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喷网 > 百态 > 正文

​犹太裔巨富,70高龄入籍中国:成为中国人是我的骄傲

2024-03-15 19:02 来源:略喷网 点击:

犹太裔巨富,70高龄入籍中国:成为中国人是我的骄傲

图片来源 @视觉中国

文 | 华商韬略

去年 3 月,香港特区政府成立了阵容超豪华的特首顾问团。

34 位顾问中,有船王包玉刚的女婿吴光正、李嘉诚长子李泽钜、阿里巴巴执行副主席蔡崇信、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 Michael Spence ……

还有一位是,犹太裔中国人盛智文(Allan Zeman)。

01 从特首到古惑仔,他吃透香港

站在香港政商顶层,已是盛智文的常态。

2003 年,盛智文接到了时任香港特首董建华的电话,邀请他出任香港海洋公园主席。

但是,接到特首电话的盛智文不仅没答应,还一口回绝了。

" 我说你疯啦,我是个生意人,从来没经营过主题乐园,也不知道怎么经营主题乐园。"

他没想到,此后,董建华一连给他打了 6 次电话。

在香港,能让董建华主动打 6 次电话的人,寥寥无几,盛智文是其中一个。

董建华之所以极力邀请,是因为盛智文打造的兰桂坊实在太成功了。

兰桂坊,香港的夜生活地标、著名的旅游打卡地。目前,盛智文仍担任兰桂坊集团董事局主席,街区内七成的产权掌握在他手中。

这是一位 " 知道所有触发人们激情按钮 " 的商界 " 鬼才 "。

第 6 次电话后,盛智文仍然没有接任海洋公园主席,只是答应董建华,先去海洋公园看一看。

" 我实在不好意思再驳他面子。"

在去海洋公园转了一圈,实地考察后,他主动给董建华打去电话,问如果自己不接任,还有没有别的人选?

特首告诉他,或许还考虑一下前政务司司长许仕仁。

" 许仕仁?那你还是把海洋公园给我吧,要不就关掉它。"

盛智文开着玩笑,非常自信地接过了海洋公园。

此后,他一口气担任了 10 年海洋公园主席,力压香港迪士尼,拿下了 " 全球最佳主题公园 " 奖,将其真正打造成了香港之光。

难能可贵的是,10 年来,他没有拿海洋公园一分钱的酬劳。

在香港,盛智文是一位家喻户晓的犹太老头。

他不仅有让特首连打 6 次电话相邀的能力,还是掌握全港流量密码的 " 快乐制造者 "。

在兰桂坊的嘉年华上,他会穿着黑色丝袜、白色高跟鞋、蓝色的紧身短裙,头戴蓝色的硕大羽毛,扮成火辣舞女、变脸大师、圣诞老人等,成为香港全城的热门话题。

为了推广海洋公园的水母馆,他还会亲自上阵,穿上粉蓝色的连身衣服,扮成一只水母来吸引眼球。

这么有娱乐精神的商界大佬,中国很难找出第二位。

除此之外,盛智文还深度了解香港的三教九流。

上世纪八十年代,兰桂坊开业之后迅速走红,灯红酒绿下,黑社会闻风而至。

那段时间,有不少人找到盛智文,表示愿意出两三倍的租金,包下他的酒吧,但都被他拒绝了。

他不想让黑社会砸了兰桂坊的招牌。

但是,在 " 洪兴东星 " 盘根错节的香港,兰桂坊屹立至今 40 年,需要的不仅仅是勇气,更需要掌舵者的智慧。

" 与黑社会的人接触需要技巧,你要知道怎么跟他们打交道。"

2022 年," 拉斯维加斯赌王 " 斯蒂芬 · 永利邀请盛智文出任永利澳门董事会非执行主席。当年 9 月,在澳门新一轮博彩业赌牌竞投中,永利澳门抢前一天抢到头香。

