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喷网 > 百态 > 正文

​二次元的世界谁最懂?可能是汉语!那英语就是三次元世界罗?

2023-12-12 03:13 来源:略喷网 点击:

二次元的世界谁最懂?可能是汉语!那英语就是三次元世界罗?

这是Pinterest上的一张图:

左边是三次元的世界,右边是二次元的世界。三次元是现实世界,二次元是梦想世界,是根据三次元“降维”的世界(在ACGN圈,这样的纯美世界也许该叫“升维”的世界)。

语言绘画可以类比吗?可以,因为它们都是载体媒介管道。图画是“画出”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载体媒介管道,语言是“话出”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载体媒介管道

那问一个问题:中国绘画西方绘画相比,哪个更写实?1920年代世界上研究中国绘画权威之一Benjamin March曾制作了一张对照图

图A和图B,哪张代表西方绘画的核心技法特点

答案是图A。它很强调透视(perspective)。

西方绘画在二维平面(画纸或画布)上模拟三维空间(立体真实世界)。二维,用漫迷的术语就是二次元,是长(上下)和宽(左右),那第三维是什么?第三维是景深(depth)。

怎样营造景深?通过近大远小的原则,远要远到消失。那个有时被画出,有时不被画出但也时刻存在画者脑海里的消失的点就叫vanishing point

比如画面(图片来自搜狐)上辅助观看的细白线在最远处交汇的地方就是vanishing point:

这种观看有一个基本前提,即画家的眼睛。画家的眼睛是这一切风景的出发点。有消失点就必定有出发点

那我们回到Benjamin March的对照图。图B代表中国绘画。它和图A的重大差别是什么?没有景深,或者说景深感较弱。为何?因为没有近大远小。哪里最容易看出来?地上的砖。

砖1比砖2大(较多),砖3和砖4(几乎)一样大

于是,我们就不好断定了:这里有人吗?图B是一个画者的观看吗?他的眼睛在哪里?这幅画的出发点在哪里?

图A是画者真实世界的观看的结果,画者尽量还原再现真实。图B是想象的结果,想象的依据常识。画者有一种常识,即砖块是等大的。

这幅宋代的《槐荫消夏图》是最好的案例。条案和床的边缘长度都没有遵循近大远小视觉真实,而是遵循了人们大脑里制作工业的常规

总之,图B说明没有观看的人,没有观看的出发点消失点。或者说观看的人并不如实地还原ta观看的内容

这时我们终于来到正题:中国绘画中国语言一样,“无人驾驶”。我们看昨天的案例。

上面两图一张是电影台词,另一张是文章标题

虽然两个汉语句子的谓语动词相同,为“是”,但是它们被翻译成英语的时候,谓语动词的形态却截然不同,一个为“am”,另一个为“were”。

为什么不同?在《喜剧之王》里,尹天仇一直认为自己是一个演员,他用这句台词陈述现状常态,所以谓语动词应该严谨地反映这个现存事实。而在讲述渣渣辉等成长经历的文章里,渣渣辉现在的身份是香港演员,在成为演员之前他曾经做过警察,所以谓语动词也应该严谨地反映这个过去的事实。另外,主语“我”和主语“他们”数量不同,也会导致两个谓语动词不同。

相比起来,汉语句子的谓语动词(上面两句的谓语动词均为“是”)的形态并不根据主语的人称(person)和数量(number)相应变化,也不根据事件涉及的时态(tense)、(aspect)、语态(voice)和语气(mood)相应变化。即语言没有精准反映物质世界。如果用绘画来类比,汉语句子的谓语动词就像图B中的砖3和砖4:等大

所以汉语啊汉语,它不是一个真实世界,它是一个想象世界,它是二次元的世界

(本文完)

相关阅读:

你不学着限定动词,你就终归会被动词限定!

作者简介:

不间断以英语为工作语言在中国工作15年曾受雇于新东方﹑中央电视台英语频道﹑中国国际广播电台轻松调频Easy FM﹑视觉中国集团﹑华纳唱片等担任过英语老师﹑英语动画电影制片人﹑编剧﹑导演﹑记者﹑主持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