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喷网 > 百态 > 正文

​西沙群岛永乐群岛的岛屿有哪些 西沙群岛永乐群岛游玩攻略

2024-01-30 16:35 来源:略喷网 点击:

西沙群岛永乐群岛的岛屿有哪些 西沙群岛永乐群岛游玩攻略

资料来源:中国地理及岛屿查找目录-360个人图书馆,由11篇相关文章整理而成。

原创:王岳雷

整理:360度地球侦探

西沙群岛Xi Sha Qun Dao,英文称Paracel Islands。位于南海,海南岛三亚市榆林港东南方330公里(220哩)处,北纬15°40-17°10,东经111°-113°,以永兴岛为中心,距三亚市榆林港约330多公里,距文昌县清澜港也是约330多公里,越南中部以东约400公里(250哩)。西沙群岛分布在31700平方公里的海域上,约130个珊瑚岛或暗礁。共有岛礁40多个,分为宣德、永乐两群岛。岛上贫瘠且近海平面,其中没有一个岛屿的面积超过2.5平方公里(1平方哩),无淡水。有海龟,海鸟在此筑巢并留下鸟糞。

西沙群岛海底地形为南海北部大陆坡的西沙台阶,是一个水深1500-2000m的高出南海中央深海平原逾的海底高原。西沙群岛珊瑚礁林立,有8座环礁,1座台礁,1座暗礁海滩,干出礁礁体面积共有1836.4平方公里,其中礁坪面积221.6平方公里,礁湖面积1614.8平方公里。环礁和台礁上发育的灰沙岛共有28座,此外东岛环礁还有1座名叫高尖石的早更新世火山角砾岩岛屿。

西沙群岛分为东、西两群,西群为永乐群岛,东群为宣德群岛。西群的永乐群岛包括北礁、永乐环礁、玉琢礁、华光礁、盘石屿等5座环礁和中建岛台礁,其中永乐环礁上发育有金银岛、筐仔沙洲、甘泉岛、珊瑚岛、全富岛、鸭公岛、银屿、银屿仔、咸舍屿、石屿、晋卿岛、琛航岛和广金岛等13个小岛, 盘石屿环礁和中建岛台礁的礁坪上各有1座小岛。东群的宣德群岛包括宣德环礁、东岛环礁、浪花礁等3座环礁和1座暗礁(篙煮滩),其中宣德环礁有西沙洲、赵述岛、北岛、中岛、南岛、北沙洲、中沙洲、南沙洲、东新沙洲、西新沙洲、永兴岛和石岛等12个小岛,东岛环礁有东岛和高尖石2个小岛。

西沙群岛地处热带中部,属热带季风气候,炎热湿润,但无酷暑。以永兴岛为例,极端高温34.9℃,极端低温15.3℃,年平均气温26.5℃。年降雨量1505毫米。西沙群岛是最易受台风侵袭的地区。西沙群岛是我国著名渔场之一。海域宽阔,岛礁星罗棋布,海产十分丰富,珍贵品种较多,每年吸引大批各地渔民来岛捕捞作业。

西沙自古就是中国的领土。《旧唐书》记载从唐朝起,中国政府开始正式管理海南岛以南海域。古代这里被称为“千里长沙”,是南海航线的必经之路。早在隋代,中国已经派使节经南海到过今天的马来西亚,唐代高僧义净亦由此到达印度。古代那些满载着陶瓷、丝绸、香料的商船在此驶过,这里又被称为“海上丝绸之路”。

在南海四大群岛中,西沙群岛露出海面的陆地最多,计有34个岛屿,7个沙洲,小岛上绿意盎然,椰树、黄金梅、美人蕉、羊角树等错落有致。在西沙栖息的鸟类有40多种、6万多只。陆地总面积约10平方公里。人口600人(2010年)。有5个村民委员会。西沙群岛自宋代即划入中国版图。宋景端二年,元将刘深攻宋端宗帝于浅湾,宋帝守将张世杰失利,退走井澳,刘深袭击井澳,帝退守海中七洲洋。1292年元将史弼率领大军过七洲洋,万里石塘攻爪哇。

西沙群岛上有一处唐宋时期遗址,多处明清遗址,十四座明清古庙,大量清民国时期石碑,表明中国人自唐以来就开始在西沙群岛生活,是当时西南中沙群岛的主人。明朝永乐年间的随郑和下西洋的费信在大西洋记中写道:“俗云上怕七洲,下怕昆仑,针迷舵失,人船莫存”,“郑和航海图”中称为石星石塘“顺风相送”中记载:“舟过此〔七洲洋〕极险,稍贪东便是万里石塘”。1932年,西沙群岛被法国占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中国政府接管。1946年,中国海军驻防永兴岛。1950年4?5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攻占海南岛时,永兴岛的驻军起义。从此永兴岛一直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军驻防。

西沙群岛主要岛屿规模统计表(1983年)