这位犹太裔香港富豪在赌业江湖的地位,显露出冰山一角。

香港对盛智文,也给予了足够的尊重。他成为了香港太平绅士,获颁大紫荆勋章、金紫荆星章。而作为一名犹太裔港人,他还积极参与香港公共事务,甚至出任香港新民党顾问,一度被视为香港政界的 " 未来之星 "。

上至特首,下至古惑仔,从经济、文化到政治,扎根香港的盛智文,吃透、参透了这座城市。

其实,对于一名犹太商人来说,如果仅仅是为了赚钱,他不必介入这么深。

看看 " 润 " 出去的富豪们,盛智文完全有更好的选择,且不必背负任何民族情绪的压力。

只有真正对一片土地有深厚的感情,才会如此深耕和付出。

02 挤上绿皮火车的亿万富豪

1969 年,20 岁的盛智文来到香港。

不久之后,他告诉妈妈," 我不回去了。"

他也许已经预感到,未来的半个多世纪,人生的绝大多数时间都离不开这座城市了。

" 香港人有爱拼爱赢的精神,我非常喜欢,这与我的处世哲学非常一致。"

1949 年出生于德国的盛智文确实很拼。

7 岁时父亲去世,他跟随母亲移民加拿大,生活一度相当拮据。

这样的家庭背景,彻底激发出了盛智文犹太人血液中的经商天赋。

10 岁时,盛智文开始穿梭于大街小巷送报纸;12 岁时,他利用周末在牛排店做勤杂工,靠着擦桌子、收拾餐具,每周就能挣到 60 美元,当时他老师每周工资只有 35 美元。

16 岁时,盛智文买了一辆雪佛兰敞蓬车,成了学校里唯一自己有车的学生。

17 岁时,辍学的盛智文一身西装革履,走进了当时加拿大最大的服装公司,谎称 22 岁,成功应聘上了销售员。

眼光独到的盛智文,很快发现了服装生意的奥秘,决定自己创业,成立了一家进口女装毛衣公司,从香港采购成衣,然后转卖到北美市场。

19 岁时,盛智文挣到了人生第一个 100 万美元。

但是,加拿大高达 50% 的所得税,让年轻的盛智文很受打击,他将目光投向了香港,这里的税率只有 15%。

香港能够吸引到盛智文这样的人才,靠的是当年得天独厚的经商环境。而盛智文刚成年,就不远万里扎根香港,靠的则是自己的拼搏精神和长远眼光。

从贫苦少年逆袭成为百亿富豪,大时代与个人奋斗,都是不可或缺的必备条件。

在香港,盛智文很快从老本行服装业崛起了。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是香港纺织及制衣业的黄金时期。盛智文注册了自己的服装品牌 Colby,专攻出口北美与欧洲的中高档时装。

在加拿大时,盛智文就体会到了中国成衣厂低成本、劳工勤奋、质量不断提升的优势。

所以,1979 年,改革开放伊始,盛智文就冲进内地,寻找自己的成衣工厂。

当时,中断了 30 年的广九直通车刚刚恢复,一票难求。

盛智文从黑市里买到火车票,挤上绿皮火车,坐了 14 小时的硬座,从香港直接走进湖南,设立了自己在内地的一个办公室。

当时,30 岁的盛智文已是身价过亿的富豪。

几十年后,盛智文还记得火车上的绿皮硬座和厨师黑黑的围裙。

这就是盛智文,他可以放下身段,真正融入一个国家和地区,融入不同的人群,在不同文化的背后,寻找最具共鸣的地方。

这样的格局下,年轻的盛智文被眼前的中国深深吸引:

" 到处都在建设、人人充满动力、都在发奋图强,我当时就爱上中国了。"

盛智文在中国内地,再次看到了自己欣赏的那种精气神。

精神契合,是任何人找到归属感的基础,盛智文也不例外。

幸运的是,盛智文在香港和中国内地找到了契合的精神,扎根香港背靠大陆,他的服装公司也越做越大。

2000 年,盛智文将公司出售给了利丰集团,一次性拿到了 22 亿港元。

他要做更重要的事!

