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喷网 > 百态 > 正文

​张一鸣:人生中一半的问题,都是没有延迟满足感造成的

2023-10-10 09:08 来源:略喷网 点击:

张一鸣:人生中一半的问题,都是没有延迟满足感造成的

内容来源:本文来自网络公开资料。

责编 | 若风 排版 | 五月

7737篇深度好文:4835 字 | 12 分钟阅读

商业思维

笔记君说:

不知道你是否有以下这些经历?

年初立下 " 今年要减肥 " 的目标,但体重还是继续增加;

月初立下 " 这个月要多拿 10 份单子 " 的豪言壮语,但还是没有做到;

立下 " 我要考上理想的学校 ",结果却经受不住游戏 / 电视剧的诱惑,次次考试失利

……

一次次的目标落空,本质上是因为我们被当下所诱惑,没有学会延迟满足感。

就像字节跳动创始人张一鸣所说:" 很多人人生中一半的问题,都是因为没有延迟满足造成的。延迟满足感的本质是克服人性弱点,而克服弱点,是为了更多的自由。"

笔记侠 " 双节读书 " 专栏第六期,我们以 " 延迟满足感 " 为主题,以张一鸣推荐的《少有人走的路》为主,与大家一起修炼自律,走向心智成熟。

一、延迟满足,是为了更多自由

" 延迟满足 " 概念,来自于作者沃尔特 · 米歇尔从 1960 年开始的一项名为 " 棉花糖实验 " 的儿童心理研究。研究人员会在被实验的孩子面前放一颗棉花糖,并告知他们如果可以在 20 分钟内忍住不吃,则会获得第二颗糖。

而对这些儿童的跟踪观察显示,大部分可以坚持等到第二颗糖的孩子,后来的学业成绩更佳。他们的社交与认知能力更强,在面对挫折与压力时也比同龄人应对更为自如。到中年时,他们事业成功与家庭和睦的的比率也比那些不能坚持等待 ( 低延迟 ) 的人更高一些。

这项延续了近半个世纪的实验最终说明了一个问题:自我控制不是单纯靠坚持或者说 " 不 " 就可以实现的,而是要改变我们的思维方式,而这个思维模式就是 " 延迟满足 "。

自控力虽然不能承诺成功和美好的未来,但很多时候能帮助我们做出艰难选择,为实现目标而坚持努力。它不仅是一种技巧,更能在个人的长期发展中帮助我们内化目标、塑造人生价值观并建立逆境中的顽强抵抗力。

字节跳动创始人张一鸣是坚定的 " 延迟满足 " 推崇者。他还专门发布了《少有人走的路》图片,解释什么是 " 延迟满足感 " ——简单来说,是为了更有价值的长远结果,而放弃即时满足。

二、极度自律的张一鸣

《少有人走的路》这本书开篇就谈到:人生苦难重重。而自律是解决人生问题最主要的工具,也是消除人生痛苦最重要的方法。

现在承受痛苦,将来就可能获得更大的满足感;而现在不谋求解决问题,将来的痛苦会更大,延续的时间也更长。

推迟满足感,意味着不贪图暂时的安逸,重新设置人生快乐与痛苦的次序:首先,面对问题并感受痛苦;然后,解决问题并享受更大的快乐。

接下来,我们来看看,张一鸣是如何在具体的人生实践中利用延迟满足感的。

1. 工作不分你我,做事不分边界

2005 年,张一鸣大学毕业,开始北漂,他经历了失败的创业项目后,加入了刚创业不久的在线旅游网站酷讯。他从一个普通工程师做起,在工作第二年就开始管四、五十个人的团队,负责所有的后端技术。2007 年时,他已经是酷讯的技术委员会主席。

在一次分享演讲中,有人问他:为什么你在第一份工作就成长很快?

