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喷网 > 百态 > 正文

​美国简史(三)

2023-12-05 22:11 来源:略喷网 点击:

美国简史(三)

文章:公众号和头条号同时发布

文章精简后制成的短视频:西瓜、抖音和哔哩哔哩发布

2019年1月,我创建了我的公众号,两年多的时间内笔耕不辍,最多的时候一周写了十四篇原创文章,现在的更新频率是一周一篇长篇,从无断更,已写了300多万字,内容主要是时事政治、国际关系、历史、文化、宗教、哲学、金融、宏观经济和地产等领域。我在此处已发布的长篇,后续篇章可以去我公众号先睹为快,搜索侃侃乱侃即可。

紧接昨天第二篇的文末,美国独立战争的专篇,过后再发。

在法国军队的帮助下,美国赶走了英国人,保皇党终告失利,美国得以建国,进入了高速扩张期,各派开始瓜分胜利果实。

可是,好景不长,赶走了外患,不代表内忧就解除了。美国的南部和北部因为一个重发展种植业,一个在第一次工业革命后大力发展工业,更资本主义化,不一样的产业重心,衍生出完全不同的社会形态。特别是当北方开始废除奴隶制后,这就动了南方种植园主的蛋糕了,本来他们开心地用着免费的奴隶们,北方佬却想把他们都解放了,就等于减少了他们的固定资产和降低了农业产值,这造成了南北两派的经济制度,产生了不可调和的矛盾,只能靠武力解决,谁拳头硬听谁的。

1860年亚伯拉罕·林肯的当选,是第一位共和党总统,共和党那个时候是主要反对奴隶制的党派。这里就要说一下美国如今的两党——民主党和共和党的来源了。

托马斯·杰斐逊,美国的开国元勋之一,美国历史上第三位总统,同时也是《美国独立宣言》主要起草人,与乔治·华盛顿、本杰明·富兰克林并称为美利坚开国三杰。他就是美国现在民主党的开山鼻祖,因为推进民主政治改革,创立了民主党,他从1801年开始当了美国总统八年,期间他让更多的美国男性获得了投票权,而不是只有贵族和富翁可以投票,他也认为黑奴制度是一种罪孽。从他开始一直到1861年,美国的总统都是出自民主党的,直到林肯的出现。而汉密尔顿则是共和党的祖师爷,他和杰斐逊闹得不可开交,使当时的总统华盛顿非常头疼,具体内容看我之前写华盛顿的文章。

林肯的出现,把废奴这个事情进一步摆在了台面上,这也为后来他被刺杀埋下了种子。具体看我之前写的文章《美国最伟大的总统——林肯(上)》。

1861年2月,美国南方的六个蓄奴州(南卡罗来纳、密西西比、佛罗里达、阿拉巴马、佐治亚与路易斯安那)宣布退出联邦,举起叛旗并重新组成了“美利坚联盟国”(南方邦联),而联邦政府坚持认为脱离联邦是非法的,觉得那是叛乱。

这个南方邦联后来又吸引了德克萨斯、弗吉尼亚、阿肯色、田纳西和北卡罗来纳州,势力范围扩大到11个州。邦联境内的原联邦要塞和装备大都落到了叛乱者手中,原联邦海陆军官兵也有很多人南下投诚到美利坚联盟国一方。

南部和北部彻底闹僵兵戎相见,爆发了内战,成为了美国历史上最致命的军事冲突,导致大约618000名士兵和许多平民死亡。

南方觉得他们是在为能拥有奴隶的自由权利而战,北方觉得是为了联邦的统一而战,各有初衷。随着死伤人数不停地上升,时任美国总统的林肯在1862年9月22日,发表了预备性的《解放宣言》,宣布:假如在1863年1月1日以前,南方叛乱者不放下武器,叛乱诸州的奴隶将从那一天起获得自由。消息传到南方后,成千上万的奴隶逃往北方。英国工人阶级也展开了支持北方的运动,迫使英国政府放弃了原来的干涉计划。真是一招釜底抽薪的妙计啊!

