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喷网 > 百态 > 正文

​特朗普的反ESG情绪,干扰不了国内从业者

2024-07-25 05:02 来源:略喷网 点击:

特朗普的反ESG情绪,干扰不了国内从业者

文 | 吕雅宁  

编辑 | 苏建勋

"美国 ESG 的命运,将取决于特朗普的轨迹。" 一位 ESG 投资者这样说。

过去一周的热搜无疑被美国大选霸占,从特朗普险遭暗杀到拜登宣布退选,美国总统大选经历了一场史诗级的 drama。从目前的选情看,特朗普在各项民调中都处于领先位置,极有可能再度重返白宫。

对于气候治理、能源转型与 ESG(环境、社会和治理)政策,这并不是件好事。

在上一任期中,特朗普是个十足的 ESG 反对派。他不仅认为气候变化是骗局,还直接退出《巴黎协定》,强烈支持化石燃料,放宽燃料政策,带领盟友支持反 ESG 运动等。

在今年的总统竞选过程中,特朗普不止一次对外表示将会:" 终止清洁能源政策 ",再次将美国的 ESG 问题升级为两党权力之争,甚至沦为这场政治博弈中的 " 牺牲品 "。

图源:Story Partners

今年是联合国契约组织提出 ESG 理念的第二十周年,但相比其他成熟的市场理论,ESG 仍然在矛盾与摸索中前进。

把视野拉回国内,ESG 虽然仍处在早期阶段,但一个值得肯定的现象是:ESG 开始从一个时髦的舶来品走向本土化。企业不再问 " 什么是 ESG" 这种问题了,而是进入 " 怎么做 "、" 怎么做更好 " 的 2.0 时代

特别是今年以来,ESG 圈颇为热闹,重磅文件接连发布:

7 月 18 日,《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公报》公布,多处提及加快推进关于生态环境相关体制、体系等顶层架构建设,并要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等。

5 月 27 日,中国财政部发布《企业可持续披露准则——基本准则(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基本准则》)。这意味着构建国家统一的可持续披露准则体系,已正式拉开序幕。

5 月 1 日,沪深北三大交易所正式发布的《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报告指引》(以下简称《指引》)也正式实施,标志着ESG 信息披露,已正式进入强制时代。

此前,不少 ESG 从业者都曾有这种观感:即使 ESG 早已是烈火烹油之景,但不少参与者仍是 " 为了做 ESG,而做 ESG"。企业交作业式地发布一份 " 可持续发展报告 ",有种 " 赶鸭子上架 " 的特点,质量更是层次不齐。

而这背后的原因,便是源于" 本土方法论 "的缺失。

今年一系列 ESG 新政的出台,都在给市场传递一个信号:一个更接地气的 ESG 本土化生态,正加速到来。

ESG 热度持续高涨,几乎每一年都被冠以 " 元年 " 的称号。到了 2024 年,"ESG 元年 " 的概念再次被赋予新的内涵:从务虚走向务实,从照搬借鉴,走向本土探索

图源:视觉中国

从椰子鸡到 " 氛围组 ",ESG 泡沫背后的荒漠化

如果 ESG 在前几年还是" 看上去很美 "的状态,那么如今则到了" 在门口敲门 "的阶段。ESG 火了,并以破圈姿态被更多人熟知。

比如,有人把它叫做 " 椰子鸡 "(ESG 的谐音)。

" 椰子鸡和 ta 的朋友们 ",是一个 ESG 主题漫画连载栏目,由国内评级机构商道融绿团队推出,目前已发布将近 70 期内容。

" 漫画里还加入了‘猫玛尼’(意为 "money",钱)和‘狗里克’(意为 "leek",韭菜)的形象,主要科普 ESG 投资与实践领域的热点话题。" 商道融绿机构服务副总监毕连珊说。

" 特斯拉炖的鸡好吃吗?"、" 如何正确地‘挖煤’ "、" 负责任的银行长啥样?" ……每期漫画都以创意小故事的形式推出,让专业性内容更易被大众接受。

毕连珊介绍,在科普漫画的基础上,他们还推出面向 ESG 机构和人才的专业学习平台——椰子鸡课堂,目前已覆盖气候变化、TNFD、国际倡议、绿色金融、信息披露等议题。起初以金融机构从业者为主要学员,但特别从 2023 年下半年开始,她明显感到赛道在变热:学员画像更多元了,目前有近一半是来自企业的 ESG 相关人士,还有一些是来自高校的学生。