他谈到,自己之所以能够迅速成长,迅速升迁,得益于自己的 2 个特质:

第一,工作不分哪些是我该做的、哪些不是我该做的。

我做完自己的工作后,对于大部分同事的问题,只要我能帮助解决,我都去做。当时,Code Base 中大部分代码我都看过了。新人入职时,只要我有时间,我都给他讲解一遍。通过讲解,我自己也能得到成长。

工作前两年,我基本上每天都是十二点一点回家,回家以后也编程到挺晚。确实是因为有兴趣,而不是公司有要求。所以我很快从负责一个抽取爬虫的模块,到负责整个后端系统,开始带一个小组,后来带一个小部门,再后来带一个大部门。

第二,做事不设边界。

当时我负责技术,但遇到产品上有问题,也会积极地参与讨论,想产品的方案。

很多人说,这个不是我该做的事情。

但是,做更多事情,让我得到很大的锻炼:

再举个反例。我有个前同事,理论基础挺好,但每次都是把自己的工作做完就下班了。

他在这家公司待了一年多,但对网上的新技术、新工具都不去了解。他就需要有人帮他做后半部分,因为他自己只能做前半部分。如果前端、后端、算法都去掌握、至少有所了解的话,那么很多调试分析,自己一个人就可以做。

延迟满足感,会让你愿意主动做更多,得到更多的锻炼,而不是去斤斤计较 " 这是不是我该做的事情。"

2. 不满足当下,有更高的目标

张一鸣的大学同学有不少技术、成绩都比他好。

毕业后,有的同学加入银行 IT 部门,只是为了快点解决北京户口,或者当时有些机构有分房补助,可以购买经济适用房。

但 10 年过去,张一鸣再谈到他们,却说,很多人没有达到理想的预期。

后来,张一鸣就在想一个问题,如果自己不甘于平庸,希望做得非常好的话,其实不会为这些东西担心。

但如果一个人一毕业,就把目标定在这儿:在北京市五环内买一个小两居、小三居,把精力都花在这上面。

他的行为会发生变化,不愿意冒风险。

延迟满足感,会让你有更高的目标,定更高的标准,也许你前两年变化得慢,但 10 年后再看,肯定会非常不一样。

3. 用算法调试自我

头条有一位高管,只用了两个字形容张一鸣—— " 恐怖 "。

在张一鸣眼里,自己就是一台行走的精密机器,无论是行为、还是情绪,都可以被调试优化:

他觉得睡觉是一件特别无聊的事情,但因为身体需要,他又会保证自己每天必须睡足 7 个小时,将自己调试到最佳状态。

谈恋爱需要最优解:如果世界上适合我的人有 2 万个,我只要找到这两万分之一就可以了。在可接受范围的近似最优解。

他的情绪可以设计,并得出了有效结论:最好的状态是 " 在轻度喜悦和轻度沮丧之间 "。工作中极其克制,几乎没有情绪波动。遇到问题,他最激烈的情绪表达不过是 " 怎么会是这样 "。

他将一天的时间切割成小块,精准地去完成时间表中的每一项计划,经过反复实验后发现效果不佳,就优化 to do list。发现 bug,立刻调整实验方向,探寻自身专注高效的波峰。

" 延迟满足感 " 是张一鸣推崇的准则:" 如果一件事情你觉得很好,你不妨再往后延迟一下,这会让你提高标准,同时留了缓冲。"

每个人一生都面临无数选择:从谈恋爱到找停车位,从高考报志愿,到菜场买鸡蛋,选择一直在向边。什么时候应该把选择权交给命运、困惑茫然的时候应该如何做出选择?

在做决策时,张一鸣总是会通过一系列参数选择,将问题归结为一个概率分布,然后去求最优解或近似最优解,以求提前布局。

张一鸣回答说:" 我觉得,大部分重要决策,我在创业之初头三个月就基本做完了。"

2015 年,张一鸣跟同事分享了 2012 年创业之初写过的一个 PPT,团队发现头条的发展轨迹与当初的预估基本相同。算法量化、有限资源、择优而行,这一法则,被张一鸣运用的炉火纯青。

这种思维能力,并不是突然出现。

2001 年,张一鸣填报高考志愿,在选择大学上,他也曾犹豫。最后,他列出了五个参考维度:下雪、靠海、离家远、综合性大学、大城市。综合满足这些维度的学校,只有南开大学了。

没有一点纠结,也没有和父母商量,就很容易决定了。

一次次的决策过程,充分体现了张一鸣人生的特点:定下目标,选好参考维度、容忍底线,然后综合评分,得出最优解。计算得失得出答案后,不回头,不纠结,向前看。

三、普通人如何修炼延迟满足感?