西沙群岛全景图

西沙群岛

西沙群岛壮观的龙云

西沙群岛卫星图

西沙的海水

西沙的珊瑚

永乐群岛yon Le,位于南海,西沙群岛西部,北纬15度46分–17度07分,东经111度11分-112度06分范围内,由永乐环礁、北礁、玉琢礁、华光礁以及盘石屿和中建岛所组成。其中永乐环礁环礁包括了广金岛、琛航岛、晋卿岛、全富岛、鸭公屿、银屿、银屿仔、石屿、咸舍屿、珊瑚岛、甘泉岛、金银岛和筐仔沙洲。永乐群岛供包括了十四个岛,四个礁和一个沙洲,如金银岛南面的几个沙洲、森屏滩上的银峙仔等沙洲。英文称为Crescent Group。 永乐环礁土名“石塘”。这个“塘”水深不大,在40米以内。但是环礁外面,水深突增,礁坡坡度达21°,在水下15–25米和45–65米处有水下平台存在。它的基座是一个沉水千米的海台(即水下台地),和宣德环礁同在一海台之上,这个西沙海台,也是西沙群岛的共同基础。各岛四周都有沙堤包绕,中间低平,有淡水井,有的甘甜可饮,有的能用不能饮。有麻风桐、羊角树、椰子树等。其中珊瑚岛,琛航岛,金银岛有驻军。鸭公岛,银屿,羚羊礁有渔民常住。附近海产丰富,地处航海要冲。1935年公布名称为库勒生特列岛,但范围小,只包括永乐环礁部分。1947年公布为永乐群岛。我国渔民向称西八岛,下八岛或下峙。取名永乐群岛是为了纪念明朝永乐至宣德年间郑和七下西洋之壮举。有些外文图书所称的Crescent Group是指1935年公布的库勒生特列岛,即永乐环礁部分。

永乐环礁大部礁盘已生长到海面上来,因此,在礁盘上形成的沙洲,小岛众多。这使永乐群岛名副其实。不似东沙群岛只有一个东沙岛,。永乐环礁位于南海中心,远离大陆,河流及沿岸泥沙影响不到这里,因此海水透明度大,平均达29米.阳光可透入深水中,这里水温终年在24℃左右,而且变化不大,盐分也在34‰上下,这都有利于珊瑚礁的形成。

永乐环礁自第三纪中期以来,不断生长,并且礁体生长大干地壳下沉速度,故能在下沉过程中保持环礁形态。永乐环礁有两级水下台地,是海浪打击并侵蚀珊瑚礁件形成的浪蚀平台。这反映出永乐环礁在地质史上有一段时间是在海面附近,下沉的速度是有快有慢的。

永乐环礁由八大块礁体构成,每块礁体都已发育出广大的礁盘,并都有沙洲或小岛在礁盘上成立。已定形的沙洲和小岛共有13座,列表如下:

永乐环礁中已定形的沙洲与小岛列表

永乐环礁地图

永乐环礁

永乐群岛

西沙的永乐环礁东部

北礁Beijiao,俗称“干豆”, 位于南海,西沙群岛西北端,永乐群岛北端的一个椭圆形环礁,赵述岛西北41海里,东南距全富岛30海里,珊瑚环礁的礁圈长约6.5海里,宽2.6海里,低潮时部分露出海面,高潮时也有个别点礁出露。位于北纬17°05′,东经111°30′。

北礁呈长椭圆形,东西长约4公里,南北宽1.5–3.0公里。四周为潟湖斜坡所环绕,礁内潟湖散布浅滩和点礁,点礁顶部生长着多姿多彩的鹿角珊瑚。低潮时环状礁峰、部分礁盘和点礁出露,高潮时波浪冲击礁缘形成白色花环涌现碧海之上。礁的边缘多陡峭,沿礁周围到处是大珊瑚石块,低潮时露出,高潮时也有部分露出,骇浪有时声闻数里。

礁圈势如盆池,内深外浅,每当大海潮落,举目沧桑,圈外四边浅滩出水,珊瑚曝日,礁盘垒垒,形成数以千计的固如金汤的防堤,它坚强地阻挡着从外海滚入的波涛冲激,发出震耳欲聋的海响。圈之中央,水深千尺,绿水茫茫,海流隐伏,水清如镜,落潮时几露出水,其间,甬道曲径,如在此行舟,须一人立于船头,如交警站岗,举手示势,指挥航行,避开来自对面的礁障。这里鱼虾极丰,渔民喜欢在此作业,鱼、虾、参、贝生态可观,珊瑚堆星罗棋布,状如山峰,环饶着圈内四边生长,还巧妙地划出一道辽阔的雪白海沙,风平浪静时,光天映云,容泊千舟。

礁圈的西南,礁盘裂开一火缺口,约100米宽,水深10米余,高潮时可进十吨级船只,是渔船来往穿梭的门户,门之两边浅滩,多由牛乳石堆积而成,从水底下向上直矗,出水入云之势,煞是壮观。

浅滩西边贴连绿水,从滩上放眼水下,如足立悬崖,面临深渊,望而生畏。此处浪急暗礁多,古今不少船只在此触礁遇难,是西沙群岛北部著名的险区。1980年我国在此建起一座9米高的单闪白光灯桩,能照耀十海里远指示航行。北礁附近有国际航道。