图源:商道融绿

当 ESG 开始破圈,也同样面临大量泡沫。从 ESG 拯救天坑专业、ESG 人才月薪炒到 15 万,再到 " 开会不谈碳,档次降一半 " 的现象,ESG 生态充斥着大量噪音。

毕连珊把这种热火朝天的景象称为 ESG 的" 氛围组 "。她觉得这并不完全是一件坏事,一方面如大浪淘沙,当更多参与者参与进来后,利于提升社会认知度和业者素质,但另一方面也更需警惕 " 漂绿 "、" 漂 ESG" 的情况。

"2021 年前后,一级市场关注 ESG,基本上是以主题投资为主,新能源、医疗、教育等行业的热度很高,因为他们一看上去就非常‘ ESG ’。但单从‘赛道’角度考虑是不够充分的,新能源企业的 ESG 表现就一定好吗?采矿业就一定做得不好吗?" 毕连珊说。

有人说:眼下的 ESG 不光是泡沫化,把泡沫扒开之后,背后其实是荒漠化。而荒漠化正是源于工具、标准的缺失。

ESG 持续升温,但缺乏本土化 ESG 信披标准一直是市场最大的痛点。虽然任何行业都值得基于 ESG" 再做一遍 ",但没有政策工具的方法论指引,ESG 仍然难以和实际业务相关联。

道理都懂,但企业还在 " 表演 "ESG

不难看出,企业对 ESG 的认知已经到了 2.0 时代。

越来越多的公司开始成立 ESG 或可持续发展委员会,设立 ESG 专岗;还有的公司则开始未雨绸缪,即使是合规压力相对较小的非上市公司,也开始主动做 ESG 信披。

拥有出海业务的企业,往往是转型 ESG 的先行者。快速响应来自海外政策和客户的 ESG 诉求,已成为在激烈市场竞争中拿下订单的加分项,也是开展 ESG 工作的直接推动力。

欣旺达是一家锂电池制造商,其海外市场营收占比已超过 40%。欣旺达 ESG 管理经理刘程曦告诉 36 碳,越来越多的国际客户在供应商审核表中,加入可持续发展维度的评分,例如企业的 CDP(碳信息披露)等评级达到一定级别,将有机会获得额外加分。

" 不同客户有不同需求,我们得‘取并集’,并筛选优先级。比如很多客户会询问我们是否加入 SBTI  ( 科学碳目标倡议 ) ,即使短期内需要投入额外成本,这项工作也要提到更优先的位置。" 他谈到。

有同样感受的还有沃太能源的 Samantha,她在公司董事办负责投资者关系和 ESG 工作。

沃太能源是一家成立于 2012 年的储能系统提供商,于 2022 年底递表科创版 IPO,目前约有 60% 的业务在海外市场。

" 特别在近两年,欧盟 ESG 政策收紧,我们时常收到来自海外大客户的尽职调查要求,通常以问卷填写或者第三方审厂的方式,调研 ESG 工作情况。" Samantha 说。

当直面来自客户订单的压力时,标准化的 ESG 工作更为紧迫,也更为精细。

ESG 已逐渐成为企业出海的必答题。图源:IC photo

" 复杂 ",是这些 ESG 从业者们不约而同提到的一个形容。

刘程曦告诉 36 碳,在此前国际权威性的 ESG 信息披露标准中,披露要求、议题分类、侧重点等内容与国内的通用表述、国内相关政策法规要求、企业现状并不完全一致。

国内企业在参考国际标准进行 ESG 信息披露时,容易出现" 水土不服 "的现象。国内企业在参与 ESG 评级时,也会出现因表述和分类不一致而导致相关信息未被准确抓取,进而影响评级分数的情况。

沃太能源的 Samantha 也谈到,沃太能源是家储能系统提供商,相比上游生产企业,生产过程中很少涉及有害废弃物,但 " 废弃物管理 " 这一实质性议题在 SASB 的行业标准中处于较高优先级。如果为了满足所有披露标准,在公司内部强行要求编制制度、专设岗位和推行实践,就有点" 表演 ESG"的成分在了。

天下苦 "ESG 标准 " 久矣。

" 有句玩笑话说‘ ESG 是个筐,什么都往里装’。" 华熙生物 ESG 战略管理中心总经理朱思楠说。"ESG 包罗万象,但如果和实际发展现状脱钩,就只会浮于表面。"

华熙生物是一家生物科技、生物材料全产业链平台公司,于 2019 年 11 月登陆 A 股市场。尽管公司内部已逐渐形成 ESG 管理体系,但在 ESG 信披方面却仍旧面临 " 四处借鉴海内外各种标准 " 的痛点。

