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喷网 > 百态 > 正文

​新能源汽车之后,中国又一产业王炸横空出世

2024-05-06 18:39 来源:略喷网 点击:

新能源汽车之后,中国又一产业王炸横空出世

作 者熊剑辉
华商韬略出品ID:hstl8888

全球首条 eVTOL(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跨海跨城空中航线首飞,首次写入国务院 " 政府工作报告 ",全国各地纷纷项目落地,相关概念股翻倍甚至数倍的上涨……

2024 年,中国最火爆的产业话题,已经不是 AI 大模型,而是 " 低空经济 "。

1783 年 11 月 21 日,法国巴黎。

市民的欢呼和法王路易十六的仰望中,两位勇敢的法国青年,乘着热气球,升上 900 米,飞越塞纳河,最终安全落地。

热气球观光从此风靡世界,低空经济至此开启。

2024 年 2 月 27 日,中国深圳。

伴随 " 峰飞航空 "5 座航空器 " 盛世龙 " 号腾空,从深圳到珠海 3 小时的车程,被缩短至 20 分钟。行业因此称 2024 为 " 低空经济元年 "。

但关于 " 低空 "、" 低空经济 ",却从未有权威统一的定义。

习惯上,人们将距离地面垂直范围 1000 米以内的空域,叫 " 低空 ";但根据不同地域和实际需要,有的定义里也被延伸到 3000 米以内。

关于" 低空经济 ",更是公婆各有理。

按照广义理解,低空经济范畴很大。

应用上,低空的城市交通、运输物流、农林植保、应急救援、电力巡检、文化旅游等都算;载具上,直升机、无人机、小飞机、飞行汽车等都有;产业上,低空制造、低空飞行、低空保障、低空服务等都纳入。

不论是植保无人机搞田间管理,还是物流无人机运送货物;不论是乘着热气球观光,还是坐直升机飞行……统统算在广义低空经济里。

今年真正爆火的,主要是狭义低空经济。

即以eVTOL(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或无人航空器为载体,实现先进空中交通(AAM)低空运营的颠覆性新兴产业。

俗称—— " 飞行汽车 "。

这事既让人兴奋,又令人狐疑:直升机发明了 100 多年,技术成熟量又足,为什么要搞 eVTOL?

因为直升机,污染重、噪音大、成本高、安全差,有点扶不起。

1970 年代越战结束,美军直升机大量退役,价钱便宜量又足,涌进纽约搞通勤,白领们坐得风生水起。

但 1977 年,一架直升机栽倒在纽约泛美大厦楼顶,令直升机通勤之风戛然而止。

之后,纽约航空坚持运营直升机航线 30 多年,却仅限于富豪、明星的紧急出行,以及旅行观光、医疗救援。

另外,成本也是一个大问题。

2022 年,中国也开通了广深之间的直升机航线,但费用是地面交通的 10 多倍。

而 eVTOL 的特点,就是安全、安静、价格便宜,不用飞太远,但能满足城市内、城市间通勤,刚好解决了直升机的核心痛点。

2009 年,世界上第一家 eVTOL 公司 Joby 在美国成立,2013 年做出了第一架单座 eVTOL 原型机 Monarch,虽然当时的 eVTOL 也不怎么靠谱,但经过十多年迭代,日益成熟。

它兼有大飞机的安全、直升机的便利、电动车的经济,无排放、少场地,优势明显。

论安全,eVTOL 采用分布式动力,1~4 套螺旋桨失灵都不影响飞行。不但比单个螺旋桨的直升机安全得多,如果配备自动驾驶和降落伞,甚至比汽车、客机都安全。

论便利,eVTOL 小巧灵活,不用建机场、跑道;零排放、低噪音,可在楼宇间穿行,因此写字楼顶、小区空地,都能改成公共停机坪;专属私家停机坪,更可能成为高端楼盘新标配。

论经济性,eVTOL 成本是直升机的 20%,票价是出租车的 2 倍,耗时是地面交通的 1/6~1/3。一旦规模化,价格更便宜。

所以,eVTOL 一旦商用,将颠覆城市交通,甚至改变人类的生活方式。

在未来,200 公里范围内,筹备一场十万火急的心脏移植手术,要多久?

