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喷网 > 百态 > 正文

​电动汽车科普入门

2024-04-07 01:00 来源:略喷网 点击:

电动汽车科普入门

这期内容,是个比较枯燥的技术贴,为了避免看着乏味,不妨从特斯拉说起。毕竟特斯拉的Model3是现在特别热议的一个话题。Model3,是2016年4月1日,愚人节那天发布的。因为各种原因,上市时间一再跳票。2018年5月,这款车终于在北美上市;而直到2019年初,才正式在国内销售。以至于那几年间,很多人一直拿愚人节这个梗儿来开特斯拉的玩笑。进口Model3,在国内上市之初的售价是43万人民币,后来随着不同版本车型的推出,价格降到36万。2019年5月,第一辆国产Model3在上海的工厂下线,价格定为32.8万。在2020年1月,国产Model3可以享受政府提供给新能源车主的补贴,终端售价降到了29.9万元!而且据说,有可能在2020年内降至25万元,甚至会更低。所以有人开玩笑说:买特斯拉Model3是早买早受益,晚买得便宜。

其实Model3在北美的售价,一直非常稳定。长续航的版本是5.1万美元,算上运费、保险和海关关税,在咱们国家的落地价基本上就维持在44万人民币左右。而特斯拉在中国率先发售的就是Model3长续航版,售价定在43万,算得上是良心价。后来的价格变化,是开始销售标准续航版,这个版本在北美的售价是3万6千6百美元,折算成中国的落地价大约在35万左右。国产model332.8万的价格,看似比进口版低,但是考虑到电池容量缩水了13%,而且没有自动驾驶功能,所以优势并不明显。最近的价格下探,完全是得益于政府的补贴。

国产特斯拉肯定是存在降价空间的,到底能降多少呢?我们不妨先来分析下他的成本构成。国外有很多专家,对特斯拉的各款车型做过拆解,分析他们的成本。结果发现,动力系统在整车的成本中占到50%;其次是底盘和车身,占20%;然后是车子的内饰,占15%;剩下还有各种电子部件、传感器、轮胎等等。这个比例,和其他品牌的电动汽车大致相当,也就是说,主要的成本来自于动力系统。而在动力系统中,电池的成本贡献了76%、电动机13%,剩下的11%是电控系统。对于特斯拉来说,电池和电动机都需要外部采购,成本在短期内要大幅下降恐怕不太容易。

电动汽车科普入门-

特斯拉选用了松下的18650和2170锂电池。说到这儿,我们要带出今天的第一个知识点,什么是18650?

18650是日本SONY公司定义的一种锂电池标准,18表示直径为18mm,65表示长度为65mm,0代表了圆柱形电池。圆柱形电池,是把锂离子电极片与绝缘隔膜,围绕一个圆心卷绕起来,形成一个小小的圆柱体,然后装入标准的钢制或铝制圆柱外壳中。

电动汽车科普入门-

从Model3开始,特斯拉和松下合作推出了2170锂电池,顾名思义就是指外径为21mm,长度为70mm的圆柱型电池。2170的单体电池容量,相比18650,提高了35%。在Model3上,仅仅用了2976节电池,就达到了接近ModelS的续航里程,而ModelS则使用了7104节18650电池。

可能有的人会产生疑问:仅仅是形状变大一点,电池容量就有这么大的提高,为什么不把电池做得更大一些?好,我们再说第二个知识点:锂电池的工作原理。在上个世纪70、80年代,美国和日本的科学家分别发现锂离子有个有趣的特性,在正负极之间的运动可以完成储存和释放电能,所以发明了锂电池。这三位科学家因此还在2019年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

锂离子在一定的电压下,会从正极的材料中脱离出来,嵌入负极的石墨材料,在这个过程中,物体可以吸收电能。锂离子对于石墨材料来说,是个闯入者,一旦电压低于某个阈值,锂离子就开始脱离负极材料,回家去了。那么这个过程,就开始放电。

电动汽车科普入门-

锂离子特别活跃,对外界的温度又非常敏感。如果温度太高,锂离子嵌入正负极材料过多,就可能因短路而引发燃烧。而假如温度太低,锂离子的运动速度就变慢,电池的充放电效率也会下降。所以在寒冷的季节,为了保持锂离子的活性,需要不断给电芯加热,电池本身就会消耗一部分电量,直观的表现就是汽车的续航里程下降。

