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喷网 > 百态 > 正文

​车企大佬围攻理想发周榜,“想哥,收手吧”

2024-08-02 19:01 来源:略喷网 点击:

车企大佬围攻理想发周榜,“想哥,收手吧”

文 | 雷达财经,作者 | 孟帅,编辑 | 深海

被外界视为中国造车新势力三个代表选手的 " 蔚小理 ",其三位创始人的友谊在近期经受考验。

2020 年 6 月,何小鹏在微博晒出自己与李斌、李想的合照,并配文 " 三个苦逼,在忆苦思变…… " 然而,四年多的时间过去,曾经左拥右抱的三人,如今火药味儿却十足。

近日,包括李斌、何小鹏等在内的多位大佬,相继就车企自主发布周销量榜单的行为表达了自己的不满。尽管他们中的部分人并未指名道姓,但外界普遍认为其矛头指向的正是坚持每周发布销量榜单数据的理想汽车。面对同行的 " 发难 ",李想则在朋友圈贴出掩耳盗铃故事的配图,疑似回应车企联合抵制理想周榜事件。

回顾往昔," 蔚小理 " 几乎算得上是处于同一起跑线的对手。在彼此较量的过程中,蔚来曾长期被摆在三者合称的首位。然而,无论是从交付量,还是从营收、盈利指标,亦或是市值维度来看,如今理想汽车都以较大的优势领先另外两者。

不过,理想汽车在去年拿下一系列亮眼成绩后,也曾在今年连续多个月被问界夺走销冠荣誉。上半年,理想汽车还曾一度停止更新周榜数据的发布。不过,时隔几周后,理想汽车又恢复了榜单的发布。对此,有网友还提出质疑,理想汽车交付表现不好就不发,表现好就恢复更新。

有分析人士指出,对于汽车品牌而言,销量固然重要,但它并不是衡量品牌成功与否或综合实力的唯一标准。销量确实能够直观地反映品牌在市场上的受欢迎程度和市场份额,但它并不能全面反映品牌的所有方面。

车企在关注销量的同时,还需要综合考虑多个方面,比如产品质量与技术创新、客户满意度、品牌忠诚度、品牌影响力与美誉度以及可持续发展与社会责任等,以此来全面提升品牌的综合实力和市场竞争力。

发布周榜惹众怒,多家车企围攻理想汽车

在新能源汽车行业,销量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品牌及产品在市场上的受欢迎程度。这是因为销量是市场反馈的直接体现,它反映了消费者对品牌及其产品的认知、偏好和购买意愿等。

按照车圈的惯例,不少车企都会在每月的月初发布自己最新的交付量数据。然而,理想在发布榜单数据方面更 " 卷 ",其每周都会发布新势力品牌的销量榜单,而这种举动却在近期引发了新一轮的车圈 " 舌战 "。

在 7 月 27 日举行的蔚来创新科技日上,李斌疑似将矛头对准了理想。身为蔚来创始人、董事长、CEO 的李斌在活动上表示,月销量榜是各家公司普遍公开的信息,对上市企业而言,公布这一数据属于财务透明的实践。

李斌认为,对企业来说,按月统计销量已经相当激烈,正常企业只是按季度披露财报,其还直言," 我们如果做到第一名的时候,肯定永远不发周榜。"

而被外界视为蔚来二把手的秦力洪,言辞则更加犀利," 希望其他公司发周榜时,不要带上蔚来 "。他认为,以天为单位、周为单位抓经营是应该的,但这个事情希望有关部门管管。

秦力洪强调,蔚来从不进行销量预测,也不发布未经过审计的周销量数据,公司内部能了解周销量数据的人不超过 10 个人,因此市场上流传的周销量数据不具备严谨性,同时未曾授权任何第三方机构以蔚来的名义发布周销量榜。

尽管蔚来的两位大佬并没有在发言中指名道姓,但在不少吃瓜网友看来,二人就差把理想汽车的名字念出来了。据 " 电动知家 ",理想汽车最早从去年 4 月开始发布周销量数据。彼时,理想汽车固定在每周二发布前一周的销量数据,被认为在汽车行业属于 " 首创 "。