近年来,从此处打捞出大量的铜钱、铜锭、铜镜和铜剑鞘等文物说明我国官、民船只很早就频繁往返此处。我国渔民向称干豆,据考证,外国人音译为Canto,Cantao。1935年、1947年和1983年公布名称均为北礁,因位于永乐群岛北端面得名。北礁附近发现了多处明朝隆庆,万历时期沉船,并有大量中国古代文物出土,已先后打捞出自公元5世纪(南朝)至近代的大量铜钱、铜锭、铜镜、铜剑鞘和陶瓷器等文物。海南渔民过去曾在此拾得不少沉船遗留下的蚕豆,故又称北礁为“干豆”。英文称为North Reef。

西沙群岛的北礁

北礁上的我国领海基点石碑

北礁卫星图

北礁灯塔

西沙群岛的北礁

金银岛Jin Yin Dao,位于南海,西沙群岛西部,在甘泉岛西南7海里,永乐环礁之西端,金银台礁位于永乐环礁西南约3 公里, 以往多被视为永乐环礁的一部分。其实,它与永乐环礁大约在中更新世以前,曾是一个礁体,其后逐渐分离,目前两者间水深已达20米,属独立存在的小台礁。东西向延伸,西窄东宽,长约3公里,南北最宽4公里,平均宽约2.5公里。金银岛位于西南端, 礁体东部南侧亦形成两个小灰砾岛。位于16°28′N,111°31′E。海南岛渔民称为“尾岛”,因为它不在永乐环礁之内,而是在环礁之外,有如永乐环礁的尾巴。东西长约1275米,南北宽560米,面积0.36平方公里,最高处达8米。金银岛是在一个小环礁西面礁盘上的一个沙岛,在岛东南有两个小沙洲,西南有3个小沙洲,低潮时可见。这个小环礁中部育一浅湖,隔浅湖,东北面礁盘上还有四个沙洲。浅湖并不象羚羊礁那样呈封闭状态,而是有缺在西南面,缺口可入小舟及帆船。低潮时,礁盘水浅,人们可以行走其间。西南有停靠码头。岛四周沙堤比中部要高1—2米,中间为干涸的潟湖,有井数口,水可饮用。沙堤带以东端为广大,且呈尖咀状向东伸延。低潮时,礁盘水浅,人们可以行走其间。大潮时沙洲被淹没。岛上树木茂盛,白避霸花与草海桐丛生,断续有麻枫桐林,成片海岸桐林生长在硬盘磷质石灰土上,北岸有水芫花岩生植被。鸟类繁多,鸟粪资源丰富。西部有海南渔民挖的水井和种植的红厚壳树(海棠树)。有神庙一座。东西各有石碑一方。有一座珊瑚石庙。岛上人工植的海棠树已很高大,树下有水井,井水可供饮用。但昧不甘。本岛开发历史很早。在岛上发现有元代青釉龙泉窑瓷盘,明代的青花大盘、青白釉盆、青花风纹盘等,清代的花碗、青花龙纹罐等文物,岛上还有渔民建造的小庙。金银岛广大礁盘上礁头多,交通不便,但水产丰富。鲍鱼即以本岛礁盘出产为多,海龟.梅花参、砗磲等物产均丰富。1935年公布名称为钱财岛。1947年和1983年公布名称为金银岛。我国渔民向称尾峙、尾岛。金银岛得名有二说,一说是本岛曾挖出不少钱币。另一说是此地因产鲍鱼和其他名贵海产品,到此捕捞获利丰厚。由此引申得名,英文称为Money Island。

金银岛地图

金银岛地形简图

金银岛

金银岛

金银岛

金银台礁(图中左侧)

金银岛、羚羊礁、甘泉岛一览

金银岛主权碑

远眺金银岛

从船上看金银岛

金银岛一景

金银岛邮资

甘泉岛Gan Quan Dao,俗称“圆峙”, 位于南海,西沙群岛西部,永乐环礁上,永乐群岛西部,珊瑚岛西南2海里,羚羊礁北0.5海里,位于北纬16°30′ ,东经111°35′。岛呈椭圆形,南北长约800米,东西宽500米,面积约0.3平方公里,岛的地势较高,最高8.3米,为沙堤围绕,中间低平。周围珊瑚礁环绕,东南侧有浅水码头可停靠舢舨。我国渔民称“圆峙”、“圆岛”, 四周由沙堤包绕中间低平,岛四周岛有礁石,礁盘宽约200米,岛南侧有小码头,可以泊小船,海滩宽约30米,海难后为沙堤,宽度约60–70米,亦有海滩岩发育,而发育程度不如珊瑚岛海滩岩,东岸及西岸均可登陆。岛上土壤主要是硬盘磷磺石灰土,中部有石质粗骨磷质石灰土。白避霜花(麻枫桐树)不多,草海桐(羊角树)丛生,沙堤上有海岸桐(黑皮树)林和灌木林,中部低地有水井两口,水质亦佳,清末李准巡海时,即称“已得淡水,食之甚甘,掘地不过丈余耳,余尝之,果甚甘美,即以名甘泉岛,勒石竖桅。挂旗为纪念焉”。岛西北有我国渔民所建的一座珊瑚石庙,1974年3月在岛之西北部发现一处唐宋时期的居住遗址,位于沙堤内侧深一丈处。 出土有唐代“铁锅”、青釉罐,宋代的青白釉瓶、四系小罐,划花大碗、莲花纹大碗,突唇碗等器皿。此外还发现有晚明遗址,清代乾隆时磁碟三只。说明唐宋以来,历代均有我国渔民居住岛上。该岛是我国最南端的省级文物保护遗址。因岛上有甘泉井水而著名。礁盘上水产丰富,以梅花参,砗磲、唐冠螺等著名。清未(1909年),李准巡海时发现此岛泉水甘甜可饮,因此命名甘泉岛。1935年公布名称为罗伯特岛,1947年和1983年公布名称为甘泉岛。我国渔民向称圆峙、圆岛。英文称为Robert Island。Island。.