1863年元旦,林肯颁布了《解放宣言》,宣布解放黑奴,允许黑人参加北方军队,之后又颁布“宅地法”,允许所有美国人得到西部的土地。

事实上,当联邦最终在1865年4月赢得战争时,战败的南方各州都被要求批准禁止奴隶制的第十三修正案。这场维持了四年的美国内战终落下帷幕。

北方军获得了内战的胜利,在巩固国家统一的同时,确立了北方大资产阶级在全国的统治地位。内战消灭了奴隶制,从而为美国的资本主义迅速发展扫清了道路。《宅地法》的实施,加速了西部的开发,促成了农业资本主义发展出美国式道路,使美国在19世纪末,一跃成为世界上最先进的工农业资本主义大国。

战后重建工作开始认真地进行,当林肯试图促进联邦和前联邦之间的友谊和宽恕时,他在1865年4月14日的遇刺再次引发了南北之间的不和,美国南部依然有很多人心怀不忿。

联邦政府中的共和党人,把监督南方的重建和确保非裔美国人的权利作为他们的目标。他们一直坚持到1877年才达成两党妥协,当时共和党同意停止保护南部非洲裔美国人的权利,以便让民主党在1876年的总统选举中让步。

自称“救赎者”的南方白人民主党在重建结束后控制了南方。从1890年到1910年,所谓的吉姆·克劳法剥夺了该地区大多数黑人和一些贫困白人的权利。黑人面临着种族隔离,尤其是在南方。他们也依然经受着私刑暴力,直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民权运动兴起后,黑人的日子才好过一些。

在北方,城市化发展迅速,来自南欧和东欧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移民潮,为美国的工业化提供了剩余劳动力,并改变了美国的文化,在此之前,美国大多数人都是英国人的后裔。

电报的发明和使用、横贯美国大陆的铁路,和其他国家基础设施的建造,大大刺激了美国旧西部的经济增长,后来电灯和电话的发明也影响了通讯和城市生活。科技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

从1810年到至少1890年,美国在密西西比河以西打起了印第安人战争,断断续续打了八十年。武力值不敌的印第安人,被美国人驱赶聚集在保留地,给了他们开赌场的权利,印第安人人口锐减,武器装备的数量也远远不敌,战争只能结束。美国人获得了大量的土地,这进一步扩大了机械耕种的面积,增加了美国农业在国际市场的盈利。

更富裕的美国,又开始了买土地的步伐,大陆再一次大扩张:1867年从俄国购买阿拉斯加;1893年,夏威夷的亲美派推翻了君主制,成立了夏威夷共和国,并于1898年被美国吞并;同年,西班牙在美西战争后割让了波多黎各、关岛和菲律宾;美属萨摩亚在第二次萨摩亚内战结束后,于1900年被美国收购;1917年,从丹麦购买了美属维京群岛。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发生以前,美国这个新生国家,充分地享受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果实。大量的新移民涌入,提供了更充足的工业劳动力,其中不乏世界上顶尖的科学家,也使美国的科技发展后来者居上。

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快速经济发展,催生了许多杰出的实业家。像科尼利尔斯·范德比尔特、约翰·d·洛克菲勒和安德鲁·卡耐基这样的大亨们,领导着美国铁路、石油和钢铁工业的进步。他们就是美国 old money 老式富翁的代表,与后来硅谷新贵 new money一样,都是时代催生的产物,只是一百多年前的这些巨富,所用的手段更加黑暗而已。

银行业成为了美国经济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摩根大通是其中的佼佼者。爱迪生和特斯拉承担了大面积的电力供应,电力分配到工业、家庭和街道照明,使人类的生活迈上了一个新台阶,电灯替换了蜡烛,工厂设备通上了电以后,工业化产值几何倍数增长。亨利·福特革新了汽车工业,美国满大街跑的不再是马车,而是汽车,中产阶级都对购买家庭的第一辆车跃跃欲试,足见当时社会的购买力之强盛。