说完锂电池的工作原理,咱们要引出今天的第三个知识点:电池能量密度。电池的能量密度就是单位重量的电池,能够存储的电量。简单来讲,这个指标越大越好。特斯拉的2170锂电池电芯的能量密度达到了每公斤300瓦时,这是目前量产锂电池能够达到的最高水平。

电动汽车科普入门-

那是不是意味着这种圆柱形的锂电池,代表了纯电动车的技术路线和未来呢?说到这儿,咱们要引出与圆柱形锂电池对应的另外一种形态的锂电池:方形卷绕层叠式电池。这个名字是不是太长了?可以简单称呼其层叠式电池。

这种电池的生产工艺,是把电极片与绝缘膜先平铺,然后围绕一个微小的转轴180度折叠,就像折纸一样。然后再平铺、折叠,就这么一层层堆起来,最后在外面套上设计好的铝制外壳密封就变成了一块电池。

需要说明的一点:锂电池生产工艺的种类多种多样,我们可能会看到软包锂电池,方壳锂电池,层压式锂电池等等不一而足的称谓。这些词汇,都是锂电池在生产中某个环节的简称。

电动汽车科普入门-

层叠式的生产工艺,因为出现的时间比卷绕式工艺晚,所以在成熟度上有差距。在实验室中,层叠式电池的能量密度可以媲美卷绕式,但是在生产中,由于每个客户对于电池尺寸和形状都不一样;甚至,同一个客户不同产品的电池规格也不一致,结果给电池的生产增加了无尽的困难。以至于,每一批电池都像是在生产线上做试验。不同批次的电芯电气性能很难做到完全一致,所以量产的层叠式电池,一般都会采用牺牲一部分能量密度的方式,来提高生产中的良品率。结合刚才说过的锂电池工作原理,就是限制锂离子嵌入负极材料的数量。

其实,生产工艺对电芯能量密度的影响很小,影响能量密度的一个重要因素,是电池正极的复合材料。无论是卷绕式,还是层叠式的电池,目前的正极材料大都以三元锂为主。三元锂电池是指在正极材料中,添加了三种金属元素。层叠式电池一般会在正极中添加镍(Ni)钴(Co)锰(Mn)这三种金属,而圆柱形锂电池添加的是镍(Ni)钴(Co)铝(Al)。这三种金属在正极材料中含量并不高,就像美食中的调味品,少了它们,食物索然无味;而如果添加太多,美食就变成了苦药。镍和钴,特别是镍的含量越高,在正极材料中就可以容纳更多的锂离子;然而超过一个临界值后,锂离子就变得不可控,一旦出圈就危险了。锰和铝的作用主要是稳定剂,让锂离子不要太活跃。经过科学家的经验总结,维持这三种金属在正极材料中的特定比例,就可以获得稳定的电池能量密度。

电动汽车科普入门-

通过多年的试验探索,当镍钴锰的比例调整为为80%:10%:10%时,电芯的能量密度可以达到300瓦时/公斤。采用这种材料制造出的锂电池,就是我们常听到的NCM811三元锂电池,有时干脆简称811锂电池。2019年下半年上市的大部分电动汽车,都开始采用811锂电池。这种材料,会在2020年成为三元锂电池的主流。

除了三元锂之外,最近比较热议的另一种锂电池技术,就是磷酸铁锂,它处于什么水平呢?从能量密度上看,磷酸铁锂相比三元锂大概有20%左右的差距。那为什么像比亚迪这样的国内品牌,还要力推这项技术呢?主要是因为磷酸铁锂电池,不需要使用镍、锰和钴这些贵金属,所以在成本上有优势。磷酸铁锂的热失控温度可以高达500度,而三元锂在200度时,锂离子就会失稳,所以磷酸铁锂电池的安全性也更高。不过更深层的原因:钴金属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战略物资,在航空航天领域、高精尖武器中都需要用到。咱们国家的钴矿贫乏,所以从国家的战略角度出发,特别鼓励研发磷酸铁锂技术。

