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喷网 > 生活 > 正文

​张鼓峰事件:二战时期苏、日首次交锋

2023-12-19 04:11 来源:略喷网 点击:

张鼓峰事件:二战时期苏、日首次交锋

整个二战期间,苏联与日本进行了三次交锋,分别是:1938年的张鼓峰事件;1939年的诺门罕战役和1945年8月出兵中国东北消灭关东军的战争。诺门罕战役和消灭关东军的战争大家讨论的比较多,而对于苏日间的首次交锋“张鼓峰事件”却鲜有涉及,今天我们就来简要介绍一下“张鼓峰事件”。

日本发行的反映“张鼓峰事件”的杂志照片

张鼓峰位于中国东北、朝鲜和俄国三国交界处,原本是个“三不管”地带。1886年沙俄与大清签订了《珲春条约》,规定了大清、朝鲜和沙俄三国在张鼓峰地区的边界线和势力范围。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占领了中国东北全境,对于早年间大清与沙俄签订的条约,日本人根本就不想承认。大清早就灭亡了,沙俄如今成了苏联,朝鲜更是变为了日本的殖民地,日本才不会被一份老掉牙的条约束缚住手脚,他们觉得在这个地方有机可乘。

张鼓峰在地图上的位置

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本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日本政府动用大量外汇从美国人手里购买各种战略物资投入到侵华战争中。与此同时,斯大林为了消除日本对苏联远东地区的威胁,积极援助中国的抗战,将中国当作牵制日本的第一道防线。就这样,到了1938年,日军深陷中国战场的泥潭不能自拔,日本国库也越发捉襟见肘,而苏联对中国的援助力度却越来越大。对于苏联援助中国抗战这件事,日本政府中有很多人都表示不满。日本陆军素来就有所谓的“北进”战略,目标就是入侵苏联的远东地区,对苏联的不满和素有的战略,使日军决定挑起与苏联的摩擦。

斯大林

正在此时,发生了苏联内务人民委员会远东地区区长根里奇·留希科夫叛逃日本的事件,为本就紧张的苏日关系又浇了一把热油。当时的苏联正在进行“大清洗”,当留希科夫看见自己的名字出现在被清洗的名单时,他一不做二不休直接叛国投敌,于1938年6月投降了日本。日本人看他是苏联高官,知道许多苏联的国家机密,有很高的利用价值,于是迅速将他转移到东京。这件事使苏日关系更加恶化,双方都向张鼓峰地区集结兵力。

根里奇·留希科夫

当时的日本“关东军”有很多被抽调到“关内”战场参加武汉会战,日军在东北地区的兵力不足,但是,关东军中的少壮派军官们却表现得跃跃欲试,他们认为苏联的“大清洗”将苏联红军中80%的军官都清洗掉了,现在的红军正处于“无脑”的状态,可以趁此机会与苏军交手,试试苏军的战斗能力。于是,日本关东军便蓄意挑起了“张鼓峰事件”。

“张鼓峰事件”中的日军

1938年7月23日凌晨2点15分,关东军步兵第75联队趁着夜色偷偷渡过了图门江,向驻守在张鼓峰的1600名苏军发起了突然袭击,苏军被打得不知所措,损失惨重,被迫撤出了张鼓峰阵地。日军获胜的消息传到东京,天皇认为中国战场尚未解决,不应该再与苏联开战。于是,本着不扩大事态的原则,日军见好就收,没有采取进一步的行动。苏联红军吃了一会亏后,调来第39军向张鼓峰地区发起全面反攻,日军也不甘示弱调来了第19师团与苏军展开激烈交锋。苏军凭借重炮和坦克将日军打得节节败退,第75联队刚跟苏军打个照面,就伤亡过半了。到了8月10日,苏军占领了张鼓峰南面的阵地,日军眼见就要全军覆灭了。无奈之下,日本政府只得提出停火谈判。谈判的结果是,日军撤出张鼓峰,双方以图门江为界河,张鼓峰及其周边的高地都归属苏联所有。“张鼓峰事件”就此结束。这次冲突日军阵亡526人,伤900多人;苏军的伤亡数字长期不为人知,直到苏联解体后据当时的档案显示,苏军阵亡数字为792人。

苏军占领张鼓峰

“张鼓峰事件”使斯大林意识到日本对远东地区的野心,为了应对日本的威胁,他加强了远东地区的军事部署,为次年的“诺门罕战役”准备了充足的兵力。日本在此次事件中见识到了苏军强大的战斗力,他们将“关内”战场的关东军全部调回东北,充实东北地区的兵力。于是,在“武汉会战”后,日军便没有了足够的机动兵力,中国的抗日战争从此进入了“战略相持阶段”。

现今的张鼓峰事件纪念馆

“张鼓峰事件”是日本与苏联在中国东北地区进行的一次武装冲突。既然战场在中国东北地区,那么,无论谁赢谁输都会对中国造成影响。此次事件后,苏联将其在洋馆坪一带的控制区推进到图门江边,只给中国居民留出一条通往防川的狭窄通道,中国从此失去了图门江入海口。

图门江的哀思

(以上是本期内容,如果您喜欢,欢迎点赞,评论和关注。感谢您的鼓励与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