然而,李斌和秦力洪的前述发言,似乎并没有给理想汽车带来什么影响。7 月 30 日中午 12 时许,理想汽车照例在官方微博放出了 2024 年第 30 周(7.22-7.28)的新势力品牌销量榜单。

随后,蔚来汽车品牌与传播助理副总裁马麟在微博发文," 高层定调:不要搞低水平内卷。卷周榜多多少少就有点低水平内卷的意思 "。

与李斌、秦力洪未具体点名不同的是,马麟则直接在这条微博喊话李想," 想哥,收手吧。中国车企在当下的使命是通过研发实现技术突破,不是吗?一起加电!" 而马麟的这条微博还获得了吉利控股集团高级副总裁杨学良的赞同," 我也反对出周榜。"

随着越来越多的车圈人士下场,身为小鹏汽车董事长的何小鹏也来 " 掺一脚 "。在 7 月 30 日的小鹏汽车 AI 智驾技术发布会上,何小鹏表示,美国的智能驾驶环境与国内存在显著差异,美国业界更专注于如何完善端到端的智能驾驶解决方案。然而,当自己回到国内,却看到友商还在忙着做销量榜,只想着怎么赚钱,而非技术创新和突破,这不是科技竞争该有的样子。

雷达财经注意到,在更早之前的 2023 年 7 月,小鹏汽车高管就曾对理想汽车发布的周榜数据进行质疑。彼时,小鹏汽车产品营销总经理黄泓霖曾在朋友圈晒出两张排名图并配文道," 请大家关注官方信息,路边社确实不太可靠 ",而其中一张排名图正是理想汽车发布的周销量数据榜单。

黄泓霖还表示," 以上关于小鹏汽车信息都是假的,好饭不怕晚,感谢大家的关注!我们没必要虚张声势的晒战报秀肌肉,汽车是个长期主义赢,机会主义死的行业,我们爱是踏实做好产品、质量和供应,把高质量的产品交到用户手里。"

几位大佬相继下场后,此番被围攻的理想汽车终于不再保持沉默。7 月 30 日晚,李想在朋友圈贴出一张有关掩耳盗铃故事的图片,并配了一个 " 嘘 " 的表情包,疑似回应车企联合抵制理想周榜事件。

昔日处于同一起跑线,如今地位发生变化

随着近些年新能源汽车行业的迅猛发展,多家流淌着中国血液的车企逐渐站在了行业的聚光灯下。而说起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很难不提到新势力玩家中的三个代表选手,它们便是上文中提到的 " 蔚小理 "。

时间回拨至千禧年,彼时,年仅 26 岁的李斌创立易车网,填补了市场空白,受到汽车行业的热捧。五年之后,曾打造出泡泡网的李想创办了汽车之家,开始与李斌同台竞技。

2010 年,36 岁的李斌在纽交所敲响上市钟声,易车网成为中国第一家在海外上市的汽车互联网公司。2013 年,随着汽车之家正式登陆资本市场,30 多岁的李想也在纽交所敲响了上市的钟声。

2014 年,40 岁的李斌毅然投身造车行列,蔚来汽车应运而生。天眼查显示,作为最早一批成立的造车新势力,蔚来备受资本的青睐,其曾获得淡马锡、百度资本、腾讯、京东等知名投资机构的融资。2018 年,蔚来汽车在美国纽交所成功上市,成为首家在美国上市的中国新能源汽车公司。

2015 年,34 岁的李想成立理想汽车,借此也杀入了造车行业。2018 年 10 月,理想汽车的首款产品智能电动中大型 SUV 理想 ONE 正式发布,并于 2019 年 4 月面市。2020 年 7 月,理想汽车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成为继蔚来之后第二家在美上市的新势力。

而身为另外一家新势力车企小鹏汽车掌舵者的何小鹏,在进入造车行业之前最显赫的战绩当属创办的 UC 优视,UC 浏览器便是其团队所打造的明星产品。2014 年 6 月,阿里花费了 40 多亿美元的代价,将 UC 收入囊中。

财富自由的何小鹏,随着 UC 优视整体并入阿里也加入了阿里的大家庭,先后任阿里移动事业群总裁、阿里游戏董事长、土豆总裁等职位。在此期间,何小鹏曾提出过在阿里体系中造车的想法,但被无情地否决掉了。

