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怀家国战天斗地,雪域高原改天换地
胸怀家国战天斗地,雪域高原改天换地
" 波拉(爷爷),我来看您了!" 每年清明节,曲印都会带着鲜花、祭品、哈达,来到拉萨市烈士陵园,看望曾收养他的 " 孔爷爷 "。1992 年,曲印在地震中成为孤儿,收养他的 " 孔爷爷 " 名字叫作孔繁森。
从旧西藏到新西藏,从战天斗地到改天换地,短短几十年,雪域高原天翻地覆,换了人间。这背后,有着千千万万个 " 孔繁森 " 的前赴后继。他们胸怀家国来到雪域高原,排除万难、艰苦奋斗,孕育并不断丰富发展了以 " 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团结、特别能奉献 " 为主要内容的 " 老西藏精神 "。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75 周年、全国对口援藏 30 周年之际,羊城晚报记者来到雪域高原,追寻 " 老西藏 " 们的足迹,感悟 " 老西藏精神 " 中的家国情怀。
进军西藏
在位于拉萨市西郊的西藏博物馆,一件件实物、一张张历史照片,静静地述说着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时针拨回 75 年前。194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实现祖国统一大业,毛泽东高瞻远瞩,果断作出 " 进军西藏宜早不宜迟 " 的战略决策。
" 坚决把五星红旗插上喜马拉雅山,让幸福的花朵开遍全西藏。" 带着铿锵誓言,1950 年初,十八军奉命进军西藏。近 3 万名将士从四川出发,挺进雪域高原。
出生在旧西藏一户差巴(旧西藏的农奴)家庭的建增,是近 3 万名将士中的一员。会拉萨藏语和康巴藏语的他,在十八军的主要任务是教战士们说藏语。" 当时没有课本怎么教?只能看到什么教什么,比如看到茶杯就教茶杯的藏语怎么读。" 建增说。
" 当时行军只能靠两条腿,每天要背着近 70 斤重的粮食、武器弹药等走五六十里路,脚上磨得全是血泡。" 回忆起进军西藏的艰辛,今年 93 岁的建增仍感慨不已," 那时候受的苦真是没法形容,我们一边行军还要一边修路。没有吃的,只能找老百姓买。没有修路工具,只能找老百姓借。在工具不够的情况下,为了加快修路进度,人可以休息,工具不能休息,白天夜晚都要干。"
尤其让建增记忆深刻的是过雪山。" 翻雪山时冻惨了。由于装备、经验不足,不少战士的耳朵、鼻子、手等冻伤了,很多战士倒下后再也没有站起来。" 建增回忆道,雪山反射的阳光还会灼伤眼睛,当时护目镜很少,战士们只能用牛、马的尾巴毛制作护目工具来保护眼睛。
爬雪山、涉激流、忍饥寒……就是在这样极端的情况下,十八军将士展现出让高山低头、让河水让路、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英雄气概,在崇山峻岭中勇毅前行。1951 年 10 月 26 日,十八军胜利抵达拉萨,从此掀开了西藏历史的新篇章。
西藏和平解放后,十八军将士继续扎根高原,开荒种地、修筑道路、发展生产。各族军民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艰苦创业,在西藏建立起第一所医院、第一所学校、第一座大桥、第一座机场……开创了一个又一个西藏建设史上的 " 第一 ",创造了前所未有的人间奇迹,为西藏现代化建设打下重要基础。
埋骨高原
在西藏职业技术学院内的谭冠三纪念园," 谭冠三同志之墓 " 纪念碑傲然挺立。谭冠三,这位曾担任十八军政委的湖南人,选择将自己的骨灰埋在他深爱的西藏。
1950 年,谭冠三与军长张国华率十八军,踏上解放西藏、建设西藏的新征途。
" 你们放心学习,我们能够为你们守住祖国西南边陲的大门。" 纪念园陈列室展示着谭冠三写给远在北京的儿子谭戎生的信件,字里行间满是叮咛和牵挂。
革命战争年代,谭冠三夫妇和 4 名子女天各一方。十八军进藏前,为便于行军,谭冠三和夫人李光明决定将 4 个孩子寄养在北京和河北的农村。直到 1959 年,谭冠三赴京汇报平叛和民主改革工作时,全家人才得以团聚。" 这是 1947 年分别后,全家人时隔 12 年的第一次团聚,当时孩子们操着不同的口音,有的已经不认识年逾半百的父亲,令人唏嘘不已。" 纪念园陈列室讲解员王岩介绍道。
谭冠三在西藏工作生活近 20 年,对西藏人民和雪域高原的一草一木都有着深厚的感情。他生前多次表达埋骨高原的愿望。
1950 年,在接到进军西藏的命令后,谭冠三身先士卒,明确表示:" 此去西藏,如果我为国献身了,请一定把我的骨头埋在西藏。"
1951 年 10 月,十八军抵达拉萨后,谭冠三心潮激荡,挥笔赋诗写下 " 高原有幸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
在病重弥留之际,他依旧忘不了魂牵梦绕的西藏。他对夫人李光明说:" 我死后不要给组织添麻烦,就把我埋在八一农场的苹果园里,让我化作肥料,最后为西藏人民做点贡献!"
