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喷网 > 百态 > 正文

​兰州往事:西稍门和洪门子内外发生的有趣故事

2023-11-22 03:48 来源:略喷网 点击:

兰州往事:西稍门和洪门子内外发生的有趣故事

兰州老城区西头的外城门,叫西稍门,也叫袖川门,三十年代的时候叫宗棠门。一九四九年之后,又更名为解放门。这座外城门建于明代,清代的时候,又经过加固和增高,城门之上,有三层叠楼,气势相当雄伟。

西稍门的具体位置,在今天临夏路与马家坡子相交接的西北面处。西稍城门外,就是袖川路,路的西边延伸到雷坛河这一带,旧时候叫下坡子或者握桥街。一九四二年的时候,兰州市长蔡孟坚将西稍门、握桥街路段改名为定西路。

西稍门内,就是东西走向的西关街(临夏路),一直通到炭市街(中山路)。

西关街的东北面一带,叫海家滩,清代的时候曾建有科举考场,有四千多个考棚,规模还是比较大的。辛亥革命之后,科举考场一度成为兵工厂,之后几经变革,四十年代的时候,在科举考场成立了兰州大学。到了今天,这一带变成了兰大医院和鳞次栉比的商业高楼。

八九十年代的时候,在西关什字的西北角,有一家杏花村酒家比较有名,里面的灌汤包子味道不错,整天顾客盈门。杏花村酒家西南面,是公交车站。晚上的时候,车站一带就会变成摆小摊的夜市,多是各色兰州地方小吃。尤其是车站西北角的两家烤羊肉串味道好,老远就可以闻到羊肉串的肉香和孜然味。

西稍门的东南面有一座外城门,叫靖安门,后来改名为静安门。静安门因为风水的关系,城门并不常开,常年关闭,旧时候人们也叫“死住城门”。走出静安门外,就是下沟和上沟。

西稍门外的西南面,建有太清宫,太清宫的西边,是洪恩门,现在叫洪门子。洪门子是一条南北走向的小巷道,现在这条小巷道里,南头靠东是一间小小的厕所,西面从北到南,全是铺面,出售水果、锅盔、蔬菜、调料等。东面是一栋旧楼,楼下也是铺面,有药店,杂货店,五金店等。

旧时候洪门子南头建有一座城门,高两屋,城门上题有“洪恩门”三个字。每到夜间,关闭洪恩门,有要紧事想出洪恩门,要给守门的官兵一块银元才会放行。出了洪恩门,路的西边,就是雷坛河,顺着雷坛河往南走,可以到达沈家坡、八里窑、后五泉。

洪门子的西边,现在建有一座商业大楼,大楼底层是公交车站,二层是华润万家超市,超市西头的水果蔬菜价格适中,每天前来光顾的人比较多,生意相当好。

今天的华润万家超市这一带,在八九十年代的时候,全是平房,只在临街建有二层小木楼,用来经商或者当作商铺出租。在这条街的最西端,有一个跌窝子,居民的房屋低于路面。旧时候,这个地方是一个车马店,一院三进,大门之上是二层木楼,木楼的下面是很宽大朝北开的门洞子,马车可以出入。

八九十年代的时候,大门洞子的前面,开有一家出售旧书的小摊,摊主人三十出头,姓何,模样长得周正,为人爽快。他的旧书摊上,经常可以看到不少好书,有时候也可以见到寄售的大堆麻钱,多是乾隆年间造,一个麻钱二三元不等。笔者曾在这家旧书摊上,购买到清代出的全本七言千家诗,书的纸张是粗麻纸,质量谈不上有多好,里面的木版印字也间或有错别字。但因为存世的年代比较久远,拿在手里摩挲,多多少少能够感受到一点古色古香的味道。

这本书里面的内容也有点意思,在书的天头,印有一些今天很少见到的市井俚语,我比较欣赏的有“小窗容我静,大地任人忙。拙因知事少,老悔读书迟。”还有“人伦常在忍中全,世道每从谦处好。不信因果方行善,岂为功名始读书。”这样的劝事格言和人生感悟,总是从生活中的日常经验出发,让人读了之后多多少少有所省悟,能增长点为人处世之道。

在洪门子北头,过了马路,就是庙巷子,庙巷子的最深处,旧时候有一座庙,叫西岳庙。

清代乾隆年间,庙里面的主持姓刘,他的家就安在庙巷子西头的北园。刘姓道人的祖辈曾在永登武胜驿的黑林子采过砂金,可能因为这个缘故,家境比较阔绰,但到了他这一代,家中已经变得有点衰落了。他常到握桥路南临街的酒铺里打散酒喝,常常喝得酩酊大醉。每次他到酒铺之后,就东倒西歪地对酒铺主人说“掌柜滴,我又踏滴云彩来咾,再来二两。”