美国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都迅速发展着,经济蓬勃向上,成为了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美国也因此获得了大国地位,而这一切也为后来的大萧条埋下了隐患,急速地扩张和加大的杠杆,致使资产泡沫化越来越严重。

这些戏剧性的变化,同时还伴随着不小的社会动荡,民粹主义、社会主义和无政府主义运动也在此时兴起。这一时期最终随着进步时代的到来而结束,进步时代见证了许多社会领域的重大改革,包括妇女选举权、禁酒令、消费品监管、确保竞争的反垄断立法和工会的建立。

这个本来为了保障工人利益的组织,后来在少数工会领导层的手中,却成了阻碍企业发展的顽石,为了加薪,工会经常组织全员罢工,人的欲望难以被填满,最终工会逼得汽车制造商们纷纷离开,转而去其他国家设厂,导致美国几个汽车重镇如底特律,2013年市政府只能申请破产。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啊!

南北战争这一内战结束后,美国的资本主义发展进入了快车道,当时这个建国才一百三十多年的国家,使欧洲很多老牌帝国主义国家的人都心生向往,因为很多平民阶级觉得去了美国可以实现梦想,打破原有的阶层,毕竟美国没有王室和贵族阶级。而这一移民潮在一战开始后更是剧增,那时的人们已经不是单纯地为了梦想,而更多的是为了逃命。

从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到1917年,美国一直保持中立,这场有着6500万人参加的世界大战,未参战的美国成了欧洲人的避风港,接着大笔的欧洲军工和军需物资订单,市场繁荣,老百姓们歌舞升平。

欧洲的帝国主义逐渐走上了陌路,形成了同盟国(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奥斯曼帝国、保加利亚王国)和协约国(大英帝国、法兰西第三共和国、俄罗斯帝国、美利坚合众国和意大利王国)这两派,美国是到一战第三阶段1918年才在盟国的帮助下,作为一个“联合大国”加入了这场战争,参加了对德作战,帮助扭转了同盟国胜利的趋势。

1919年,美国总统伍德罗·威尔逊在巴黎和平会议上,发挥了主要的外交作用,强烈主张美国加入国际联盟。然而,当时美国的参议院拒绝批准这一点,也没有批准建立国际联盟的凡尔赛条约,但那时美国总统想提升国际地位的动机已十分明显。

美国上世纪二十年代的纸醉金迷,我们依然能从现在大量的影视作品中窥见一二,由里昂那多主演的《了不起的盖茨比》,就是描写那个年代的。还有那著名的禁酒令,从1920年1月17日0点开始实施,抑制了买酒的渠道,却压抑不住美国人心底的躁动,地下酒吧和私酒贩卖更加猖獗,盖茨比这本美国著名小说的主人公就是靠贩卖私酒起家的,这一禁酒令直到1933年才被彻底取消,整整实施了十三年之久,也使美国的黑帮积累了更多的财富,贿赂当地警察部门,使之愈发猖獗。

一战使美国很多企业暴富,普通民众的工资都在阶段性到达顶峰,有消费实力,却被限制了消费渠道。由于酗酒造成了很多家庭暴力问题,为了保护妇女权益这才实施了禁酒令。同时,1920年,美国妇女权利运动赢得了宪法修正案的通过,赋予妇女选举权,女性地位的提升,使得这一禁酒令获得了大量的女性支持。

美国的工业生产指数在1921年时,平均仅为67,1923年至1925年为100,但1928年7月时已上升到110,到1929年6月则上升到126。给人印象更为深刻的是,美国股票市场的行情相当红火,全民开启炒股模式,杠杆越加越大。

第一次世界大战使美国成为了很多欧洲国家的债权国,美国对外的贸易都是顺差,一战结束后,欧洲国家还没从战后恢复过来,欧洲的大量资本也因美国本土更高额的回报率而投资到了美国,进一步加大了资产泡沫。可是战后的普通欧洲人过的是紧衣缩食的日子,欧洲多国从美国借贷的债权快要到期时,债务国对美进口开始降低,经济开始衰退。

