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喷网 > 百态 > 正文

​高温下的坚守丨 50 ℃热加工车间里,他们生产出最精密的雷达零部件

2023-08-24 03:05 来源:略喷网 点击:

高温下的坚守丨 50 ℃热加工车间里,他们生产出最精密的雷达零部件

立秋已过,但南京暑意不减,这些天的最高气温仍然稳定在 30 ℃以上。大热天里大家都很关注天气预报,而每一次天气的成功预报都有着气象雷达生产人员的功劳。8 月 15 日,现代快报记者来到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四研究所(以下简称十四所),在这个中国雷达工业的发源地,工人们正穿着厚厚的防护服,在超过 50 ℃的车间里,挥汗如雨地进行雷达零部件的处理工作。

00 后小伙忘不掉第一次焊接成功时的成就感

8 月 15 日中午,雨后的阳光炙烤着南京城。现代快报记者来到十四所的热加工厂房,从厂外进到厂内,体感由炙烤转为 " 蒸桑拿 "。通常,厂外天气温度达到 35 ℃时,厂房内的温度就已经超过 50 ℃了。由于部件在热处理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烟气,就要求生产作业厂房必须通风良好,所以厂房内不能安装空调。

△近千度的高温炉

记者先来到焊接生产区,这里是给雷达零部件焊接的地方。谭宏信是厂内为数不多的 00 后,他和师父王林戴着面罩和手套,套上长袖工作服,正在做焊接前的准备工作,把雷达零件铺在面前。

△王林和徒弟谭宏信(左)在做准备工作

" 一开始失败了很多次,也想过放弃转行。" 谭宏信给记者看初学时手上被烫伤的疤痕," 但我也永远忘不了第一次焊接成功,质检过了的成就感。" 他说着脱下长袖工作服,汗水已透过短袖浸入长袖。

△谭宏信手上被烫伤过的痕迹

师父王林总是在谭宏信身边陪伴、鼓励着他。" 我总跟他说,做焊工没有不烫伤的。" 虽然嘴上严厉了些,但还是会为徒弟默默准备好烫伤膏,尽可能降低徒弟的不适感。在徒弟第一次焊接成功时,他也只是微微一笑:" 继续保持!"

△王林脱下长袖工作服

每天要喝掉近 5000 毫升水,师父传授解暑方法

热加工厂房的热处理区,是给雷达零部件热处理的地方。

为了使雷达零部件达到一定的硬度、强度,满足特殊环境下使用要求,一些零部件需要在上千度的高温炉中经过一定的保温时间。在进行高温作业的过程中,操作者需 " 战高温、抢时间、抢火候 ",克服热浪炙烤和时间控制要求,时刻严把产品质量关。

张庆今年 24 岁,是热处理操作工,他正在做零件热处理前的准备工作。他熟练地将零件分类挂起,豆大的汗珠从脸颊、鼻尖流下,身上的衬衫早已被汗水浸湿。

△张庆脸上豆大的汗珠

" 我每天中午和晚上各换一次衬衫。" 张庆告诉记者,就算站在厂房内一动不动,也会一直出汗。为此,他每天需要喝掉近 5000 毫升的水。说着,他穿上厚重的长袖工作服,戴上厚厚的手套,准备取出在高温炉中的零部件。

△补充水分的张庆

站在高温炉 5 米开外,记者就已感受到滚滚热浪涌来。只见张庆麻利地把炉子打开,和几位老师傅配合好,迅速将零部件取出转移到下个处理流程。张庆的师父、热加工厂房的组长赵翼告诉记者,此时炉内的温度有上千摄氏度。

△张庆的衬衫被汗水浸湿

赵翼已经在这个岗位上工作了 23 年,带了一批又一批新人," 刚开始做这个工作肯定会有些不适应的。作为师父,我用自己的经验告诉他们解暑方法。" 他说,比如提高休息频率,本来半个小时的连续生产,在夏季极端高温里十分钟休息一次;多喝水,自己带上大容量水壶,厂内也会提供盐汽水和西瓜用于解暑;身体出现明显不适后,不要强撑,及时休息,好些了再投入工作。员工作业完后可以到休息间吹空调。

△大家在分享西瓜

" 确实艰苦,但功成后也很骄傲 "

" 这份工作确实艰苦了一些,但工作总需要有人来做。" 赵翼说,他们并不知道自己最后会完成什么,只是一遍一遍地告诉自己 " 耐着高温,不能出错 "。气象雷达也好,环境减灾卫星也罢,这些雷达产品几乎都出自十四所之手。

2023 年 8 月 9 日 6 时 53 分,环境减灾二号 06 星搭乘长征二号丙遥四十六运载火箭,于太原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该卫星采用了合成孔径雷达(SAR)体制,将微波信号发射到地面,再接收反射回来的回波信号,通过处理得到地面信息,具有穿云透雾、全天候、全天时工作的特点,有力弥补了光学卫星在灾害、阴雨天气中获取有效数据不足的缺点。该雷达就是十四所研发制造的。

很多时候,只有看到新闻时,才知道自己当初经手的零部件去了哪里," 说实话,还是很骄傲,很有成就感的。" 赵翼害羞地笑了,他说行业内有句话是这么说的——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

现代快报 + 记者 尹翼星 文 / 摄

(校对 许元华 编辑 周冬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