甘泉岛地图

甘泉岛

近处的甘泉岛与远处的珊瑚岛

珊瑚岛Shanhu Dao,位于南海,西沙群岛西部,永乐环礁西北,位于东经111°36′,北纬16°32′—17°07′,俗称“老祖岛”,珊瑚岛因珊瑚多而得名。清末李准的《巡海记》中说:“此珊瑚比前更多,因名之曰珊瑚岛。亦刻石悬旗为纪念”。该岛在永乐环礁西北侧,濒临南海主航道。岛呈扁圆形,东西长约900米,南北宽约450米,面积约0.31平方公里。高9.1米。岛南侧有一小湾,为船舶停靠处。岛四周沙滩上灌木发育,鸟粪层也多,为永乐群岛最丰磷矿岛之一。鸟粪层的存在表示昔日这里林木众多。岛上有人工种植的木麻黄。椰树等,中部有水井一口,在椰树旁,水甘清可饮,而西部井水受鸟粪污染,有臭味。不能饮用。岛北365米处有一礁石,露出海面之上。岛东有一长80米已毁坏的码头。今天在岛上各处均有清代瓷器发现,且多日常用器,如青釉瓷碗,杯等。建筑物有小庙一间,在岛西南端,乃1934年珠海潭门渔民们建立,内有石神像一具。岛上建有气象站和灯塔,岛内有水井,水质良好。岛西曾有我国渔民所建的一座珊瑚石庙(金沙庵),庙以珊瑚为墙,庵内有供桌,有石雕女神像一尊,供奉着妈祖。墙上写有“道能弘人人弘道,佛本即心心即佛”‘的对联。现楹联为“金波碧浪朝圣殿;沙聚争堆立古庵。”这是我国最南方最遥远、又最小的观音庵。该岛由于地理位置良好。又有井水,故每为外人觊觎,1938年为法国人占领,其后,又被日军攻占.1947年1月,法国海军部队又在率岛登陆,经我方抗议才撤走。1956年4月,越南又占领该岛,到1974年1月因我国抗击才撤走。目前岛上建设日益兴旺,气象台、航道码头,高大建筑物,一一兴建起来,五星红旗,飘扬在蓝色的上空。名产方参,存西沙享誉数十年之久。清未(1909年)李准巡海时发现此处珊瑚极多,因此名之珊瑚岛。1935年公布名称为毕陶尔岛。1947年和l983年公布名称均为珊瑚岛。我国渔民向称老粗岛,老粗峙。英文称Pattle Island。

全富岛Quanfu Dao,全富岛是因为岛区水产丰富而得名,位于南海,西沙群岛西部,永乐环礁北部,在珊瑚岛东北约4.5海里,在北纬16度35分,东经111度40分。是基于珊瑚礁上的一个牛轭形小沙洲,因水产丰富而得名。这里珊瑚礁区生物种类丰富,有56种之多。该岛东西长360米,南北宽240米,高2.2米。四周高中间低,面积0.02平方公里。无植物生长,缺淡水,沙堤不宽,北面沙堤最高.岛南较不明显。本岛海滩岩发育不坚固,可是已能保护沙堤,使沙堤固定。强台风过境时常被海水淹没。礁盘水产丰富,以方参、砗磲为主,在外缘则盛产梅花参。1974年水下考古工作中,在礁盘发现了清代瓷器一批,年代为嘉庆到道光年间,加德化窑的云龙纹碟(4只),会凤云纹碗(1只),青花碗(5只)。器物上还已胶结了灰达0.5-1毫米,为100年来的沉船。此外,据我国的老渔民回忆.祖先五代已在全富岛捕鱼,全富岛很早就是我国渔民的常到之地。我国渔民向称全富峙、全富或曲手。1983年公布全富岛为标准名称。英文称为All Wealth Island。

远眺全富岛

全富岛航拍图

西沙群岛全富岛、鸭公岛

咸舍屿Xianshe Yu,按海南语为“什么也没有”的意思、即贫岛之意。位于南海,西沙群岛西部,永乐环礁东北部,鸭公岛东南约2海里,位于北纬16度33分,东经111度43分。这海岛是一个大礁墩,多由珊瑚礁所成,大部分为石质,小部分为沙地(如沙滩、沙堤等),是一个高3米,岛的直径只有45米,呈椭圆形,岛上有许多石堤,面积3000多平方米。礁盘不发达,故不能形成繁茂的珊瑚生物群丛。岛上沙堤却有两条,呈环形状,是由强力的巨浪作用的结果。岛上砾堤呈环状,中间低地不明显,整个小岛作东两延伸,面向东北的跞堤无论从高度上还是从坡度上,都比西南面砾堤要大,这些均是东北季风强大的反映。我国渔民向称咸舍,或者咸且岛。1983年公布咸舍屿为标准名称。英文称为Salty Hut Islet。