再说回特斯拉,虽然卷绕式圆柱形电池听起来相比层叠式方形电池有若干优势,但是在产业界,目前层叠式电池的使用规模更大,或者说更为主流。18650和2170,除了特斯拉之外,就只有在一些电动客车上还有应用。国内外其他的汽车厂商,在家用电动轿车上,使用的都是层叠式电池。从全球电池厂商的生产比例上看,圆柱形电池也是呈现一个逐年下降的趋势。这个原因,其实与电动汽车行业无关,层叠式电池的需求,来自于手机的兴起。大部分锂电池厂商,在上个世纪90年代,都纷纷降低对圆柱形卷绕生产线的建设,转产到层叠式电池工艺。当时手机,特别是智能手机的出现,对于轻薄型的锂电池呈现一种井喷式的发展需求。层叠式电池,不仅适用于手机,而且对于笔记本电脑以及后来出现的各种智能设备来说,都是一种最佳形态的锂电池方案。电动汽车行业乐于接受这种电池形态,是考虑到层叠式电池可以充分利用汽车底盘中的各种不规则空间,在有限的车体内,放置尽可能多的电池模块。

那么大家可能就困惑了:如果层叠式电池是主流,为什么特斯拉非要选择圆柱形电池呢?真相只有一个:在当时的条件下,除了圆柱形电池以外,特斯拉根本没有其他选择。

特斯拉在是2003年,由马丁.艾伯哈德和马克.塔本宁在美国硅谷创立的。这两个人虽没有后来加盟的埃隆.马斯克那么有名,但也属于天才级别的创业大神。艾伯哈德获得过计算机的学士学位和电子工程的硕士学位;塔本宁就读于加州伯克利大学的计算机系,在软件上有很高的造诣。他们两个早在1997年就联合创立过一家研发电子书的公司,并且在2000年,以几乎2亿美元的价格,成功地把这家公司转卖出去,实现了财务自由。这两个人不甘寂寞,在2003年,又创办了特斯拉汽车公司,希望制造出可以媲美超级跑车的电动汽车。

电动汽车科普入门-

不过以他们的技术背景和实力,从零开始设计制造一辆跑车,简直就是天方夜谭。所以两个人决定,找一家靠谱的汽车公司,由对方提供汽车的底盘和车身,以及相关的技术支持。可惜在当时,没有大公司看得上他们,只有英国的莲花公司愿意合作。因为莲花公司当时正面临财务危机,有人送钱上门,肯定来者不拒。

莲花公司的长项是设计制造轻量化的小型跑车,所以摆在特斯拉面前的一个挑战就是:如何在小巧的车身内装配足够大容量的电池。在那个时候,通用汽车公司已经推出了世界上第一款量产的纯电动汽车,叫做EV1。

电动汽车科普入门-

因为EV1研发的时间比较早,所以使用的还是传统的铅酸蓄电池,这个重达500多公斤的电池,只能提供100到120公里的续航里程。而且因为电池尺寸太大了,如果塞到特斯拉的原型车里,就没有乘坐空间了。幸好当时有一些汽车厂商,已经开始研发以锂电池作为动力来源的电动汽车,不过,他们更多选择的是层叠式电池。那特斯拉为什么剑走偏锋呢?

圆柱形电池的卷绕式生产工艺,在那个年代,经过很多年的发展,几乎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当年有个段子:有一位美国的专家说,你从日本公司购买一批18650电池,然后用一台电池充放电仪器去测试它们,假如发现不同电池测出的曲线不一样;这个时候你应该怀疑的,是你的测试设备,而不是电池本身!

不仅仅是电芯一致性好,日本公司生产的18650电池,产线良率可以稳定在98%。而层叠式电池在当时的生产良率还不到40%。这个生产良率,不是以单个电芯为单位计量的,而是以生产线为单位来计量。也就是说,一条电芯生产线上,一次投产的成百上千个电芯,根据统计规律,如果抽检有若干电芯不合格,整条生产线上的电芯都被判定为不良品。所以40%的良率意味着什么呢?就是层叠式电池根本供不应求。在当时,锂电池厂商最大的客户是手机和笔记本电脑公司。电动汽车的订单,在锂电池工厂中的优先级并不高,这些公司经常处于等待交货的煎熬当中。像特斯拉这样的初创公司,与电池厂谈判时,没有任何博弈的筹码,不要说货源,就是研发过程中,基本的技术支持对方都不愿意提供。恰巧当时的松下公司,正面临一个艰难的抉择,是放弃自己在卷绕式工艺上多年的积累,跟风转产层叠式电池呢,还是继续坚守自己的阵地,与竞争对手对抗?