而这时的美国,红火的股市,银行利息又低,政府税收也低,富裕阶级和平民阶级都开始加大消费支出,市场一好,人力成本和材料成本也不断上涨,雪球越滚越大。开工厂的老板们也不断花钱购买新工厂设备,投资额都在繁荣的市场中逐渐疯狂。房地产市场也异常火爆,住房营造在1925年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此后就江河日下了。汽车工业也在1927年后开始急转直下,能有实力买上车的都买了。银行的信贷的门槛低,加大了放贷规模,寅吃卯粮成为美国人的普遍选择。

但是,当源头的订单开始缩减时,向上的趋势被逆转,股市突然暴跌,使更多的老百姓在短时间内资不抵债。没有订单,工厂问银行借的贷款就连利息都付不出来,只能裁员和卖资产,失业率也迅速上升,一度高达25%,失业的人越多,消费支出就锐减,市场快速缩小,更是开启了恶性循环。

上至美国总统,下至金融从业人员,都对美国建国后第一次大繁荣和第一次大萧条一点经验都无,他们也想不到泡沫会那么快破裂,连锁反应更是打得他们猝不及防。在1929—1930年,由于投资者和消费者减少了大约一百五十亿美元的支出,国民生产总值的支出约减少了一百四十亿美元。

美国二十年代的繁荣,主要归因于自然资源充裕,工农业生产增长,技术进步,劳动生产率提高,消费扩大和对外贸易兴旺。然而,要维持这一势头,需要更大的市场予以支持,外部市场一缩减,经济衰退之下向上势头就难以维系了。尽管如此,直到二十年代末,大多数美国人还盲目乐观地相信繁荣仍将继续下去。就像当时的美国总统胡佛也曾经自信地说过:“我们正处在对贫困战争决定性胜利的前夜,贫民窟将从美国消失”。都是过于乐观了,就非常盲目。

1929年10月24日,美国迎来了它的“黑色星期四”,这一天,美国金融界崩溃了,股票一夜之间从顶巅跌入深渊,价格下跌之快连股票行情自动显示器都跟不上。

1929年10月29日,纽约证券交易所里所有的人都陷入了抛售股票的漩涡之中。股指从之前的363最高点骤然下跌了平均40个百分点,成千上万的美国人眼睁睁看着他们一生的积蓄在几天内烟消云散。这是美国证券史上最黑暗的一天,是美国历史上影响最大、危害最深的经济事件,影响波及西方国家乃至整个世界。此后,美国和全球进入了长达10年的经济大衰退时期。因此,这一天被视作大萧条时期开启的标志性事件,由于正值星期二,被称为“黑色星期二”。

从1929年10月29日到11月13日短短的两个星期内,共有300亿美元的财富蒸发了,相当于美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总开支。但美国股票市场的崩溃,不过是这场经济危机灾难爆发的火山口。

经济危机使民众们对政府的信心指数跌到极低的水平,各国为维护本国利益,加强了贸易保护的措施和手段,进一步加剧且恶化了世界经济形势。德国的纳粹党也趁势上台,此次的经济危机是促使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一个重要根源。1921年,希特勒成为了纳粹党元首,但是纳粹党那个时候不是执政党,1933年美国大萧条引发的经济危机结束时,同年,纳粹党成为了执政党,希特勒执掌德国。

这场严重的经济危机,使美国发生了遍及全国的大饥荒,人们普遍营养不良,导致大量人口非正常死亡。最保守估计,至少有700万人死亡,约占当时美国总人口的7%。

1933年初,富兰克林·罗斯福取代了焦头烂额的胡佛,大刀阔斧地实施了一系列旨在克服危机的政策措施,历史上被称为“罗斯福新政”,新政的主要内容可以用“三R”来概括,即复兴(Recover)、救济(Relief)、改革(Reform)。他救民于水火,提高了他的民众支持率,我写过他的专篇《美国任职最久的总统 —— 罗斯福“轮椅”上的巨人》。

但大萧条已波及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引发了英国、法国、德国和日本等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危机。从1929年美国股市暴跌,一直到1933年大萧条才结束,但经济衰退并未完全止步。

