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喷网 > 百态 > 正文

​为了「反网暴」,这届年轻人集体换成同一个粉色头像

2023-05-23 05:22 来源:略喷网 点击:

为了「反网暴」,这届年轻人集体换成同一个粉色头像

" 为了隐身 "

大头、豆豆眼,握着小爪爪的粉色小恐龙,Terry 第一次刷到这个头像是在去年年中,顶着这个头像一起出现的昵称是 "momo"。

起先没有特别注意,后来,她这个 14 年的老豆瓣用户,开始觉得不对劲了。

这个粉色小恐龙头像出没在不同的组,在公共事件和兴趣帖子下可能发表着观点完全相反的言论,乍一看会让人非常混乱。她完全无法通过头像和昵称来初步判断这个人的性别、年龄、职业、混什么圈子。

很快,她意识到,momo不是一个人,而是一群人。不仔细看 id 完全分辨不出来。

这让她燃起了一种 " 加入组织 " 的冲动。

Terry30 多岁,她觉得自己在社交媒体上一直被一个固定的人设 " 框住了 "。

以前她的昵称叫 " 文案临时工泰瑞 ",头像是一只可爱的小猫,陌生的网友都觉得她是个温温和和、带点治愈,不太有攻击性的人。

十几年来,她习惯了在豆瓣晒出生活碎片,作为一种日常记录。她的账号呈现出一种岁月静好的氛围,有自己亲手剥的秋天的第一碗石榴、好不容易考到的教师资格证证书、练习写字画画的作品。有时在路边看到自己在马路牙子上伸出的半个脚掌,她也会随手拍下来发到网上说:" 总感觉自己是只喜欢在电线杆的作死边缘上试探的小胖鸟。"

图片来自 Terry 豆瓣广播

她给周遭熟人营造出的感觉:勤勤恳恳,从不抱怨。但在疫情后,Terry 所在的服务行业受到严重冲击,短短两年内经历了两次降薪,工作量还在不停增加。她开始在网上频繁吐槽不顺心的工作,言辞激烈地写到:" 恨到希望他们爆炸 "。

熟悉的网友,甚至自己的伴侣看到账号后都觉得她 " 变了一个人 "。某天,一位网友在后台私信她:" 你最近怎么那么激进?那么丧?" 她觉得很奇怪," 猛烈吐槽、神神叨叨、怨天尤人的这一面也都是我。为什么要用社交媒体上呈现出的一个固定标签来评判我?"

恐惧于暴露自己不符合标签的一面,为了模糊自己的人设,Terry 把自己的头像和昵称改成了粉红色 momo,把自己的个性隐藏起来,变成无个性的群体中的一员。现在,她可以尽情地发言,不必担心被熟人或同事认出来。

她一并修改了自己的个人简介:" 已经无法保持人类的基本素养了,所以希望自己淹没在 momo 里。"

为什么统一是这只粉红恐龙?

原本,momo 的形象来自微信的原创 IP 品牌 Wechat Pup。在用户通过微信授权登录其他软件时,粉红色 momo 被默认为初始头像(此外还有神经蛙、欢乐马等一系列动物头像可选)。追溯起源,初代 momo 大概是一群懒得换头像 ID 的人。但近两年突然兴起了这种 " 返祖现象 ",有个性头像的用户们纷纷改回了默认头像。

" 为了隐身 "。 这是 Nono 换头像的原因。Nono 在社交媒体上曾经非常活跃,很喜欢分享日常生活,但一次 " 被认出 " 的经历让他开始警惕。

某次,他在一个微信大群里 po 出了一些家里购买的小众设备照片,在豆瓣上他也发过类似的帖子,提到过同样的设备。但豆瓣上的信息只标出了设备的价格,并没有附上具体的图片。可没过多久,一个群友就顺藤摸瓜挖出了他的豆瓣账号。

这段小插曲让 Nono 感到恐慌。" 我的豆瓣里有相当多现实生活中不想分享的个人心情和生活日记,我只是自己写下来而已。" 于是,他也把头像换成了 momo,收获了很大安全感," 可以继续在网上写真实心声 "。

「后浪研究所」开展了一趟 " 搜寻网络 momo" 的旅程,在豆瓣、小红书、知乎等不同平台联系到 13 位使用 momo 作为头像和昵称的用户。他们加入 momo 大军的原因并不完全一致,有人说自己是 "i 人 "(性格内向),不想被 " 精准点草 "(指在互联网上被指名道姓地骂),有人说习惯在不同平台设置不同的昵称,避免被 " 开盒 "(指曝光生活隐私),还有人只是想 " 匿名、自由地发帖 "。