乾隆末年的时候,苏四十三攻打兰州城,庙巷子附近的人们都带着家里面比较贵重的物品,离家逃避兵乱。拿不动的贵重物品,就塞到炕洞眼里,夹墙中间,还有些人家则在院里挖一个大坑,将舍不得丢弃的家什物品掩埋起来。西岳庙的刘姓道人没有躲避,他手里拿着一把长剑,和一群土匪打斗了起来,杀死一人之后,寡不敌众,被土匪杀害。

到了解放后的六十年代,庙巷子的西边开了一座茶园,叫畅春园。九十年代的时候,庙巷子里曾开有一家石匠铺,专门给人雕刻墓碑,这是力气活,还要懂雕刻技艺,一般人干不了。但就是这样的特殊行当,当时却有一位女艺人,年龄大约在三十多岁,每天在石匠铺前对着厚重结实的石碑敲敲打打,手艺熟练,实在令人佩服。

庙巷子的前面,八十年代摆有一家冷饮摊,专门出售汽水冰棍,到了冬天,冷饮摊则以出售香烟为主。

庙巷子的东边,清代曾建有一座土城堡子。庙巷子的西边,旧时候是果园,人们叫北园。解放后在北园临街处开有兰州古旧书店。六十年代的时候,古旧书店在甘肃武威收购到敦煌经卷《零金碎玉》的册页,本打算以二百元的价格出售给甘肃省博物馆,没有成交,之后被北京中国书店买走。二〇一六年左右,古旧书店消失。

八九十年代的时候,古旧书店里常来一位客人,年龄三十出头,身材不高,面相看起来精明而又和善,他善于结交朋友,在文化宫一带,和三教九流的人多有交往。熟悉他的人,叫他尕四川。

这个年轻人非常爱读书,尤其对唐诗和宋词很是喜爱熟悉。尕四川与他的市井朋友们在文化宫茶园里一起饮酒的时候,有时会讲几个带点颜色的荤俗笑话,但也常常来几句唐诗宋词,虽说有点炫耀的意思在,但酒友们大都爱听他酒醉后卖弄这些有点听不懂的唐诗宋词,很是有趣。

尕四川善于购买一些稀见的图书,家中藏有清代的皋兰县志和一些甘肃地方古旧县志,还有一类不容易见到的五六十年代出版的内部图书。这些书都是他从古旧书店慧眼识金淘来的。

清朝道光年间的时候,皋兰县三条岘大台子人杨生周在西稍门外的马家坡子开了一家车马店,专门拉运货物。说是车马店,其实就是古时候的镖运行业,每次押镖出行,必有会武功,熟悉江湖规矩的镖师出行保护。杨家车马店的生意,最远可以到达汉中、四川一带。因杨家善于经营车马行当,将生意做得红红火火,由此成为西稍门和洪门子一带的有钱人家,被人们称为“杨大帮”。和后来老城区内南关街的候寿山,桥门街(中山路北头)的“王大帮”一样,成为富甲老城区的商帮巨户。

桥门街的王大帮也是靠车马行当发了迹,成了老城区数一数二的有钱人家。清光绪年间,兰州修建黄河铁桥,位于桥门街王大帮家的车马店承担了从西安、天津和河南新乡运输钢材和机器到兰州的巨大生意,当时从西安运到兰州的货物,每一百斤,运费是白银四两。从天津和河南新乡运到兰州的货物,每百斤的运费,可能在白银十二三两左右,能赚不少钱。但在货物巨量的情况下,一般的小车马店没有承运能力,只有王大帮这样成规模的车马店才能承担得起。由此可以推知,王大帮家的经济实力,以及筹划长途运输的能力,非常雄厚。当然,这笔生意,没有和兰州官场有着千丝万缕,或明或暗的关系,也不可能承揽得上。于此又可以推知王大帮长袖善舞的社交能力非常出众,不是一般商人所能企及的。

清同治年间,西稍门外杨大帮家办丧事,他的二儿子喝醉酒后,与人发生口角,动起手来,将人打死。二儿子被皋兰县衙门扣押起来,杨大帮家为解救老二儿子,不惜花费重金,上下打点。皋兰县衙门又令杨大帮家出钱修补西稍门一带的城墙道路,最后总算将二儿子解救了出来,但杨家也由此赔光了家产。

清代的时候,西稍门外马家坡子附近,还有一家车马店,主人姓马。他的车马店规模很小,只能勉强维持温饱,不能和杨大帮家的车马店相比。有一年冬季的大清早,天上下着鹅毛大雪,店主的老婆出门打扫门前厚厚的积雪,却在积雪里面扫出一个包裹,拿进屋里打开一看,包裹里竟然全是光灿灿的金银财宝!马姓主人无意中由此发了一笔大财,后来也成为西稍门和洪门子一带的有钱人家,真是带点有福人不用愁的喜剧味道。

西稍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