大概不到 1 小时。

病人,用 eVTOL 转运;心脏,也可用无人机速递。

这样的低空经济,将爆发出怎样的威力?

照广义概念,粤港澳大湾区数字经济研究院的《低空经济白皮书》预计:2025 年,低空经济的综合贡献值为 3-5 万亿人民币。

如果属实,成真,相当于房地产的半边天(注:2023 年中国商品房销售额 11 万亿人民币)。

照狭义概念,摩根、德勤、罗兰贝格等咨询机构预计,2030 年全球飞行汽车市场规模将达 3000 亿美元(2.1 万亿人民币),2040 年达 1 万亿美元(7.2 万亿人民币),2050 年达 9 万亿美元(65 万亿人民币)。

相当于中国一半的 GDP(注:2023 年中国 GDP 为 126.06 万亿人民币)。

这么大的规模、这么猛的经济,令大国间迅速爆发了一场低空 " 军备竞赛 "。

最先动手的还是美国。

2016 年,美国联邦航空管理局(FAA)发布第 107 号法规,确定商业小型无人机的运营规则。

这被视为对低空经济规范管理的第一步。

之后,美国针对无人机搞了一连串顶层战略设计。

比如,监管上要放宽,注册上要规范,执飞上要持证;甚至低空管理职能,都从 FAA 部分剥离,用特许经营的非盈利公司来代替。

总之,就是要大松绑,尽快催生商业化。

2021 年亚马逊无人机送货,2023 年 Joby 试水 " 空中出租车 ",都得益于此。

eVTOL,更是重中之重。

为给 eVTOL 铺路,先是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FAA 一起出手,把先进空中交通(AAM)体系、低空空管系统统搞起来。

法律政策上,2022 年,美国通过《先进空中交通(AAM)协调及领导法案》、《先进空中交通基础设施现代化(AAIM)法案》等十几项法案,为 eVTOL 开路。

技术上,大搞 " 军民合作 "。

2020 年 2 月,美国空军发起 " 敏捷至上 " 计划,琢磨着把 eVTOL 用于军事。结果瞌睡碰到了枕头,跟 Joby 一拍即合,签下 1 亿美元大单。

3 年后,Joby 就向美空军正式交付第一辆 eVTOL,用于执行空军基地内的后勤任务。

而这 1 亿美元的 " 种子 ",撬动了百亿美元的市场。

2021 年,Joby 作为全球第一家 eVTOL 公司在纽交所上市,掀起资本化浪潮。

一大批 eVTOL 企业,包括美国的 Archer、德国的 Lilium、英国的 Vertical Aerospace、巴西的 Eve、中国的 " 亿航智能 ",纷纷在美国上市。

适航上,同样马不停蹄。

2020 年,Joby 刚交付 S4 eVTOL,美国空军直接通过其适航报告评估,给 " 亲儿子 " 开小灶。

2022 年,FAA 甚至改变适航审定规则,把 eVTOL 从 " 小型飞机 " 变更为 " 特别类别 ",为 eVTOL 开绿灯。

美国一马当先,欧洲也不甘落后。

2019 年,欧洲航空安全局(EASA)先行一步,在全球第一个颁布 eVTOL 法规,建立起一套为 eVTOL 量身定制的监管框架。

德国 Volocopter 公司成为唯一的 " 幸运儿 ",不但获得了 EASA 设计和生产许可,还通过了首个 EASA 型号合格审定。

2024 年巴黎奥运会,Volocopter 的 eVTOL 将正式登场。

为此,巴黎规划出多条航线,誓要成为全球第一个提供空中出租车服务的城市。

欧美你追我赶,日本也步步为营。

2020 年 7 月,美军启动 " 敏捷至上 " 计划不久,日本内阁就发布《增长战略跟进计划》,从国家层面开始谋划低空经济战略,为安全标准开发、空中物流服务、eVTOL 试运行,全部设置了时间表。