朱思楠表示:" 一些西方社会的文化议题不适用于本土环境,特别在‘ S ’这个层面。而一些符合本土诉求的议题,无法准确对位国际标准,降低了信披精度,很难被外界识别、认同,这就脱离了 ESG 本身的初衷。"

从空中楼阁,到本土药方

新规密集出台,"横向可比,本土特色" 是 ESG 圈内人的主流观感。

无论是财政部发布的《基本准则》,还是三大交易所发布的《指引》,二者都是在接轨国际的同时,突出中国特色

首先,二者都延续了国际 ISSB 准则中的 "四要素框架" 的披露要求,即治理、战略、风险和机遇管理以及指标和目标。

" 特别对于出海企业来讲,这有利于和国际市场对话,让海外企业更理解我们的表达,也利于评级提升。" 欣旺达的刘程曦说。

二者差异主要体现在适用范围层面,《基本准则》的适用范围更广,面向所有企业;《指引》则面向上市公司。

商道融绿董事长郭沛源谈到,《基本准则》征求意见稿和 A 股指引共同形成了我国企业可持续披露的若干共识。

不过二者也有差异,从具体议题看,《基本准则》中没有提及任何一项特定议题,未来还会在具体准则中披露特定议题。

A 股《指引》则是面向上市公司的完整的指引文件,既包括一般要求,也包括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相关的 21 项具体议题,上市公司可以按照指引直接编制报告。

在本土议题方面,《指引》提到的乡村振兴、社会贡献、创新驱动、平等对待中小企业等,都属于本土特色议题。同时还新增利益相关方管理、尽职调查、灵活就业、普惠金融、碳排放权交易情况等要求,更具本土价值。

ESG 规范接连出台,本土信披标准的空白将被填补完善,企业四处借鉴海外标准却 " 吃力不讨好 " 的情况,可以画上句点。

ESG,正在从一句虚无的空中楼阁,开始扎根本土语境,走向一种更接地气的具体实践。

资料来源:《指引》文件

祛魅 ESG 名词本身,去摘更高的果实

"在 ESG 领域,低垂的果实都被摘完了。" 一位 ESG 行业专家这样说。

如果说以往的 ESG 报告总是被写成一部好人好事集,未来企业得更 " 诚实 " 才行。

刘程曦向 36 碳表示,未来的 ESG 信披要求会更侧重整个 ESG 管理体系的完整性,即基于 " 治理、战略、风险和机遇管理、指标和目标 " 四要素框架。从顶层设计、风险识别到具体措施,都要做披露,这让 ESG 信披要求更上了一个台阶。

这意味着,好事、坏事都要披露,还要讲明白为什么、怎么做的问题。

" 关心人类,关心地球。这种话谁都能说两句,但背后各有各的立场。随着政策标准完善,在 ESG 报告中讲故事的策略要被禁止了。" 一位 ESG 从业者向 36 碳表示。

当 ESG 要求进一步延伸到毛细血管,也给企业收集数据带来更多挑战。

" 有时候挺哭笑不得的。举个碳核查的案例,我们需要到处询问用油、叉车、灭火器等情况。在没接触 ESG 工作之前,我肯定想象不到这其中有这么多细节。" 她已经对 "ESG" 名词光环祛魅,开始更落地地去想问题。

她谈到,这部分工作已形成 SOP(标准操作流程),而且必须得 " 向前一步 "。在 ESG 工作追踪表格中,董办团队会记录下报告编制过程中发现的种种不足:有时是缺乏统一口径,有时是缺少量化记录。

沃太能源的 ESG SOP 文件截图,Samantha 供图

" 准备 ESG 报告不是机械地收集资料,而是在摸家底过程中查漏补缺,最大化发挥这些指标的意义与价值。ESG 变化太快,我们得成为‘行走的百科全书’,才能更好协助到各部门。"Samantha 说。

" 本土信披标准更清晰地固定下来,我们未来开展 ESG 工作也将更有针对性和‘接地气’。ESG 的推动力首先是来源于业务,理清了需求再找解决方案,而不是听由第三方机构的游说,毫无方向地既要又要。" Samantha 谈到。

本土 ESG 新规的陆续出台,给原本荒芜的本土 ESG 信披市场,种下一颗新的种子,让 2024 年再次被定义为 ESG 的一个新元年。

当然,这依旧只是开始。站在一条更清晰规范的 ESG 跑道上,参与者们能否 " 说到点上、做到点上 " 才是接下来的重要一步。

7 月 25 日,「36 碳圆桌派」第一期即将举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