就因为罗斯福对美国救市有功,又正逢二战,这才成为美国历史上首位连任四届的总统,长达十二年之久,他病逝于第四任任期时。美国虽然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最后一年帮助了协约国阵营,也算参战,却不能和二战时比。没有罗斯福,美军在二战中扮演的身份则会截然不同。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从1939年9月1日开始的,当时罗斯福就主张参战,提高美国在国际上的话语权,被美国国会驳回。当时美国国内的政界都觉得,让欧洲人内斗去,他们隔岸观火继续发战争财不是挺好嘛,盛行的是孤立主义,继续想在战争中保持中立。而罗斯福一直认为,法西斯的野心庞大,不会就这么放过美国,他们讨论的结果就是,如果轴心国阵营的军队袭击美国,美国就参战。

二战开打两年后,1941年12月7日清晨,日本海军的航空母舰舰载飞机和微型潜艇,突然袭击美国海军太平洋舰队在夏威夷的珍珠港基地,以及美国陆军和海军在瓦胡岛上的飞机场。太平洋战争由此爆发。美国和英国向日本宣战。次日,德国和意大利向美国宣战。虽然在此之前,罗斯福一直通过提供英国贷款和武器装备在干预反法西斯战争,在珍珠港事件发生前也给苏联援助,但是日军的偷袭,给了他想要的“神助攻”!

而据美国国家保密档案50年到期就能解密的文件显示(除非总统下令因国家安全因素延长保密日期,肯尼迪遇刺档案就被延期了),罗斯福在日军准备偷袭珍珠港之前就截获了情报,但是他没有作出干预和防范手段,就是为了让美国有一个参战的理由,打破国会一直想保持的中立原则,于是珍珠港事件后,美国加入了同盟国,日后才会被称为协约国的“四大警察”之一,与英国、苏联和中国一起策划了战后世界。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两方:

同盟国: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奥斯曼帝国、保加利亚王国等

协约国:大英帝国、法兰西第三共和国、俄罗斯帝国、美利坚合众国和意大利王国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两方:

轴心国:德意志第三帝国、日本帝国、意大利王国、匈牙利王国、保加利亚王国、罗马尼亚王国、斯洛伐克(傀儡政府)、克罗地亚独立国(傀儡政府)

同盟国:美国、苏联、英国、中国、法国(自由法国临时政府)、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南非联邦、英属印度、挪威、丹麦、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希腊、土耳其、南斯拉夫、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墨西哥、巴西、阿根廷、智利、古巴、海地、巴拉圭、乌拉圭、哥伦比亚、委内瑞拉、秘鲁、哥斯达黎加、巴拿马、厄瓜多尔、多米尼加、萨尔瓦多、洪都拉斯、尼加拉瓜、危地马拉、玻利维亚、大韩民国临时政府、菲律宾联邦、伊朗、沙特阿拉伯、叙利亚、伊拉克、黎巴嫩、埃及、埃塞俄比亚、利比里亚。

意大利在一战中站队英法,二战中又倒戈德意志,二战中后期意大利见局势不妙,才和芬兰、匈牙利、罗马尼亚、保加利亚退出了法西斯轴心国阵营,又加入了反法西斯同盟国阵营。

第二次世界大战,在罗斯福的运作下,美国大大提升了国际影响力,远超一战时。而且又因为不是主战场,美国本土完好无损,经济和军事影响力更大,一战中很多欧洲国家就问美国借钱,二战更使美国赚得盆满钵满。

在罗斯福的授意下,美国陆军部于1942年6月开始实施利用核裂变反应来研制原子弹的计划,亦称“曼哈顿计划”,有了原子弹的美国,国际军事影响力(威慑力)更胜以往。该工程集中了当时西方国家(除纳粹德国外)最优秀的核科学家,动员了10万多人参加这一工程,历时3年,耗资20亿美元,于1945年7月16日成功地进行了世界上第一次核爆炸,并按计划制造出两颗实用的原子弹。