银屿Yin Yu,据说是由于清代在这里拾获许多银而得名的。还有一说是清未有沉船在此,留有银而得名。这个银屿所在的礁盘外文地图上称为:“观测滩”。位于南海,西沙群岛西部,永乐环礁北部,在全富岛以东,北纬16度35分,东经111度42分,鸭公岛东北一海里多的一个小沙洲,银屿位于一座长15公里、最宽处1.4公里的新月形礁盘上,是一座面积6100平方米的沙洲。岛上有少量杂草生长,不时有海鸟栖息,高2.2米,高潮时大部分被淹没。银屿的礁盘上,地形也裉具特色,如有一处深坑,坑口面积有如篮球场大小,水呈蓝黑色,水深在20米以上,坑口附近水温特冷,表明坑内海水是由外海深层冷水透入的。退潮时坑口外缘的礁盘可露出。这种深坑是由礁盘外缘珊瑚礁发育快速,而其内部珊瑚礁来不及发育而形成。银屿的组成物质以珊瑚沙为主,占62.3%,贝壳沙次之,占25.2%.余为石灰藻和有孔虫。银屿南部还有一小沙洲存在,组成物质亦以珊瑚沙为主。公布银屿为标准名称。我国渔民向称银峙。有些外文图书称obserVation Bank是指旧名森屏滩。英文称为Silver Islet。

银屿

银屿仔Yinyu Zai,位于南海,西沙群岛西部,永乐环礁北部,在全富岛以东,与银屿同一礁盘上,银屿东南约600米处,位于北纬16度35分,东经111度42分。为一沙洲,海拔2米,面积2000多平方米。岛上堆满珊瑚碎屑,有少量杂草生长。在银屿和银屿仔的礁盘上有一个深坑,深不见底,水色蓝黑,水温低,渔民称为“龙坑”。我国渔民向称银峙仔。1983年公布为银屿仔为标准名称。英文称为Minor Silver Islet。

鸭公屿Yagong Yu,位于南海,西沙群岛西部,森屏滩礁盘东南侧,银屿东南部,在全富岛东1.5海里处,北纬116度34分,东经111度41分。礁石外水颇深,又无广大礁盘,故水产较少。水产以贝类为主,南海特产马蹄螺即产于本岛。弯钩形小岛,岛屿多由礁块构成,为珊瑚碎屑所组成,面积9800平方米,海拔高度1~3米,是一座砾滩岛,生长着匍匐地面的植物。水产以贝类为主,南海特产马蹄螺即产于本岛。该岛因人迹罕到,有季节性的海鸟栖居其上。我国渔民向称鸭公屿、鸭公岛,1983年公布鸭公岛为标准名称。英文称为He Duck Island。

晋卿岛Jinqing Dao,俗称“四江岛”,位于南海,西沙群岛西部,永乐环礁中东南,在琛航岛东北2800米,中间的水道称为“晋卿门”,最窄处约2000米,水深40米。晋卿岛礁坪与石屿礁坪为同一大礁体。前者位于西南端, 后者位于东北端。晋卿岛为砂岛,比较大,高约5米 左右,植被发育,在海滩地带比较广泛地发育了海滩岩。内坪地宽约10mi 左右,与其他礁坪相似。此带多为砂底,有珊瑚丛生或成片生长,主要是鹿角珊瑚,另有多枝蔷薇珊瑚等。内斜坡宽约5 米 左右,各处宽窄不一,地形起伏不平,多砾石及砂坑,以及大大小小的突起。此处珊瑚茂密,常见有伞房鹿角珊瑚、头状的滨珊瑚、粗野鹿角珊瑚,不规则鹿角珊瑚,以及杯形珊瑚,还有海绵、软珊瑚等。再向泻湖方向砂底面积增大,珊瑚渐少,偶见美丽鹿角珊瑚。有时有隆起的小礁体。位于16°28′N 111°44′E。环岛有海滩岩发育,沙堤高出海面3—5米。晋卿岛呈椭圆形,东北到西南长950米,西北到东南最宽处约420米,岛东北面有向东北伸出的沙洲,面积0.21平方公里。高6.4米。岛北有许多高约0.9米至3米的草沙洲,洲上灌木丛生。岛上沙堤到中部干涸潟湖之间的低地生长着茂密的羊角树丛林,步行困难,土质亦为鸟粪土。岛中部为干涸的潟湖,其上林木茂密。据清末文献记载,这里曾有数丈高(约10米)的树木,树干大可合抱,枝叶纷张,岛上海鸥甚多,土质黑色。而今天岛上林木已不及前高大,海鸟已去,土质表层为近期堆积的白沙,沙层下20—40厘米,才见棕色鸟粪土层。由于沙层浅,又多鸟粪,使本岛甘泉甚少。有土地庙两座,上刻“有求必应”四字。岛东南角沙堤顶部深l米处的白沙层中,在1974年曾掘到宋钱一枚,上有“圣宋元宝”字样。这枚小平钱是北宋微宗靖国元年铸的。据此,可知距海约30米的沙堤在近1000年来已增高1米。晋卿岛礁盘大,以产海龟出名,龟集中于岛的西岸。此外,这里还有海参场,在岛北礁盘上。由于礁盘外缘沟谷系统发育,故小舟入岛方便。礁盘槽沟,可利用来开辟深水道,兴建码头。1909年李准巡海时以其随行军舰伏波号命名为伏波岛。1935年公布名称为都兰莽岛。1947年和1983年公布名称为晋卿岛,是为纪念明成祖时三佛齐宣慰使施晋卿而命名。我国渔民向称四江门、四江岛、世江峙。英文称为Drummond Island。