很快,本田、丰田、全日空、日本航空等企业,开始在 eVTOL 上梭哈。

政策效果,立竿见影。

2023 年 2 月 17 日,日本国土交通省批准的 " 飞行汽车 " 首次载人飞行大获成功,举国欢腾。

但日本人用的,却是中国制造的无人机技术。

更让人意想不到,恰恰是日本的加速布局,激发起中国的壮志雄心。

2020 年 11 月,日本发布《增长战略跟进计划》4 个月后。

眼见他国低空突飞猛进,国务院办公厅督查室一针见血指出:

国内相关战略研究滞后,政策法规、行业标准尚处空白,企业面临适飞审批难、飞行许可难、市场投放难等问题。

这番表态,针砭时弊,直接引发了一场破冰:民航局很快接受了亿航 EH216-S 的适航认证申请。

低空经济由此飞入高层视野,迎来强力支持——

2021 年," 低空经济 " 首次被写入国家级规划《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

2022 年,美、欧发布 eVTOL 起降场建设规范后,中国迅速跟进,当年发布《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发展路线图 V1.0 ( 征求意见稿 ) 》。

2023 年,工信部等四部委联合印发《绿色航空制造业发展纲要(2023 — 2035 年)》,提出时间表:2025 年,eVTOL 要试点运行;2035 年,新能源航空器成为主流。

最重磅的变化,还是在最近。

2023 年底," 低空经济 " 纳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立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今年 " 两会 "," 低空经济 " 首次写入国务院 " 政府工作报告 ",定位为 " 新增长引擎 "。

从部委推行,到中央推进,低空经济的战略地位大幅提升。

进入 2024 年,低空经济更是政策利好不断。

3 月,工信部等四部委再发《通用航空装备创新应用实施方案(2024 — 2030 年)》,明确提出商业化进程与目标:

2027 年,新型通用航空装备在城市空运、物流配送、应急救援等领域实现商用;2030 年,形成万亿级市场规模;同时,推进 eVTOL 等适航取证。

低空经济的爆发,基本确定。

甚至于,最让人疑虑的低空飞行法律问题,也有了回应。

2024 年 1 月 1 日,《无人驾驶航空器飞行管理暂行条例》正式施行。它不仅填补了无人驾驶航空器的法规空白,更明确了一点:除了民航、公安、工信、市场等部门按照职责分工管理外,行政区域内无人驾驶航空器管理归——地方政府。

这是一次重大转向。

各地强烈反应,迫不及待争夺 " 低空经济 " 的新风口、新链条、新业态,截至目前已有27 个省份明确将低空经济作为未来重点布局。

敢为天下先的湖南,出手最快。

乘着政策东风,湖南把全国首个 " 低空空域协同运行办法 "、首部 " 低空空域划设方案 "、首个全域低空开放试点,统统搞下来;全省 97 条低空航线,迅速验证完成。

勃勃雄心的深圳,誓要打造首屈一指的 " 天空之城 "。

为此,深圳通过了全国首部 " 低空经济产业促进专项法规 ",完成了峰飞 " 盛世龙 " 号的全球首飞;又计划建设设施、空联、航路、服务 " 四张网 ",布设 600 多个低空起降平台,开通 220 条市内航线,为低空经济规划 " 数字蓝图 "。

与政策相呼应的是,不论是产业前瞻还是技术制造,这一次,中国企业也都冲在了世界前列。

2024 年 7、8 月间,巴黎奥运会。

由德国 Volocopter 打造的 " 空中出租 ",将成为这场盛会上最惊艳的展现。

但 Volocopter 的背后,中国金主吉利若隐若现。

吉利对 eVTOL 极度痴迷,除了入股德国 Volocopter,也把美国 Terrafugia 也收入囊中,还亲自下场干出了 " 沃飞长空 "。

2023 年 12 月 29 日,沃飞长空 AE200 在四川汉源试飞成功。其标准舱可搭载 5 人,最大航程达 300 公里,堪称理想的城际飞行工具。

以 eVTOL 为突破口,中国形成了一股不容小觑的 " 飞天新势力 "。

布局其中的,既有广汽、小鹏、吉利等汽车厂商,又有亿航智能、峰飞航空、御风未来等创新企业。

他们的对手,则遍布世界。

据不完全统计,eVTOL 赛道上,挤进了 800 多家全球企业。其中既有波音、空客、巴西航空等航空制造企业,又不乏美国 Joby、Archer、Alef Aeronautics,德国 Lilium、Volocopter,英国 Vertical,巴西 Eve,斯洛伐克 AeroMobil,荷兰 PAL-Liberty 等创业公司。