最终,何小鹏决定亲自下场造车。而其参与投资的造车品牌,正是夏珩、何涛、杨春雷几位创始人于 2014 年创立的小鹏汽车。2017 年 8 月,从阿里离职的何小鹏解锁了自己在小鹏汽车的新身份,其在小鹏汽车扮演的角色从此前的投资人进一步升级为了董事长。2020 年 8 月,小鹏汽车正式登陆纽交所,成为蔚来、理想之后第三家在美上市的新势力。

巅峰时期,蔚来市值一度超过传统巨头大众和比亚迪,仅次于特斯拉和丰田,荣登全球第三大车企的宝座。而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人们在提到蔚来汽车时,也总是把其放在 " 蔚小理 " 的首位。

然而,时过境迁,曾经基本处于同一起跑线的三家新势力,如今已不在同一水准。2023 年,理想汽车全年共交付新车 376030 辆,成为首个迈过 30 万辆年交付量大关的中国新势力车企。同一年,蔚来和小鹏汽车的全年交付量分别为 160038 辆、141601 辆。与前两者相比,理想汽车去年的交付表现可以说是 " 遥遥领先 "。

而在财务方面,理想汽车也是一骑绝尘。去年,蔚来、小鹏汽车分别录得 556.18 亿元、306.76 亿元的营收,但同期理想汽车的营收突破千亿大关,达到 1238.51 亿元。

而在其他新势力还身陷亏损泥潭之际,理想汽车也成为率先实现盈利的玩家。去年,蔚来、小鹏汽车的净亏损分别为 207.2 亿元、103.76 亿元,而同期理想汽车全年的净利润高达 118.09 亿元,是继特斯拉、比亚迪之后全球第三家实现盈利的新能源汽车企业。

市值方面,截至美东时间 7 月 30 日收盘,蔚来市值为 92.25 亿美元,小鹏汽车市值为 75.13 亿美元,而理想汽车的市值则高达 199.26 亿美元。据此计算,理想汽车的最新市值是蔚来的 2 倍还多,是小鹏汽车的 2.65 倍。

近段时间以来,李斌和何小鹏二人互动频繁。两人曾在直播时连线,还曾在出差时坐上同一班高铁,何小鹏甚至还兑现 " 打骨折 " 卖车的承诺,把小鹏 X9 亲自交到李斌的手上。相比之下,李想则和二人显得 " 生分 " 了不少。

有汽车行业从业者向雷达财经表示,此前 " 蔚小理 " 这三家公司之所以能够保持一种相对 " 和平友好 " 的关系,主要是因为它们各自选择了不同的市场细分和定位,形成了差异化的竞争策略。比如,蔚来主攻高端领域,理想主攻增程式混动出行领域,小鹏主攻 10-20 万区间领域。这种差异化定位使得它们在各自的领域内相对独立,减少了直接的竞争冲突。

随着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快速发展和竞争的日益激烈,包括这三家车企在内的公司都意识到仅仅依靠单一产品线难以满足市场的多元化需求,也无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领先地位。在此背景下,车企开始纷纷调整战略,不断丰富自己的产品矩阵,试图覆盖更广泛的市场区间和消费者群体。

这种产品线的扩展和价格体系的多元化,虽然有助于提升品牌的整体竞争力和市场份额,但同时也带来了更为激烈的竞争态势。因为随着产品线的重叠和价格区间的接近,原本在不同领域竞争的品牌开始正面交锋,争夺同一批潜在消费者。这种竞争不仅体现在产品性能、价格、服务等方面,还涉及到品牌形象、营销策略等多个层面。

理想曾暂停更新周榜数据,被质疑销量不好就不发

由于理想汽车本身就是造车新势力赛道中的玩家,因此外界对于其发布周榜数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一直颇有微词。对此,理想汽车产品线负责人张骁曾进行说明," 我们每周二都发的那个销量榜,每次都能看到有人说数有水分,这些朋友确实不太了解汽车行业的运作机制 "。