晋卿岛

晋卿岛地图

晋卿岛所在的礁盘

西沙群岛晋卿岛

晋卿岛所在的礁盘

晋卿岛上的石头小庙

晋卿岛上渔民的住所

远眺晋卿岛

晉卿岛上的主权碑

石屿Shi Yu,位于南海,西沙群岛西部,永乐环礁东部,在森屏滩上,全富岛东南,晋卿岛北部,与晋卿岛同属一个礁盘,位于北纬116°33′,东经114°45′。咸舍屿东约2海里,由珊瑚礁沙构成,大部分为胶结的岩滩,故又名“石峙”。地势周高中低,为干涸泻湖淤塞而成。高2.7米,面积2000平方米。岛中有干涸的潟湖,岛形态亦向沙堤绕一次成小潟湖,岛北礁盘较狭,岛南礁盘广大,礁盘上水产丰富,是海电、方参、梅花参的主要产地,虎斑贝、唐冠螺、马蹄螺亦有不少。这里多珊瑚礁,滩面又高,低潮时常露出,捕捞采集方便,是渔民主要作业区之一。我国渔民向称石屿。1983年公布石屿为标准名称。有些资料称石屿为金沙岛、石峙。英文称为Stone Islet。

琛航岛ShenHang Dao,俗称“大三脚岛”, 位于南海,西沙群岛西部,琛航岛与广金岛在同一礁盘上,琛航岛礁盘东西长约2.6千米,宽约1.2千米。岛周沙堤环绕,礁盘东西长约2.6千米,宽约1.2千米。岛周沙堤环绕,东西约1千米,宽约0.5千米,面积约0.48平方千米。是永乐环礁中最大的岛。位于北纬16°27′,东经111°42′。它因纪念清末到此的“琛航舰”而得名。中部凹陷,四周沙堤包绕的岛屿,岛呈弯曲三角形,高约5米。地势周高中低,有两个礁盘,一呈圆形,直径约200米,有积水;一呈长形,长约80米,已干涸,二者之间有一沙脊分开。建有5000吨级避风港防风码头。井水不可引用。岛西有沙嘴伸连到广金岛,低潮时可涉水而过。岛中部平坦,四周砾堤包绕着的浅湖有两个,干涸泻湖略偏于南,中有椰子树和湖水井,岛中部挖有水井,但不能饮用。岛北有沙堤环绕的泻湖,湖内有积水,为咸水湖,四周盐生草木植物茂盛。全岛灌木丛生。目前浅湖已填平,但是部分仍有积水,夏天为蚊虫滋生场所,湖区鸟粪层厚,松软易陷。因为包绕泻湖的堤围是由珊瑚砾所成,透水性强,故涨潮时,海水可渗入浅湖中,使湖水变咸。今天湖边砾堤仍然低矮,高度才2米,特大台风即可掀起巨浪,打开砾堤,形成缺口。岛西北角和东北角曾有渔民建立小石庙2座,今已拆去。但由西北小庙中供奉的明龙泉窑观音像,可知明代已有渔民来此捕鱼。岛东北和西南分别有我国渔民所建的一座珊瑚石庙,今已拆去。但由西北小庙中供奉的明龙泉窑观音像,可知明代已有渔民来此捕鱼。沙岛之外礁盘上为一圈次生泻湖,泻湖外为一圈堤滩,堤滩之外,即为礁缘区了。礁盘上水产以砗碟,蝾螺、钟蝶、宝贝等为主。退潮时,礁缘沟谷区也是钓石斑鱼的好地方。岛上草海桐灌木丛生,有小片自避霜花(麻枫桐)林,南边有棕榈树,种有椰子树。沙堤上的植被以羊角树群丛为主,茂密难以穿过,低地井边有渔民种下的椰子树一株,高20米。羊角林中育藤本植物攀援其上,如海滨牵牛花等。由于本岛面税大,又有较好航道,且又当宣德群岛和本岛的交通中心,位置十分重要。曾一再为外国入侵者所垂涎。1932年和1974年法国曾派兵登陆,1956年南越派军队占领。1974年1月我自卫还击,收回该岛,曾牺牲多人,现建有烈士纪念碑在岛上以兹纪念。岛上还有了望台和住屋等。岛南有1919年琼海渔民挖井时留在井边的“王国彬造”字样。1909年李准巡海时以其随行军舰琛航号命名。1935年公布名称为坛坚岛,1947年和1983年公布名称为琛航岛。我国渔民向称三脚、大三脚岛、三脚岛。英文称为Duncan Island。