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目的,避免暴露自己,被对号入座。

去年 8 月起,各个社交平台陆续开始显示用户的 IP 地址,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这下网友更容易顺着网线找到真实世界的自己了。与此同时,披着 momo 皮的用户也悄无声息地变多了。

若干年前," 已注销 " 是一些网友的共享昵称,如今,momo 更大规模占领了社交高地,尤其在小红书和豆瓣上,随手一刷都能见到一只粉色恐龙。

同样的头像多起来后,普通用户也分不清谁是谁了。难怪 momo 中流行着这个说法:" 一 mo 做事万 mo 当。"

" 更大胆了 "

成为 momo 以后,Terry 最直观的感受是自己变得比之前更大胆了。比如,她成功做了一件过去的自己完全不敢做的事。

还是在今年的三八妇女节,专为亚洲女性打造的运动服品牌 Maia Active 发了一篇题为《这个 38,闭嘴吧》的节日策划。品牌的初衷是鼓励大家不要让女性主义的观点两极化," 过度女性主义 ",但阐述方式过于激进,引起了很多女性用户的反感。

Terry 所在的一个 200 人微信群也因为这件事炸开了锅,大家都很气愤。其中一位群友从事的是与运动品牌相关的营销工作,一气之下在群里爆出了 Maia Active 公司人员调动的内幕。

如果是以前的自己,看到了内幕也就是看到了,Terry 不会去进一步传播,因为这些事与自己无关。但这一次,她在刷豆瓣时看到有人发帖讨论 Maia 事件,又看了看自己的 momo 头像,突然产生了勇气。她在帖子下留言爆出了从微信群里得知的内幕,很快被顶上高赞,许多网友都表示不会再买 Maia Active 的产品。

由于涉及到一些非公开的商业信息,Terry 最后还是删掉了留言,但她觉得很值得。2017 年时,网友 " 沉默如海 " 在豆瓣曝光了微博大 V 许豪杰是恋童癖,遭到许豪杰本人威胁起诉。当时豆瓣很多组员为了保护和声援这位陌生网友,纷纷换成和 " 沉默如海 " 一样的头像和昵称混淆视线。

她也想像那批网友一样,通过换头像的方式加入一个群体,为他人发声。这次留言爆料就是她的一次小小实践,并且她取得了初步的胜利。"披着 momo 这个 ID 的情况下,我都可以做到。"

对大多数 momo 来说,他们换头像并没有这么 " 宏伟 " 的初衷,仅仅只是为了享受匿名带来的安全感。

另一位豆瓣用户小王告诉「后浪研究所」,过去的他不敢在网上表达太过强烈的情感,比如因为工作崩溃时,他担心影响到人际关系,也就不敢发朋友圈吐槽,或者他讨厌某个明星,也不敢在社交媒体上表露厌恶,怕被扒皮成为众矢之的。

但换上 momo 后,这些都不再是问题。" 匿名之后嘴明星,谁管的到啊?匿名就是纯发泄,我可以自由地做自己。"

00 后的鹇也有相同的体会。她在豆瓣上常逛象组(小象乐园),去年 7 月份突然发现 momo 头像大量增多,她也把头像昵称换成了 momo,再也不用担心被认出来,在网络上发言也少了很多顾虑。不过她也觉得自己现在说话更刻薄了。" 本身我不是特别会骂人,成为 momo 后会尽可能地骂一些。别人阴阳我,我就会阴阳回去。"

鹇刚换上 momo 头像时,马上发现身边的一个朋友也换了同样的头像,虽然她们事先没有商量。陆陆续续地,身边十几个好友都变成了粉色恐龙,自己的阵营扩大了,她非常开心。

但 momo 的阵营最近没那么 " 纯洁 " 了,让她苦恼的是,自己开始分不清好友列表里哪些是 " 自己人 "。 以前她拉黑过一些用户,原因也记不太清了,可能是因为在讨论中他们发表了一些奇葩言论。但现在这些人换成了 momo 的头像,改名以后过了一段时间,曾经闹出过什么风波也都烟消云散。

鹇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位网友曾在小组讨论里发表过一些三观有问题的言论,被组里的其他人 " 群起而攻之 "。这位网友被喷了以后,为了能继续在组里发言,就把自己的头像和昵称改成了 momo。这样当他再次发言的时候,已经没有人记得他是谁了。" 他就能继续在组里浑水摸鱼,发表疯狂的言论。"

现在看到 momo 头像,鹇都得先点进他们的主页,看看 IP 地址,ID 序列号和书影音记录,才能确定谁是自己的好友,谁被自己拉黑了。

momo 们的新纷争

很多人加入 momo 的初衷是想成为这个集体的一部分,但 momo 这个 " 集体 " 应该呈现出怎样的形象,该说什么话,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定义和判断。也因此,争执源源不断。