03 只要能让香港变好,我都做

这个更重要的事情,就是专心经营兰桂坊。

其实,兰桂坊只是盛智文当初的无心插柳之作。

上世纪 80 年代,在香港站稳脚跟的盛智文经常听到生意伙伴抱怨,香港一切活动都要在酒店进行,没有像样的娱乐场所,既无聊又不方便。

盛智文决定自己解决这个问题。

在与香港中环皇后大道一街之隔的斜坡小巷里,他开了一家西式餐馆,取名加利福尼亚。

开业之后,生意火爆,商业嗅觉灵敏的盛智文意识到了机遇,果断追加投资,秉承让所有人快乐的理念,建设了餐厅、酒吧等多种娱乐场所,并取名 " 兰桂坊 "。

当初狭窄脏乱的小巷,脱胎换骨,每天晚上灯红酒绿,热闹非凡,明星云集。

" 王菲刚刚起步,常来到兰桂坊;陈百强几乎每天都来,曾经都睡在兰桂坊里的;还有杨紫琼,兰桂坊伴着她的成长,她曾经就坐在靠里的座位…… " 介绍发生在兰桂坊的明星故事,盛智文如数家珍。

但是,很难相信,让无数人不醉不归的盛智文,自己却滴酒不沾,在酒吧多以矿泉水代酒。

每天早晨,他都会坚持跑步锻炼,很少落下。他的穿着一直是立领白色衬衣、黑色外套,不要领带,数十年不变。

在他的头脑中,更多的是对商业和未来的思考。

专心经营兰桂坊的盛智文,很快将目光再次投向了内地。

他相信,兰桂坊所代表的生活方式,同样会发生在改革开放后的中国大陆。

2000 年,他在上海接手了一直经营不善的 Park 97,点石成金,开业后明星、老外、美女云集。卸任后的克林顿来到中国,还去这家店吃过两顿饭。

这只是盛智文在内地小试牛刀。

2010 年 12 月,兰桂坊成都时尚街区正式开业。如今,这里已成为成都夜生活的地标之一,12 年业绩翻了五倍。

去年 3 月,兰桂坊与海雅集团签署全国战略合作协议,香港 " 兰桂坊 " 将全面走进内地。

扎根香港,拥抱内地的盛智文,早已是身家百亿的富豪。但是,赚钱之外,很多事情在盛智文眼中,变得更加重要。

" 只要能让香港变好,只要我能做的,我都做。"

盛智文比谁都明白,只有香港好了、中国好了,生意才会好,未来才会好。

这也是他最终决定零薪酬、跨界接手海洋公园的认知基础。

彼时的海洋公园在亚洲金融危机和非典接连冲击下,步履维艰,已成烫手山芋。

所以,才有了后来董建华的 6 次电话邀请。

盛智文说,执掌海洋公园比创建兰桂坊更让他骄傲。

2007 年,海洋公园一举超过香港迪士尼乐园,盛智文晋级 " 米老鼠杀手 ";2012 年,海洋公园入场人数达到 700 万,一举夺得全球最佳主题公园奖。

" 我为海洋公园花了很多时间,我做得很开心,因为这可以让游客开心,也是让全香港人感到自豪和有面子的事情。"

2019 年国庆 70 周年,盛智文被邀请到北京参加庆典。

站在观礼区,他激动得热泪盈眶,因为这是国家对他莫大的肯定。

2021 年,盛智文参选香港特区第七届立法会。

" 中央完善了选举制度,这时候如果有一个外国面孔,应该是一件好事。我就是他们说的‘外白内黄的煮鸡蛋’,而不是‘香蕉人’。"