琛航岛地图

琛航岛航拍图

琛航岛与广金岛

西沙群岛的琛航岛

琛航岛风光

琛航岛周围蓝宝石般的海水

西沙群岛琛航岛一角

琛航岛主权碑

琛航岛一景

远眺琛航岛

琛航岛一景色

琛航岛烈士纪念碑

广金岛Guangjin Dao,俗称“小三脚岛”,位于南海,西沙群岛西部,是在琛航岛礁盘上的一个小岛,位于16°27′N 111°42′E。为纪念清末巡海到此的“广金舰”得名。有沙嘴和琛航岛相连。低潮可涉水而过。两岛之间的距离只有370米。岛呈三角形,长300米,宽210米,面积约0.06平方公里。高4.8米。岛上林木茂密,多为草海桐的浓密灌木丛,有一椰子树,高11米。土壤表层为白色沙,20–40厘米以下,即为鸟粪土,呈棕黄色。反映古代这里曾林木密茂,岛粪繁生,但目前海鸟多不在这里停留,故表层为风浪送来的白色灰质砂堆积。有水井一口,井水能饮食,井边有椰子树。在沙堤南侧有小石庙两座,高约l米,距海约50米。附近沙滩斜坡上,还发现了洪武年间小平钱,背有福字。可知明代已有 找国渔民在个岛活动。1947年和1983年公布名称为广金岛,是为纪念李准巡海的军舰“广金号”而命名。我国渔民向称三脚屿,小三脚屿。1947年中国政府以审定公布南海诸岛地名中,琛航和广金两岛 被称为“道乾群岛”。英文称为Guangjin Island。

西沙群岛广金岛

羚羊礁Lingyang Jiao,俗称“筐仔屿” , 位于南海西沙群岛,金银岛以东3.5海里,甘泉岛南0.5海里,位于16°28′N 111°35′E。南北长达3海里,宽2海里,是一个近似三角形的环礁,没有出海通路,属于封闭性环礁,海南渔民称它为“筐仔”,即小环礁之意,一名“圈仔”。 羚羊礁礁坪凸起宽约30米,退潮时大部分可以出露水面,礁东南角已露出海面,为白色珊瑚碎屑,高出水面约2米,面积0.01平方公里。沙洲呈新月形,弯口向西南,表示东北季风的吹拂强大而持久。1935年、1947年和1983年公布名称均为羚羊角。我国渔民向称筐仔、筐仔峙。英文称为Antelope Reef。

筐仔沙洲Kuangzai Shazhou,位于南海,西沙群岛西部永乐群岛,是在羚羊礁东南角的一个小沙洲,广金岛的西部,北纬16°27′,东经111°36′。海拔2米,面积0.01平方公里。实是羚羊礁盘上堆满白色珊瑚礁碎屑的小沙岛。我国渔民向称筐仔屿。1983年公布筐仔沙洲为标准名称。英文称为Little Basket Sandbank。

华光礁Huaguang Jiao,俗称“大圈” , 位于南海西沙群岛,永乐群岛之南,在盘石屿北7海里,是西沙群岛最大的典型的椭圆形大环礁,位于16°13′N 111°41′E。华光礁东西长31公里,南北宽12公里。它发育较完整,只有南北两门与海相通。退潮时有宽300—450米的礁石露出,内抱泻湖。泻湖东西长30海里,南北宽7海里,水深4米、10米到45米不等,湖底相当与第二级水下阶地。环礁南北各有缺口,南部缺口有两个,可进100吨船。北部缺口只能进几十吨级小船。但缺口处的两侧礁头多,不利航行。华光环礁虽有广大礁盘形成,坦仍未有洲、岛发育,只有巨大块状珊瑚礁(如脑纹珊瑚等),能在礁盘上高出水面l米多,表示礁盘位置所在。环绕礁盘的浪花带很明显,退潮时整个礁盘可以出露海面,环礁浅湖水深在50-72米。本环礁是冬季良好渔场,由农历正月到五月都有渔民来此作业,礁盘上多鹦嘴鱼(土名双曼公),数百尾一群,每尾50-100公斤,展易围捕,用围网作业,一次可捕获2000公斤。另外,礁盘上也有大量海龟以及各种螺,贝类、海参等等。在鹿角珊瑚区,由于海生植物附生容易,教有麒麟菜繁生。1935年公布名称为觅出礁。1947年和l983年公布名称为华光礁。我国渔民因认为西沙群岛中最大环礁,故向称大筐、大塘、大圈。英文称为Discovery Reef。