张骁指出,汽车行业的统计数据,可能是相对最规范最完善的了,从产能规划到产能利用率,从批发量上报(wholesale)到经销商库存统计,从零售量(retail)上报到交强险上险量,以及进出口和二手车流通,这个行业的每一个环节,都有政府背书的官方统计。" 这些数据是没法造假的,大家每天讨论的这些数,谁真谁假,我们分分钟就能看出来。"

值得注意的是,理想汽车坚持每周发布的销量榜单,此前也曾停止更新。去年 5 月,李想曾在微博发文," 我们被很多同行投诉举报,所以上周(5 月 8 日 ~5 月 14 日)开始暂时不能发布真实的上险量数据了,非常遗憾。我看有同行忍受不了开始有人对上险量数据(每个车企都会购买)造假,主动发布了第一周真实的上险量数据,快速纠偏。"

之后,理想汽车发布的周销量榜单停更了一段时间,但没过多久,理想汽车又恢复了周销量榜单的更新。

直到今年 3 月,理想汽车发布的销量周榜再度停更。尽管此举或与李想提出的 " 降低销量的预期和欲望,回归健康的增长 " 有关,但仍有部分声音认为这一变化背后的真正原因,其实是因为理想汽车的交付表现被问界抢走了风头。

今年第一季度,理想汽车曾连续数月被问界夺走新势力交付冠军的荣誉。而上半年被公司寄予厚望的理想 MEGA 也出师不利,这款新车型不仅因外观设计引发争议,也没能在市场上取得亮眼的销量表现。

针对公司面临的前述问题,李想曾在 3 月 21 日发布全员内部信进行复盘。李想在这封信中指出了理想 MEGA 的节奏问题,团队错误地把理想 MEGA 的从 0 到 1 阶段(商业验证期)当成了从 1 到 10 阶段(高速发展期)进行经营。

与此同时,李想还直言团队过分关注销量," 我们从上至下过于关注销量和竞争,让欲望超越了价值,让我们原本最擅长的用户价值和经营效率显著下降。对于欲望的追求,让我们变成了自己讨厌的人。"

不过,5 月 7 日,理想汽车又重新恢复了周销量榜单数据的更新,而这距离理想汽车上次发布该榜单已过去数周的时间。

在上一次公布的第 11 周(3.11-3.17)新势力品牌销量榜单中,问界以 0.86 万辆的销量力压理想汽车的 0.7 万辆夺得冠军。而恢复更新的第 18 周(4.29-5.5),理想以 0.53 万辆的销量从问界(0.48 万辆)手中重新夺回周销冠称号。

基于这种情况,有网友质疑理想汽车交付表现不好就不发,表现好就恢复更新。有网友在理想汽车公布第 18 周销量榜单的微博下留言," 下周不是第一了,会不会又停了?" 有网友留言," 为什么又要发,低调闷声发大财不好吗?"

尽管外界对于理想汽车恢复销量周榜更新的举动有着各样的解读和猜测,但理想汽车却给出了自己的理由:" 停发榜单后很多用户进店买车都会询问一线伙伴的理想汽车的销量情况,产品的销量是很多用户做出购买决策的重要依据,一线伙伴需要真实的数据,向用户进行说明 "。

理想汽车还表示," 我们停发榜单的这段时间市场出现各种销量信息,导致我们需要处理很多相关问询。出于对外沟通的一致性的考虑,我们决定恢复发布销量榜 "。

有趣的是,在发布销量这件事上,其实不少车企都有自己的 " 小九九 ",比如许多车企在发布旗下某款产品销量第一的成绩时,前面总会加上诸多的限定词,这也引来不少网友 " 只要限定词加的足够多,谁都可以是第一 " 的调侃。

而上半年和理想汽车就销冠荣誉打得火热的问界,也在公布销量成绩时做出了一定的调整。在公布 4 月交付成绩时,问界换了一个口径将自己划分到了鸿蒙智行体系下。若以鸿蒙智行整体的交付量来看,其 29632 辆的交付成绩仍是 4 月的新势力交付冠军,但其实鸿蒙智行 29632 辆的交付量中,除了问界还包括了 4546 辆智界 S7。

有市场人士认为,汽车圈也是个名利场,各种声音背后,都有各自的利益诉求,想要行业一团和气基本不现实,整个行业将在众生喧嚣中继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