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喷网 > 百态 > 正文

​见证洛阳上海市场25年:如今19元一双布鞋,一天只卖4双

2025-02-24 00:02 来源:略喷网 点击:

见证洛阳上海市场25年:如今19元一双布鞋,一天只卖4双

顶端新闻·大河报记者 吉小平 实习生 陈梅

“最后一天,门店清仓”。 8月6日中午,李世杰半靠在躺椅上,望着面前的店铺。在他背后街道上,开门的店铺稀稀拉拉,里面传来音响播放的打折声,上海市场正面临着拆除。李世杰24年前从周口农村来到洛阳涧西,前半生都泡在上海市场,而今面对老去的市场和即将拆迁的店铺,未来何去何从,他感到茫然。

一位年近六旬的大妈走进店铺,拿起双层保温饭盒,看了又看。“55块,不讲价!”李世杰躺在椅子上,比划着五的手势说。“以前一天能卖1000块,现在一天只卖80块,房租都顾不上。”他说的是自己正在路对面的那间“北京布鞋”店,这时还关着门,他说店到下午四点后会营业一会儿。他面前的店铺里摆满了厨房和家居用品,这是他临时清货的地方。

李世杰的店正在清仓

上午11点,太阳照射到李世杰头顶,他把椅子向店门口挪了挪。

上海市场是一个能勾起无数洛阳人回忆的地方,它的周边坐落着多家60多年前建设的大厂。上世纪80-90年代,每到职工休息日,年轻人涌向这里采购服装和日用品。一个个小小的帐篷摊,摆满了从广州、上海批发来的时尚货,上海市场也成为引领洛阳潮流的地方。

1997年,31岁的李世杰从务农者成为城市“淘金者”。来到上海市场,他蹬着三轮车拉货,在路边卖炸米饼。靠着勤劳,终于在城市立足,他又把老家的妻儿接到城中村——唐村居住。

看着让人眼馋的人流量,2003年他几经盘算后,在上海市场包下一间几平方米的小店,卖起冷饮。“利润不高,但是一天能卖千把块。”今年55岁的李世杰回忆起18年前的情景。

到了2004年,他又以4000元的月租,租下一间约20平方米的店铺,改卖“北京布鞋”。刚开业时,最低19元一双的布鞋吸引来无数顾客,一天有好几百双的销量。那时,他感觉梦想的生活离他很近了。

“这儿的刷子在哪儿?”走到李世杰面前的是一个20来岁,双臂满是文身的男子。李世杰介绍,这是他的老三孩子,在少林寺学过武,还当过武术教练,如今赋闲在家。

“他们都没考上大学”,李世杰说自己有五个孩子,三男两女,老大已经32岁。如今他已经是爷爷了。因为出身农民,他曾迫切希望孩子们能出人头地,不再走自己的老路。如今,孩子们都已各自打工谋生,唐村租屋里只剩下他们夫妻俩和老三儿子。

李世杰的妻子患有脑出血后遗症,用李师傅的话说,她只有十几岁孩子的智商,情绪还容易激动。“我实在忍不住的时候也会冲她发火”,生活的压力,有时会让李世杰崩溃。

中午12点,阳光近乎直射到他身后的周山大道上,李世杰将躺椅挪到店门口位置。

他在洛阳最熟悉的两个人都是房东,一个是他店铺的、一个是他在唐村住所的,李世杰称他们是“恩人”。 唐村百余平米的出租屋,他们一家七口曾挤在里面,500块钱的月租20年来几乎没涨过。而在上海市场做生意近二十年,房东也会根据行情适当增减店铺的租金。李世杰说,有些店铺因为生意火爆,房东便伺机哄抬租金,难以承受的租户往往被迫选择离开。“是洛阳人养活了我”,他感觉在洛阳的这二十多年挺幸运的。李世杰甚至考虑在去世后,把自己的人体器官在洛阳捐献了。但最终他被告知,需要回户籍地捐献。

到了午饭时间,李世杰将躺椅收进了店内,返回唐村吃饭。

留在店里的老三儿子说,他们正努力找新的店面。这些年洛阳的高架桥越来越多,夜晚也更加璀璨,但李世杰却感到自己又成为这座城市的一名过客。“种点粮食,一年还有个盼头。”这位汉子说,他打算再过几年后,夫妻还要回到太康老家,在田地里耕耘后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