遵照他的遗愿,1986 年 8 月 1 日,他的骨灰安葬在十八军将士在拉萨建立的第一个农场——八一农场。
骨灰安葬时,谭冠三的孙女谭奇志由于年纪小没到现场。但是近年来,谭奇志多次到西藏 " 寻根 "。
有一次,谭奇志和父亲谭戎生走在街上,一位藏族老阿妈突然拦下他们。" 她拉住父亲的手说,‘我认识你,你是老将军的儿子’。她说她是农奴的后代,没有解放军,没有共产党,就没有她今天的幸福生活。她拉着我们的手不放,让我非常感动。" 谭奇志说," 爷爷那一辈共产党人怀着伟大的信仰、坚韧的意志,一不怕苦、二不怕死,解放了西藏,建设了西藏,经营了西藏,孕育出了‘老西藏精神’,为我们树立了学习的榜样。"
丰碑永驻
拉萨市北京路、日喀则市上海路、林芝市广东路……西藏各地有不少由其他省份和城市名字命名的道路。这里,有着全国的牵挂,留下无数援藏干部的身影。
以孔繁森为杰出代表的援藏干部,把 " 缺氧不缺精神 " 融进血脉、" 艰苦不怕吃苦 " 化作行动、" 海拔高境界更高 " 铸成信念,用身体力行的模范实践光大了 " 老西藏精神 "。
1979 年,时任中共聊城地委宣传部副部长的孔繁森主动报名赴藏工作。1988 年,山东省选派进藏干部时,他再一次进藏。
1994 年 11 月 29 日,孔繁森在去新疆塔城考察工作时,不幸因公殉职,年仅 50 岁。人们在料理他的后事时,发现两份遗物:一份是他仅有的 8.6 元钱款;另一份是他去世前 4 天写的关于发展阿里经济的 12 条建议。
在西藏博物馆内的群英谱浮雕墙上,孔繁森带着微笑位列其中。
" 这是一张由西藏军区总医院提供的采血登记表,在献血员一栏中,‘洛珠’赫然在列。这张看上去很普通的表格,因为‘洛珠’的另一个名字‘孔繁森’而变得意义非凡。" 西藏博物馆讲解员格桑德吉如是说。
据格桑德吉介绍,1992 年,拉萨市墨竹工卡县发生地震,时任拉萨市副市长的孔繁森立即赶赴灾区,3 名失去父母、无家可归的藏族孤儿(12 岁的曲尼、7 岁的曲印和 5 岁的贡桑)哭喊着扑到他的怀里。地震后,孔繁森领养了他们,把他们带在身边,这让他本不富裕的生活更加拮据。
为了抚养他们,孔繁森 3 次化名 " 洛珠 " 献血,获得了 900 元营养费," 他经常吃的是咸菜就饭,穿的是打着补丁的衣服,甚至连块香皂都不舍得买,可孤儿的学费一分都没差过 "。
孔繁森去世后,许多人在他的遗像前泣不成声、泪如雨下,数不清的哈达堆得像洁白的雪山。
在高原上工作,最稀缺的是氧气,最宝贵的是精神。
" ‘老西藏精神’背后凝聚着深厚的家国情怀,这种家国情怀在以孔繁森为代表的广大援藏干部、进藏干部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中共西藏自治区委员会党校(西藏自治区行政学院)党史党建教研部教授曲宗表示,作为 " 老西藏精神 " 的杰出代表,孔繁森用行动践行着共产党人对人民的铮铮誓言。他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就像一座丰碑,在雪域高原熠熠生辉。
薪火相传
从旧西藏到新西藏,短短几十年,跨越上千年。西藏从黑暗走向了光明、从落后走向了进步、从贫穷走向了富裕、从专制走向了民主、从封闭走向了开放,西藏的社会面貌日新月异,人民的生活蒸蒸日上。
2023 年,西藏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突破 5 万元和 2 万元,主要经济指标增速位居全国前列;
2023 年,西藏边境乡、村硬化路通达率分别达到 97% 和 87%,建制村用电覆盖率、幼儿园覆盖率分别达到 96% 和 96.5%;
西藏人口由 1951 年的 114.09 万人增长到 2023 年的 364 万人,人均预期寿命由 1951 年的 35.5 岁提高到 2021 年的 72.5 岁……
" 让幸福的花朵开遍全西藏。" 如今,十八军将士的铿锵誓言成为现实。
时代在改变,生活在改善,不变的是信仰。在新时代," 老西藏精神 " 历久弥新、薪火相传,成为新西藏建设发展的宝贵精神食粮。
查果拉哨所坐落在喜马拉雅山北麓,是全军海拔最高、历史最悠久的哨所之一。这里海拔 5318 米,年均气温不足零下 10 ℃,空气含氧量不到内地的 35%,一年中 8 级以上的大风天有 200 多天,被称为 " 生命禁区中的禁区 "。
