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喷网 > 百态 > 正文

​不犯错就几乎没有创新!科学大师开导年轻人:失败“值得被拥抱”

2023-11-06 05:15 来源:略喷网 点击:

不犯错就几乎没有创新!科学大师开导年轻人:失败“值得被拥抱”

科研遇到 " 拦路虎 ",实验失败总是那么令人沮丧。不过,在科学大咖们眼中,错误与失败 " 值得被拥抱 ",那是 " 你在午夜梦回时寻找更好实验方案的动力 ",也是 " 一个非常酷的探索与发现的过程 ",你完全可以 " 后退一步,再冲上去 "," 获得新的经验与灵感 "。

在 11 月 5 日举行的 " 世界顶尖科学家科学圆桌 π:生命科学或医学前沿 " 论坛上,两位诺贝尔奖得主、两届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奖得主与多位生命科学大咖,围绕青年科学家关心的 " 失败 " 话题,分享了各自的心得。

不犯错、没失败,那几乎就没有创新

" 每个人都希望成功,没人喜欢失败,但只有做简单的事情才不会失败,如果你选择做些富有挑战的有趣事情,就必定会失败。"2013 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迈克尔 · 莱维特认为,失败的过程就是探索与发现的过程," 这非常酷 "。

在首届顶科协奖 " 生命科学或医学奖 " 得主迪尔克 · 格尔利希看来,很多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发现,在其最终实现前,甚至诺奖得主本人都无法预知它们的存在。由此可见,颠覆性发现的探索过程往往是一条 " 在黑暗中前行的路 ",甚至连一个假设都没有。他表示," 通常,广泛阅读和获取主流观点是了解一个问题的好方法,但在颠覆性研究面前,读得越多反而会限制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

由于大部分颠覆性研究往往不符合任何一个假设,甚至任何主流的研究范式,2023 年顶科协奖 " 生命科学或医学奖 " 得主、英国剑桥 MRC 分子生物学实验室名誉课题组负责人丹尼拉 · 罗兹认为,科研应该允许有犯错的机会,尤其对于青年科学家," 错误与失败是值得被拥抱的 "。

失败了可以先后退,新工具让你变聪明

尽管失败不可避免,但谁也不想遭遇失败。2023 年顶科协奖 " 生命科学或医学奖 " 得主蒂莫西 · J · 里士满提到,有不少学生实验遭遇失败后,甚至不愿让导师知道,只想自己默默躲起来 " 疗伤 "。

其实,里士满非常愿意倾听学生分享的失败经历," 失败是前进的动力,它能指引你寻找到更好的方案 "。他认为,实验失败时应及时向研究主管报告。而身为导师,不要轻易批评学生说 " 你太笨 ",反而应鼓励他们,认真分析过程,找到改进与解决的办法。

2023 年顶科协奖 " 生命科学或医学奖 " 得主卡洛琳 · 卢格说,有时深究一些实验失败的原因,会 " 感觉自己很愚蠢 ",比如忘记加某些试剂、漏了一个实验条件,只要做出合理调整,就会获得更好的实验结果," 你需要从失败的实验中汲取教训,从教训中获得新的科研思路 "。

格尔利希也认为,作为成功的必经之路,失败的实验结果可以带来丰富的信息,对后续研究的改进举足轻重。罗兹则建议,当遇到 " 拦路虎 " 时,不妨先退后一步," 只要抱有永恒的热情、坚持不懈的信念,从失败中寻找新的前进角度,哪怕取得一点点进展,对于个人而言,也是巨大的、值得欣喜的成就 "。

莱维特还建议,学会利用新工具,也会为破解科研 " 拦路虎 " 提供新机遇。自从使用大模型作为科研 " 助手 ",他觉得自己 " 又变聪明 " 了。" 如果有人一直拒绝手机、互联网,那他可能真的就没有别人聪明。" 他说,对于生命科学而言,能够预测蛋白质结构的人工智能程序 " 阿尔法折叠 " 就是一个划时代的新工具。

别只跟风发论文,要做未来不可知的事

如果回到 25 岁重来一遍,如今功成名就的大科学家们是否还会不畏失败,选择艰辛的科研之路?他们几乎给出了一致的回答:非但愿意,而且还想尝试更多的未知领域、了解更多新工具。

" 当我 27 岁刚成为教授时,我发现自己无论如何也超越不了当时最厉害的生物学家。"2013 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兰迪 · 谢克曼说,正是这种不舒适感,让他踏上了尝试新领域的征途," 如果当年盲从权威,没有另辟蹊径,也就不可能获得后来的成功 "。

如今,有不少年轻学者满足于 " 蹭热点 ",在《自然》《科学》等科研顶刊上发论文。对此,谢克曼觉得相当可惜," 生物领域还有那么多从未有人涉足过的领域,年轻人应该做些不一样的研究,不要总做跟随者,要做自己的主人 "。

格尔利希认为,科学领域的 " 未来不可知 " 魅力巨大," 我们可以畅想去火星生活,然后再与不同领域的专家深入探讨,也许就会在无意之中推开一扇通向未来的大门 "。

作者:许琦敏

文:许琦敏 图:邢千里 编辑:许琦敏 责任编辑:任荃

转载此文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