虽然最后以 15 票之差惜败,盛智文仍觉得参加立法会选举,本身就是一种荣誉。

拥有这样的觉悟,是因为盛智文真的把自己当成了一位中国香港人。

事实也是如此。

04 向东看,坚决要做中国人

2008 年的一天,加拿大移民局收到一份令他们震惊的申请。

该国知名犹太裔富豪 Allan Zeman(即盛智文)提出放弃加拿大国籍,而此前他已多次拒绝了美国的入籍邀请。

他要去做一名中国人,放弃很多人求之不得的加美双国籍。

盛智文用了 8 个月时间说服家人,坚持入籍。

" 我人生中大部分时间都在内地和香港,我以香港为家。我的孩子都在这里长大,我更觉得自己是中国人,有强烈的归属感。"

走进盛智文在兰桂坊加州大厦的办公室,很多人会以为走进了一个中国文化展馆。

映入眼帘不是办公用品,而是各种各样的中国陶器、陶瓷雕塑、水墨画以及很多富有中国本土文化的农村摄影作品。

这些都是盛智文从各地淘来的,他非常喜爱。

" 我爱香港,爱中国,这片土地上蕴藏了巨大的力量。"

其实,对中国的发展规划,商业嗅觉灵敏的盛智文也曾有过两次质疑,但每一次中国带给他的都是惊奇。

当年,站在深圳的田地里,盛智文听到总设计师 " 这里将变成经济特区 " 的规划时,他的想法是 " 这个人知不知道自己在说什么 "。

后来,他发现这个人不仅说对了,而且极富远见。

第二次,当朱总理指着浦东,说这里将变成上海的核心金融区。他也在现场,心里的想法是:他知道在说什么吗?这明明一眼望去都是田地。

中国的巨大发展,甚至超出了一向乐观的盛智文的预期。

提起两次自己看走眼的情景,被 " 真香 " 的盛智文反而非常自豪。

" 我就参与其中,是见证者之一。"

但是,并不是所有人都具有他的视野。

香港回归前的一天,盛智文与他的朋友、" 末代港督 " 彭定康发生了激烈的争论。

彭定康仍在用旧殖民时代的眼光看待中国。这样的人当时很多。

1997 年 6 月 30 日晚上,庆祝香港回归的盛大派对在兰桂坊举行,一堆外国媒体围住盛智文,希望问出几句中国的坏话。

他的回答是:" 现在是一个很好的机会,和新中国一起进步!"

其实,与新中国同龄的盛智文,跟随中国一路奋斗和成长,亲身实践,眼界要比守旧的政客、狭隘的媒体更高,看得更远,一点都不奇怪。

" 我经历过,也看过很多人,移民到加拿大、澳大利亚、英国等,但两年后,我看到很多人又回到了香港。"

对于香港的未来,盛智文认为在粤港澳大湾区。

整个大湾区有 7000 万人口,地区生产总值超过 1.5 万亿美元。到了 2030 年,其总人口将达到 8000 万,GDP 将达到 3.5 万亿美元,面积和经济规模都要大于韩国。

随着基础设施逐渐完备,香港未来与内地的融合会 " 非常快,势不可挡 "。

" 向东看,不要向西看 ",盛智文如此寄语香港的年轻人。

如今,盛智文前往内地时,还经常遇到 " 糗事 ",总有工作人员提示他走外国人通道。

每当这时,他就会亮出回乡证,解释自己是中国人,常常令对方惊讶。

而当他到了美国入境检查站,海关官员常常追问他的国籍以及原因,他只好解释是基因问题。

" 我从没后悔入籍中国,作为中国人我很骄傲。"

这是一位立足中国香港,展望东西方世界的传奇犹太商人的人生选择。事实证明,他看到了很多人看不到的力量。

参考资料:

[ 1 ] 《兰桂坊夜店之父盛智文》环球企业家

[ 2 ] 《兰桂坊 " 鬼才 " 盛智文》二十一世纪商业评论

[ 3 ] 《香港兰桂坊集团主席盛智文:从未后悔入籍中国》观察者网

[ 4 ] 《国家强则香港强——访香港兰桂坊集团主席盛智文》人民日报

[ 5 ] 《香港机遇丨外国面孔中国心," 兰桂坊之父 " 盛智文寄语青年》点新闻

[ 6 ] 《没有盛智文,香港还好玩吗?》南都 * 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