如今,查果拉哨所绝大多数官兵是 "90 后 ""00 后 "。他们接过 " 老西藏 " 们的接力棒,扛起卫国戍边的重任。
" 边关边关,边就是远,关就是险。相比我的家乡,这里的条件确实很艰苦。但每每想到‘老西藏’们的艰苦‘创业’以及卫国戍边的光荣职责使命,我感觉重任在肩,无比自豪。" 因为水土不服,脸上长满痘痘的广东潮州籍 "00 后 " 士兵柯锐杰告诉记者,好男儿志在四方,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更能体现人生价值。
谭冠三纪念园所在的西藏职业技术学院,活跃着一个由学校师生组建的 " 老西藏精神 " 学习与传承社团。社团近 40 名学生成员,通过提供免费讲解、开展读书会、组织宣传活动、植树等形式,不断宣传实践 " 老西藏精神 "。
" 去年 3 月,我加入了社团,了解到‘老西藏精神’和‘老西藏’们的故事后非常受震撼。" 在谭冠三纪念园进行义务讲解的西藏职业技术学院大二学生王岩说,希望更多人了解 " 老西藏精神 ",让 " 老西藏精神 " 在新时代传承光大下去。
总策划|杜传贵 林海利
总统筹|林洁 黄丽娜 侯恕望
执行统筹|董柳 宋金峪
文 | 罗仕 柳卓楠
图、视频拍摄 | 周巍 (除独立署名外)
视频剪辑 | 林心怡
视频包装 | 麦宇恒 余梓涛
-
- 服务商扬趣总裁Alex:增长破局,要做好这“三类题”
-
2024-08-23 04:58:21
-
- 西安1400万别墅被莫名霸占:天下苦“黑物业”久矣
-
2024-08-23 04:56:05
-
- 8000元报班学纸扎,00后的爱好越来越「阴间」了
-
2024-08-23 04:53:49
-
- 20岁的UC浏览器,怎么越来越“好玩”?
-
2024-08-23 04:51:33
-
- 奥运会攀岩比赛连拿两牌!「地狱难度」线路背后,定线员是份怎样的工作?
-
2024-08-23 04:49:17
-
- 骑手向保安下跪,两个饭碗的碰撞
-
2024-08-23 04:47:01
-
- 从「全屋」到「全厨」:家庭净水别再选老方案了
-
2024-08-23 04:44:45
-
- 长亭科技朱文雷:收购又分拆,再次独立后,我拒绝躺平
-
2024-08-23 04:42:28
-
- 一个没钱的90后,和一群为他的理想买单的人
-
2024-08-23 04:40:13
-
- 合肥:拟规定新建住宅项目按照每百户不得低于30平方米建筑面积配套建设养老服
-
2024-08-19 16:29:08
-
- 被传失联后,共享充电宝“来电”创始人袁冰松朋友圈发声_ZAKER新闻
-
2024-08-19 16:26:52
-
- 全系取消2.0T发动机!2025款日产天籁发布_ZAKER新闻
-
2024-08-19 16:24:36
-
- 概念设计师遭苹果律师“找上门”:设计过于真实,需要调整_ZAKER新闻
-
2024-08-19 16:22:20
-
- 《异形夺命舰》最强周边!路特斯Eletre联名版发布:全球唯一_ZAKER新闻
-
2024-08-19 16:20:05
-
- 福建平潭问界 M7 沙滩陷车后续:用户中心会给予维修优惠_ZAKER新闻
-
2024-08-19 16:17:48
-
- 身高2米31的异形演员因太可怕上热搜!身份揭秘:世界上最高的篮球球员_ZAKE
-
2024-08-19 16:15:32
-
- 雷军:小米的保密制度非常严 王腾动不动泄密被罚款_ZAKER新闻
-
2024-08-19 16:13:15
-
- 小米SU7积水街道当船开 网友:原来翼子板的设计是排水孔_ZAKER新闻
-
2024-08-19 16:10:59
-
- 领克车主发布联合声明:车机一年更新一次,希望升级至 FlymeAuto_ZAKER新闻
-
2024-08-19 16:08:43
-
- 走红后的淄博,烧烤热度仍在_ZAKER新闻
-
2024-08-18 12:5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