华光礁和盘石屿

西沙群岛华光礁

华光礁

华光礁

盘石屿Panshi Yu,俗称“白峙仔”, 位于南海,西沙群岛西部,位于华光礁的东南,中建岛东北35海里,位于16°02′N,111°45′E。由珊瑚环礁所构成,礁盘长约10公里,礁盘发育,退潮时可以微露出水,涨潮时则淹没,礁盘北部有一白色低平的小沙洲,海拔2.5米,为白色低平沙洲,面积0.4平方公里。强台风过境(10级)时,即被淹没,故不生树木。挖沙两尺,可得淡水,略带咸味,勉强可饮。沙洲上时有草生长,但台风一过,沙洲变形,草便不见了。台风侵袭时,常被海水淹没。泻湖入口在西南角,10吨小船可以驶入,水深在15米以内。1928年广东西沙考察团乘“海瑞号”舰到此,曾命名海瑞岛。1935年公布名称为巴徐崎。1947年和1983年公布名称为盘石屿。我国渔民向称白树仔,白峙仔,白礁。是外国人记录我国渔民名称“白树仔”(海南音Besuigia)而来。英文称为Passu Keah。

玉琢礁Yuduo Jiao,俗称“二圈”, 位于南海西沙群岛,西沙宣德群岛东南边,华光礁东北8.7海里,盘石屿东北10海里,位于16°29′5″N 112°81′5″E,为一环礁。东西长7海里,南北宽2.5海里,礁边是峭崖,礁盘上有二、三个巨大珊瑚礁露出海面,故称为“玉琢礁”。玉琢礁和华光礁形似箩筐,依次叫作大筐、二筐。它们由于海产丰富,还被叫作“钱筐”。是一块没有岛屿和沙洲的封闭环礁,礁坪环绕泻湖,泻湖水深2-15米,湖内点礁散布。泻湖外是深海,礁盘上下水深相差上千米。玉琢礁礁盘美丽,充满活力和朝气,层层巨浪从远处奔涌来,在这里交汇碰撞、激荡、喧哗,澎湃得令人头晕目眩,盛开千万簇白碜碜的浪花。它的东西两头,阳光灿烂,浪打礁盘,浪花飞溅,马鲛鱼很多。渔民到西沙多在这里捉马鲛鱼,往往是钓到一只,必钓到几百只,有时手都拉累了,马鲛鱼还不断地上钩,钓了上千条。1935年公布名称为符勒多儿礁。1947年和1983年公布名称为玉琢礁。我国渔民因认为是西沙群岛中没有岛和沙洲的第二大环礁,故向称二筐、二塘、二圈。英文称为Vuladdore Reef。

中建岛Zhongjiandao,俗称“半路峙”,渔民称为螺岛,因产马蹄螺出名。位于南海,西沙群岛西南部,又在去南沙群岛的中途上,故又被称办“半路峙”。 位于北纬15°47′,东经111°12′。1946年中国派军舰“中建号”去接收本岛,才改名为中建岛。中建岛在永乐群岛西南端,东北距磐石屿37海里,华光礁西南50 公里,为一近四边形的平台礁,长约5 公里, 宽约3 公里,呈北东东向延伸,在礁坪中部形成灰砂岛。中建岛是在礁盘上发育的沙岛,四周有较高沙堤,中部偏南有一泻湖,且常积水,水深0.5米。全岛海拔不大,平均只有2米,沙岛在低潮时高出海面3米,在高潮时高出海面1米。岛略呈圆形,全岛海拔不大,平均只有2.7米, 略呈圆形,长1850米,宽800米,陆地面积约1.5平方公里,高潮时面积0.86平方公里。为永乐群岛中最大的岛。中部偏南有一礁湖,水深0.5米左右。全岛均为珊瑚贝壳沙。平均气温在31℃以上,且四季海风超4级。强台风过境时常被海水淹没,部分现已垫高,岛上无草木,近年来试种椰子树、木麻黄、榄仁树(俗称枇杷树)获得成功。每年三至七月来岛栖息的海鸟甚多,是西沙群岛中海鸟最多的一个岛。岛上挖穴2尺可得淡水,勉强可供食用。中建岛四周礁盘阔2–3海里,水深2米,为各种海产繁生场所,除闻名的马啼螺外,梅花参、海龟均多,礁盘四周海面因浮游生物丰富,引来不少鱼群,加上礁盘外缘水深又大,故有利于拖、钓作业,一船日获马鲛鱼100担是很常见的。1935年公布名称为土莱塘岛。1947年和1983年公布名称为中建岛。是为纪念1946年中国政府派“中建号”军舰接收西沙群岛而命名。我国渔民认为往南沙捕鱼到此已走一半路程,故向称半路、半路峙,又名螺岛,是因出产各种海螺得名。英文称为Triton Island。

中建岛

中建岛航拍图

中建岛航拍图

中建岛一景

参考资料:

西沙群岛

西沙群岛的北礁

西沙永乐群岛

西沙珊瑚岛

西沙甘泉岛、羚羊礁

西沙金银岛

西沙琛航岛、广金岛

西沙中建岛

西沙晋卿岛

西沙全富岛、鸭公岛、咸舍屿、银屿

西沙群岛华光礁、盘石屿、玉琢礁

【完】

喜欢就来点个收藏吧,别忘了点赞加关注哟。我会继续分享更好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