可能有人不理解,这两种工艺不都有一个卷绕的步骤吗?为什么要选择其中一个,就必须放弃另一个呢?因为他们不仅仅是在生产工艺上有差别,而且在生产设备、电池检测设备上都天差地别,这些设备的投入都是以亿、甚至十亿美元为单位计算的。所以那段时间,对电池产业来说,是个重新洗牌的时期。

在那段时期,松下公司一直不遗余力地推广和兜售他们的圆柱形电池产品和技术,遇到特斯拉,简直就是久旱逢甘霖。两家公司一拍即合,从2003年开始,一直合作到今天。

所以特斯拉没有选择层叠式电池的事实真相,并不是像埃隆.马斯克宣传的:圆柱形电池比层叠式电池更有优势。而是特斯拉在创立的时候,根本没有实力去抢到层叠式电池的技术和供应资源。

说完电池,咱们还要再聊聊电动汽车上的另外一个关键部件:电动机。在目前家用电动汽车上,大多采用交流电动机,并且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三相异步交流电动机」,另一类叫做「永磁同步交流电动机」。

永磁同步电机的优点是体积小,重量轻,比其他类型的电机可以输出更大的扭矩,是目前电动汽车应用最多的电动机。

而异步电机,或者更通俗的叫法是感应式电机,它的优点是可以承受更大范围的温差、没有退磁风险、高速区间效率好。

特斯拉的modelS和modelX,都采用了感应式电机。这也是为什么这两款车的加速特别快,而且最高时速都超过了200公里。这样的性能,在当时的电动汽车领域异军突起,瞬间就圈粉无数。甚至可以说,modelS在当时彻底改变了很多人对电动汽车的观念。

特斯拉选择感应电机,有三个原因。咱们刚才说过,特斯拉的两位创始人,初衷是打造可以媲美超级跑车的电动汽车。他们研发的第一款车Roadster,是辆双门双座的小跑车。

电动汽车科普入门-

电动汽车科普入门-

在莲花公司的帮助下,Roadster的零百加速达到了3.7秒,在当时的确可以和很多超跑一较高下。要想达到这样的技术指标,选择感应式电机,比永磁同步电机更容易实现。选择感应式电机的第二个原因,是特斯拉早期的大部分研发技术骨干,都来自于美国的工业变频器行业,他们对感应式电机技术特别熟悉,使用起来得心应手。第三个原因,就是制造永磁同步电机,要使用一种核心材料叫做钕铁硼,这种材料最大的储备国是咱们国家。而中美关系的微妙变化,经常会影响永磁电机在美国的供应。特斯拉作为一家初创公司,根本没办法拿到稳定的货源,所以选择感应式电机作为切入点是非常明智的。

不过从Model3开始,特斯拉也使用了永磁同步电机。更有意思的是,特斯拉已经发布了对ModelS和ModelX的升级计划,要用永磁同步电机替代现在的感应式电机方案。

虽然电动机已经发明出快200年了,但是特斯拉并没有墨守陈规,而是在标准产品的基础上做了很多改造。还形成许多专利,比如说,让电动机能够承受更大的电流,也就意味着可以输出更高的扭矩;以及用更便宜的材料制造出更加耐用的电机转子等等。所以特斯拉的电动机相比竞争对手,功耗更低、马力和扭矩更大,而且使用寿命也更长。

电动汽车科普入门-

截止到2019年底,特斯拉公司一共申请了288项专利,获得授权的有283个。大致分析其中249项专利,可以看出电池专利数量最大,超过100项。充电类专利达到28项,接下来就是电动机的专利,有13项,甚至超过很多人对特斯拉最为赞赏的用户交互类别。

介绍完锂电池和电动机的知识点,大家是不是会有这么一种感觉:特斯拉因为诞生时,实力不强,只能选择非主流技术;现在好像又在向主流靠拢,这个形象,和众人眼中革命者一样的创新公司,完全对应不起来。而且,如果在这些产品技术上没有绝活,为什么他的各款产品,都在加速性能和续航里程上领先竞争对手呢?别急,我会在下一期的节目中慢慢给大家揭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