有碰到合适的剧本。"
近两年的时间里,马秋元拍过 30 部短剧。" 你知道吗?以前的短剧,都是‘这个总(裁)要跟我离婚’‘那个总(裁)发疯了’这种名字,相似到很难记住。" 但她总是能记得自己所选择的那些有突破性的角色,她喜欢她们的韧劲," 能给观众带来治愈感 "。
古装短剧剧照。(图 / 受访者提供)
有媒体透露,在试镜一些横屏剧和电影时,竖屏短剧的参演经历反而是扣分项。尽管如此,演员很多时候并没有太多的选择余地。
有演员发帖称:"100 个通告里面,可能有 95 个是短剧的。" 这个数字或许夸张了些。新周刊记者统计了小程序 " 演员公会 " 上的组讯,近 5 天内发布的 54 条招募通告中,大约有六成是竖屏短剧。
短期来看,竖屏短剧至少为相当多的演员提供了工作机会。而如马秋元一样的非科班演员,也得以踏入演艺圈、圆一个梦。" 最起码目前在短剧领域,我有能力挑剧本,也明确知道自己想演什么。"
随着马秋元主演短剧热度的提升,开始有长剧剧组主动联系她。" 我觉得他们能找到我,肯定是通过短剧认识了我,所以短剧的表演经历并没有给我扣分。最重要的是,我的表演不能像刚入行时那样浮夸。我很早就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并且专心磨炼演技,毕竟实力是最有说服力的。"
有时,为了做准备,马秋元会自己录试戏视频。(图 / 视频截图)
马秋元从来不觉得短剧 "low"。" 我一直说,我的土壤就在短剧,因为我本来不是科班出身,能演戏就已经很幸运了,所以我不在乎能不能被看到。" 也许对很多其他演员而言,拍短剧是一个为收入提供保障的 " 权宜之计 ",但对她来说,这是一个值得摸索并长期深耕的赛道。
她能感觉到,这一行当中有一部分人,对待短剧是非常认真的。" 我现在合作的每一个团队都想要拍出称得上‘作品’的东西,而不是把它当成赚快钱的方式,我相信短剧会越来越好的。"
马秋元刚接触短剧的时候,几乎是无缝进组,如今一部短剧杀青后,她会休息一两天再去下一个剧组。" 以前拍摄周期都是七八天,现在 15 天左右的越来越多了,甚至更长,大家会稍微慢下来,保证演员的状态。"
此外,马秋元还观察到,短剧行业越发专业化。从人员配置、服化道水准,到拍摄设备、后期剪辑风格,都在升级。"2022 年年初,我接触过的剧组里,摄影助理得兼任场务,化妆师要兼任服装搭配师。但是现在每个人都有明确的岗位划分,现场有条不紊。"
最近,传统影视公司纷纷入局微短剧行业,各个长短视频平台也推出了相关的扶持政策。行业走过初期野蛮生长的阶段,一切似乎都预示着:微短剧的精品化,不远了。
校对:赖晓妮、运营:嘻嘻、排版:杨芳
读完点个【在看】
-
- 嘴上对中国说不的韩国,私下里吃的其实比谁都香
-
2023-12-22 06:44:29
-
- 中国“血钻”故事:降价、套证,戒托都比钻石值钱
-
2023-12-22 06:42:13
-
- 创业,男明星的中年医美
-
2023-12-22 06:39:57
-
- 卷在横店的“童漂”:砸了几十万,没有存在感
-
2023-12-22 06:37:41
-
- 男主播直播喝白酒时死亡曾大口咽下蝌蚪、老鼠 ...
-
2023-12-22 06:35:25
-
- 史上最强汽车降价潮来袭:宝马均降 10 万以上 明年会更猛
-
2023-12-21 06:00:06
-
- 一夜爆雷 5 亿,谁制造了茶叶比特币?
-
2023-12-21 05:57:50
-
- 比亚迪和华为的“碰撞”,已近在眼前
-
2023-12-21 05:55:34
-
- 求求车企们了,把隐藏式门把手做成选配吧。。。
-
2023-12-21 05:53:18
-
- 令人失望的王石,与中国“稻盛和夫”渐行渐远
-
2023-12-21 05:51:02
-
- 深夜,“大胃王”吃播又回来了
-
2023-12-21 05:48:46
-
- “野生丈母娘”逼俞敏洪干掉 CEO, 董宇辉坐上火山口
-
2023-12-21 05:46:30
-
- 还原相机的三大焦段!努比亚 Z60 Ultra 评测:2023 最懂影像的手机非它莫属
-
2023-12-21 05:44:14
-
- 车企曾说弃用,激光雷达为什么却在年底迎来爆发?
-
2023-12-21 05:41:58
-
- 比亚迪,碰到天花板了?
-
2023-12-21 05:39:42
-
- 中泰“永久双向免签”,将是怎样一幅景象?
-
2023-12-20 07:20:16
-
- 痛惜!又一位标杆性企业家,走了
-
2023-12-20 07:18:00
-
- 最全攻略!OpenAI 发布 GPT-4 使用指南,所有干货全在这
-
2023-12-20 07:15:44
-
- 美国梦破碎后,他们被房东赶出家门
-
2023-12-20 07:13:28
-
- 就是他,救急了王健林
-
2023-12-20 07: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