1942年元旦,在罗斯福的倡导下,罗斯福与英国首相丘吉尔、苏联驻美大使李维诺夫和我国代表宋子文,等26个国家的代表在华盛顿签署《联合国家共同宣言》,国际反法西斯同盟正式形成,值得提出的是,在签字的时候,中国以“四大国”之一的身份签字,中国的国际地位空前地提高了。

1943年11月23日至26日,由中华民国、英国、美国在埃及开罗召开,被称为开罗会议,三国领袖——中华民国国民政府主席兼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蒋介石、英国首相丘吉尔、美国总统罗斯福出席,商讨反攻日本的战略及战后国际局势的安排,制定盟军合作反攻缅甸的战略及援华方案,会后公布开罗宣言,要求日本无条件投降,归还一切侵占的土地,塑造战后东亚的新局势。开罗会议确立中国成为世界四强的地位,对中国政治上意义重大;战略方面,虽然会上决议和承诺许多未予实行,行动计划一再延期和更改,最终仍达成中、英、美三国联手反攻日本的目的。

开罗会议是罗斯福主动邀请蒋介石的,那个时候蒋介石还不想去,因为不想见斯大林,确定斯大林不参加,他才去的。丘吉尔也看不上蒋介石,他说他是土豆,倒是对宋美龄完全不同的态度,毕竟宋美龄的英语从小都是外教教的,个人魅力非凡,丘吉尔还几次三番约宋美龄小酌,都被婉拒。想了解丘吉尔,请点击我之前写的这篇《丘吉尔——英国最著名的首相》。

1943~1944年,战争还未结束,美国总统罗斯福又开始酝酿战后国际经济合作。1944年7月1日,44个国家的代表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布雷顿森林镇,召开了著名的布雷顿森林会议。

会议宣布成立国际复兴开发银行(世界银行前身)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两大机构,确立了美元对国际货币体系的主导权,构建了战后国际货币体系的新秩序。

1945年2月4日至2月11日,在苏联黑海北部的克里木半岛的雅尔塔皇宫内举行了一次会议——雅尔塔会议,美国总统罗斯福、英国首相丘吉尔和苏联最高领导人斯大林,三方开展了一次关键性的首脑会议,讨论关于制定战后世界新秩序和列强利益分配问题。

会议的主要内容有:战后处置德国问题、波兰问题、远东问题、联合国问题。目的是讨论欧洲战后重组问题,议后形成的雅尔塔体系对战后世界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

1945年4月12日,美国总统罗斯福因突发脑溢血逝世,时任副总统杜鲁门接替总统职位。如果没有罗斯福,美国政府的孤立主义依旧实行,美国不参加二战,整个历史走向将完全不同,而他在帮助当时的我国政府提升国际地位上,也出了不少力。

1945年4月30日,苏军攻占柏林,希特勒在总理府地下室自杀身亡。

1945年6月26日,《联合国宪章》在旧金山会议上签署,于1945年10月24日正式生效。

下图是中国代表吴贻芳在宪章上签字时拍下的历史珍贵画面,她也是第一位在宪章上签字的女性,她作为中国无党派代表与首席代表宋子文、中共代表董必武等赴美国旧金山出席联合国制宪大会。1943年3月,吴贻芳组织“中国六教授团”率团赴美宣传抗日战争,争取美国朝野支持,总统罗斯福盛赞她为“智慧女神”。解放后,两次担任江苏省副省长,1981年,以88岁高龄再度当选为江苏省副省长。

《联合国宪章》是联合国的基本大法,它既确立了联合国的宗旨、原则和组织机构设置,又规定了成员国的责任、权利和义务,以及处理国际关系、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在1945年8月6日和9日,美国分别在日本广岛和长崎投掷了代号为“小男孩”和“胖子”的两枚原子弹。1945年8月15日,日本裕仁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1945年9月2日,日本政府代表在美国战舰“密苏里”号的甲板上签署无条件投降书。至此,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字数已过八千,明天从美苏冷战开始讲起。

愿世界更好!苦难更少!国泰民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