这一幕,像极了当年新能源汽车爆发的场景。

百舸争流中,谁都有成为 " 低空特斯拉 " 的机会。

但现实的厚障壁,始终坚硬。因为所有人都必须突破一个天大的难关——适航证。

所谓 " 适航证 ",是一连串许可证的总称。在中国,意味着闯过三关:

第一关,如果航空器设计获得适航标准认可,可获" 型号合格证 "(TC)。

第二关,如果航空器符合经批准的型号设计的生产能力,可获" 生产许可证 "(PC)。

第三关,每架交付的航空器要单独获得民航局批准,表明可安全运营,即" 单机适航证 "(AC)。

TC、PC、AC 三证齐全,才算拿下适航证。否则,既不能商用,也不能销售。

强如沃飞长空的 AE200、峰飞航空的 " 盛世龙 "(V2000EM),目前也只拿到 TC 受理申请通知书,迈出万里长征第一步。

适航这件事,全球都慎重。

作为美国空军的 " 亲儿子 ",目前 Joby 也只拿到军用适航证、FAA 特许适航证。至于何时拿到民用适航证,Joby 预计要到 2025 年。

反而是中国,迈出了最大胆的一步。

2024 年 4 月 7 日,亿航智能突然宣布:EH216-S 拿下全球首张 PC。

加上之前拿下的 TC、AC,EH216-S 成为全球第一个 " 三证齐全 " 的载人无人驾驶 eVTOL,率先进入量产阶段。

这成为全球 eVTOL 商业化的重大里程碑。

实际上,中国低空经济的潜力,远不止 eVTOL。

像无人机物流、无人机外卖,都在大规模落地。

如顺丰旗下的丰翼科技,在深圳开展常态化运营,全国运输突破 80 万架次;美团则在深圳、上海等地运营 22 条无人机航线,截至 2023 年 11 月已完成 21 万订单。

这背后,屹立着中国 2300 多家无人机企业,年产 317 万架无人机,占据全球 70% 以上份额。

对中国来说,低空经济一旦爆发,不仅仅是消费、应用的爆发,更是产业链的全面爆发。

纵观低空经济,上游是原材料与核心零部件,包括钢材、铝材、碳纤维等航空材料,以及芯片、电池、电机等零部件;中游涵盖无人机、eVTOL 的制造,以及遥感、监测、指挥等服务;下游则延伸到应用场景,从城市交通、外卖物流,到休闲旅游、工业巡检,全面融合、无处不在。

仅 eVTOL,就涉及动力电池、自动飞控、导航监控、卫星通信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在这条与电动汽车高度重合的产业链上,中国不但链条最完整、产能最强大,技术上亦全面领先。

这种战略优势一旦爆发,或将成就超越新能源汽车的全球最贵产业链。

这种优势,已然凸显。

2025 年,日本大阪世博会预约演示的飞行汽车,正是峰飞 " 盛世龙 "。

它曾创造单次充电飞行 250.3 公里的全球航程纪录,其核心模组 100% 国产,飞控航电、三电及核心零部件,全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

创新公司 " 御风未来 ",同样实现了电动系统、飞控系统、复合材料三大核心环节 " 全国产 "。

传统航空领域,中国落后多年。但在低空经济赛道,中美欧不但三足鼎立,甚至开局就处于优势的中国,已经拿到一连串好牌。

以新能源汽车实现汽车产业的赶超之后,中国又一个产业王炸已在路上。

[ 1 ] 《低空经济框架报告:低空经济元年已至,扬帆但信风》中泰证券

[ 2 ] 《2024 年中国低空经济报告——蓄势待飞,展翅万亿新赛道》前瞻产业研究院

[ 3 ] 《车企要 " 上天 "?》车百智库

[ 4 ] 《飞行汽车市场值万亿美元?得先过安全这一关》财经 E 法

华商韬略出品

主编:毕亚军   责编:周怡

美编:宋晓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