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喷网 > 百态 > 正文

​梁启超:九十年前的死亡之谜

2025-03-29 01:45 来源:略喷网 点击:

梁启超:九十年前的死亡之谜

2019年是梁启超先生逝世九十周年,九十年前的1929年1月19日,梁启超病逝于北平协和医院,终年仅有56岁,英年早逝而殊为可惜,其逝世乃是中国学术界的重大损失,因为梁启超是中国近现代少有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学家、文学家,他在诸多领域都有所建树,是中国近现代历史无论如何都绕不过去的重要历史人物。

梁启超

自从梁启超逝世以来,关于梁启超之死因就一直众说纷纭,但其真正的死因,却是死于一次医疗事故,为梁启超主刀手术的是北平协和医学院著名的外科教授刘瑞恒,助手是一名美籍外科医生,而手术结果却是将健康的右肾切除,而将患有病灶的左肾保留了下来。

向来以医疗水平高超而著称的北平协和医院,为何会犯如此低级的错误呢?现在有两种说法,一是手术室护士用碘酒标注手术位置时,将本应标在左肾的位置而标在了右肾的位置,刘瑞恒手术前并没有认真核对挂在手术台旁的X光,就直接为梁启超进行了手术,就这样错误地将健康的右肾切除了;另一种说法是刘瑞恒在观看X光片时拿反了,导致把健康的右肾切除。

两种说法现在看来都无关紧要,无非是为了确定谁是真正的责任者,但当时的北平协和医院却将此医疗事故列为重大机密而隐匿不提,这也有情可原,因为历史上还没有哪一家医院敢于自曝家丑。

北平协和医院旧址

犯“左”和“右”不分错误的医疗事故案例,可谓是比比皆是,尤其是医生在手写医嘱或撰写病例时,更是被人容易认错或误读,患者大都有这样的体验,医生的字潦草的犹如天书,普通患者根本就无法辨认,因此医生和护士之间也就难以避免会发生差错,从而导致类似医疗事故的发生。

患者手术后是需要一段时间康复的,而梁启超的健康状况自然是每况愈下,他是于1928年3月16日做的肾切除手术,直到1929年1月19日病逝,期间经历了10个月左右的时间,他不太可能知道自己遭遇了医疗事故,而是认为手术效果不佳,进而导致病情进一步加重。

为梁启超手术主刀的刘瑞恒是何许人也呢?刘瑞恒是哈佛大学医学博士,而哈佛大学医学院和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是全球最顶级的医学院,能拿到哈佛大学的医学博士自然是水平高超,刘瑞恒是经中华医学会会长伍连德举荐而被北京协和医学院聘为外科教授,而且是被协和聘用的第一个中国籍教授。

刘瑞恒

刘瑞恒与吴宪、林可胜是北京协和医学院最早聘为教授的中国人,而在他们之前都是由外籍人士担任教授的,吴宪和林可胜都是1919年获得医学博士学位的,吴宪也是哈佛大学毕业的,而林可胜则毕业于英国爱丁堡大学,三位教授以刘瑞恒最为年长,当然也是资历最深的教授。

但刘瑞恒其人迷恋官位并热衷于政治,他曾担任协和医院代理院长和院长,1928年秋出任南京国民政府卫生部次长并主持常务工作,1929年又兼任北平协和医学院院长,在技术高超的医生,如果长期脱离临床实践,其技术水平必然生疏而大打折扣,梁启超的医疗事故,刘瑞恒是难辞其咎的,但刘瑞恒当时位高权重,无人敢提出质疑而被长期隐匿。

梁启超书法

梁启超本人也一向信奉西医,他一生致力于推动洋务运动,当时西医刚刚传入中国不久,国人对西医也还是有一个认识的过程,即便梁启超能够感觉到异样,他也不便说出真相,因为患者只能提出质疑而拿不到证据,即便现在医院发生医疗事故,也是需要卫生行政部门调查,也就是传说中的老子查儿子,患者始终是处于弱势地位。

梁启超在协和医院住院手术期间,长子梁思成与林徽因正在中国驻加拿大渥太华总领事馆举行婚礼并在欧洲度蜜月,对父亲治病的状况,只能从梁启超的书信中略知一二,而中国人向来有报喜不报忧的传统或习惯,因此梁思成也不可能了解其中的内幕。

梁思成与林徽因在渥太华结婚照

让梁思成有机会了解到父亲梁启超当年医疗事故的内幕,是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期,已经是“反动学术权威”的梁思成也住进了北京协和医院,尽管已是古稀之年且身染重病,但革命的造反派并没有放过这只“死老虎”,他依然每天都有写不完的思想汇报和自我检查。

梁思成是从他的主治医生那里得知其父亲梁启超的死亡真相,尽管当时那个年代的医生可以实行无产阶级的人道主义,但如果对梁思成这样的人抱有同情心,那就是革命的立场问题了,因此主治医生也是以一种揭发和批判的态度,将梁启超死于医疗事故的信息告知了梁思成,毕竟夺取其父亲生命的是万恶的美帝国主义开设的医院。

梁思成

梁启超死于医疗事故,在当时就有所传闻,但梁启超家人和公众却无法获知真相,实际上无论处于什么时代,如果医院发生医疗事故,患者几乎都无从了解真相,当时与梁思成、林徽因来往密切的徐志摩、陈源等人也曾撰文提出质疑,但当事人梁启超却为了维护西医在中国的声誉和传播,曾忍痛在病榻上撰文维护西医的声誉,希望民众不要以个别病例误诊而全盘否认西医的科学性,梁启超的胸怀不是一般民众所能理解的。

梁启超是“戊戌变法”的主要策划者和推动者,其一生曾致力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中华民族”一词就是由梁启超最早提出来的,在二十世纪之初的1901年,梁启超在其发表的《中国史叙论》一文中首次提出了“中华民族”的概念,并在《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一文中,对“中华民族”一词的内涵进行了阐述。

梁启超在著述

而公众所熟知的《少年中国说》,就是梁启超思想和抱负的集中体现,为了唤醒民众而救国图强,他以气吞山河之笔,写下了激荡心潮和震耳发聩的呐喊,当我们在电视上看到少年学生集体朗读《少年中国说》时,身体似乎都会有一种触电般的感觉,能够深切地感受到思想上的启迪和灵魂上的冲击。

“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 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

《少年中国说》

梁启超是中国近现代少有的思想家,更是近代中国伟大的启蒙者,其思想和人格魅力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从未在国人的视野中消失或淡出,至今仍是现实中国的热门词和流行语,而其九十年前不幸死于医疗事故,无疑是中华民族的巨大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