在微信表情包的初始设定里,WeChat Pup 官方给 momo 这个粉色恐龙的人设是 " 一名在读的大龄未婚女博士 "。鹇也觉得,这么多人选择 momo 这个初始形象也是因为她符合豆瓣女性用户的喜好。

WeChat Pup 的官方设定

但在这个群体壮大后,又有更多人开始反思,这个形象作为集体的代表是不是合适?比如 momo 是粉红色的,脸上还有一坨腮红,这算不算是一种对女性的刻板印象?

momo 的第二个崛起阵地是在小红书,随着 momo 用户增多,大家开始不满足于统一的粉色形象,又涌现出了很多个性化的二创。一些画手开始产出不同系列的 momo 图,更换配色,为 momo 加上不同的配饰,以彰显出统一集体之外的定制元素。

鹇也换过不少版本的 momo 头像。她不是很喜欢粉色,最开始用的头像是一只蓝底的、吐泡泡的 momo,后来变成一个喝奶茶的紫色 momo,现在又变成了灰色的、拿着锤子的 momo。这些头像都是其他网友创作,并且无偿供他人取用,以便展示出不同用户对 momo 形象的个性理解。

但同时,用户们也在用自己的方式 " 维护 " 这个 IP。如果有 momo 的发言 " 抹黑 " 了这个集体,这个用户可能会遭到攻击。

在豆瓣的某个帖子上,有一个 momo 用户发了一句疑问:"lofter 是啥?" 就有其他同样 momo 头像的用户回复:" 你能不能别当 momo,显得我们 momo 跟土包子一样,lofter 都不知道是啥…… "。

换上 momo 头像后,Terry 也没有逃过这样的攻击。曾经有 momo 用户直接私信她:" 你不配用这个 ID。" 她很清楚其他 momo 攻击自己的原因。" 据我观察,豆瓣的 momo 大部分是单身未婚女性,我跟她们正好是对立面,也就是俗称的‘婚驴’。"

有些 momo 在知道 Terry 的已婚身份以后,会预判她的立场,而先入为主地认为她是 " 敌人 ",进而觉得她所有的发言都是跟她们对着干的。面对这种指责,Terry 也感到非常愤怒。"我会想你谁啊,你管我用什么 ID。"

争执和骂战依然没有尽头。最终,一些抱着 " 自由发帖 " 初衷的 momo 开始心累,反而丧失了一切发言欲。

实际上,这趟寻找 momo 的旅程并不顺利,我们一共联系了 28 位 momo 用户,但回复的还不到一半。

momo 们的交流欲望没有想象中的高,互联网在线时长也不多 ,经常隔两三天才能收到一句简短的线上回复,甚至有一位 momo 隔了 10 天才郑重拒绝了对话。

也有一些能展开交流的 momo,他们经常出现一小会儿就长时间消失。在豆瓣和知乎上,如果对方没有关注自己且 24 小时内没有再发送私信,我们只能发送一条文字信息。这意味着,即便是回复了我们的 momo,如果超过 24 小时没有上线,我们将无法进一步追问他,甚至无法再一次发起对话。

豆瓣用户小王告诉我们,换上 momo 后自己 " 更懒得发言了,也可能是和自己的生活现充有关 "。他早在自己的简介里写到:" 豆瓣是我的吐槽 bot,逐渐注销。上豆瓣就是图个乐呵,ID 想扔就扔。"

再追问他是怎么接触到 momo 时,他并没有回答。24 小时后,我们与他彻底失去了联系。

「后浪研究所」 与豆瓣用户小王的聊天截图

另一位男性知乎 momo 用户告诉「后浪研究所」,最开始换上 momo 的时候,他确实经历了一段自我表达的高峰期,那段时间,他会努力地输出自己的观点,试着加入网络讨论。去年 9 月以前,他会经常在知乎上回答问题,有的时候甚至一个月就会有三条回答。

可是现在,这位 momo 在知乎上的活跃度大不如前了。最近的 8 个月,他在知乎上都没有发过言。消失前,他给我们的理由是:网上的人越来越 " 不可理喻 " 了,自己不想再参与进这样的对话。

" 很多人只是为了证明自己的存在感,根本不在乎什么是对的和错的。" 他觉得在网络上发言没有必要,收益远远小于付出,"因为这种交流浪费时间"。

现在他的知乎基本处于半废弃的状态,其他社交平台的账号也都想注销掉。

momo 成了他注销账号的前奏。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后浪研究所 "(ID:youth36kr),作者:任乐瑶、许嘉婧,36 氪经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