1. 习惯成自然

既然延迟满足要求我们在挑战和诱惑面前坚定不移,那么最好的做法就是试着把这些积极的行为常态化。例如,每天刷牙洗脸就不需要毅力,那是因为我们已经养成习惯了。

2022 年 12 月 21 日,更新了 3652 天的 " 罗胖 60 秒 " 落下帷幕,有人问罗振宇是如何坚持下来的,他说," 最根本的答案还是,把目标,转换成习惯。"

起初实践这个方案会有些困难,但持续一段时间之后,你会发现 " 延迟满足 " 变得不再那么痛苦,甚至你开始沉迷于一个好习惯的养成。

2. 目标有层次,内在有驱动

在走向大目标的过程中,我们也要设立一些里程碑目标。如果大目标的时间截止是在年底,我们现在就要拆分出这个月要达到什么,为此每周、每天要做什么。

并且,完成一个小目标时,给自己一个奖励,从而建立一个正反馈的循环系统。

这样,当你收到的正反馈越多,成就感越多,你的动力就越足,表现也会更好。

稻盛和夫在《成功激情》一书中,提到了一句话:" 心不唤物,物不至。"

当你内心不极度渴望做一件事的时候,这件事就不会发生。而你极度渴望,你才会有足够的自驱力,愿意为之付出努力。

就像张一鸣说的 " 你最终会成为你想要的样子——如果你真的非常想。虽然听起来有点唯心,但是强大的愿望确实非常重要。"

3. 不要拖延,养成今日事今日毕的习惯

不要把今天的事情交给明天,你今天的拖欠,都会成为将来的债务,你遇到的问题会越来越多,最终一发不可收拾。

那么,如何养成今日事今日毕的习惯?

TDL(待办事项列表)是一个很好的工具,每天把需要做的事情按照轻重缓急排列,要事当先,并且思考它的方法和策略,努力做完,且做好这件事。

每完成一件事,你就打一个勾,时刻提醒自己。万一真的没有完成,也要及时地复盘和思考,为什么没有完成?如何改进,并且精进?

想都是困难,做都是办法。别拖延,在走向目标的道路上,干就对了。

4. 坚守长期主义

我们每个人都是一体两面的,我们身上都有短期主义的影子。更看重眼前的收益,是人性的组成部分,况且未来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对于普通人来说,面临的当前压力或眼前诱惑越大,人的短视的一面就相对越容易被激活,人就越容易表现出短期主义的倾向。

但就根本而言,短期行为表面看来是理性的选择,但从长远来看,其实恰恰是非理性的,因为这种短期行为是以明天为代价换取眼前的利益。

从进化的历史可以清楚看到:短期行为只是基于生存的本能,长期主义才是真正成熟的标志。不管对个人还是对组织都是如此。

是否具备这种未来的取向,以及未来取向的高低,其实也是优秀的人和平庸的人、优秀的组织和平庸的组织之间的区别。

结语

人生,就是一个面对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

问题能启发我们的智慧,激发我们的勇气;问题是我们成功与失败的分水岭。

当我们碰到痛苦和问题时,最好的应对办法是直面它,而不是逃避。因为尽可能早地面对问题,意味着把满足感向后推迟,放弃暂时的安逸或是程度较轻的痛苦,去体验程度较大的痛苦,这才是对待问题和痛苦最明智的办法。

一直以来,张一鸣都是这样做的。

参考来源:

1.《张一鸣:我遇到的优秀年轻人的 5 个特质》,笔记侠;

2.《能成事的人,都有强烈的目标感》,笔记侠;

3.《张一鸣:那些逆袭的年轻人,都有自己的底层思维》,纯洁的微笑;

4.《少有人走的路》,斯科特 · 派克;

5.《张一鸣:不甘平庸的年轻人,全都有同一个特质》,插座 APP。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笔记侠立场。

关于 " 延迟满足感 " 话题,推荐延展阅读:

如果您对延迟满足感还有不一样的见解和感悟,欢迎在评论区留言互动

我们将每日抽取一位留言参与者(以评论点赞数为准),送出笔记侠签名版新书《笔记侠高效笔记法》以及小编推荐好书一本。

最后,祝大家假期快乐!

分享、点赞、在看,3 连 3 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