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喷网 > 生活 > 正文

​考古学家一心想挖帝王陵,结果,挖掘后大多都成了悲剧

2024-06-28 16:04 来源:略喷网 点击:

考古学家一心想挖帝王陵,结果,挖掘后大多都成了悲剧

明十三陵建于1409——1645年,陵区占地面积达40平方公里,是中国乃至世界现存规模最大、帝后陵寝最多的一处皇陵建筑群。

上世纪五十年代,中国历史学家吴晗最先提出:对明十三陵进行考古,必要时可以打开墓穴。当然,与吴晗有着相同意见的还有郭沫若。可以说,这是中国最早针对古代帝王陵墓进行的挖掘计划,但是,这个计划却并不顺利。在十三个皇陵中,只有一个被打开,那就是唯一被考古学家们研究的定陵。

考古学家一心想挖帝王陵,结果,挖掘后大多都成了悲剧

从1956年春开始,这个挖掘帝王陵的计划,就开始实施了。这么多陵墓,选择哪一个作为首要对象呢?

当然是规模最大、保存较为完整的长陵。可是,长陵的勘察过程并不顺利,很难找到开口。不得已,项目成员只能从另一个皇陵开始挖掘,即定陵。直到5月份,挖掘工作才正式开始。考古队发现,定陵有一处城砖脱落,这里正好是一个突破口。

沿着这个突破口,考古队挖开了一条深沟,挖到一定深度后,他们发现了一块石条,这是从皇陵内侧的墙壁上掉落下来的。擦去石条上的泥土,可以看到“隧道门”三个字显露了出来。大概过了十天,考古队在城墙的下边发现了一个劵门,两边是两道用石砖砌成的墙,中间是一个隧道,伸向地下。

所以,可以确认,这就是通往地宫的隧道。之后,考古队为了减轻劳动强度,没有继续深挖第一条深沟,而是在第一条深沟的延长线上继续挖第二条深沟。就这样,挖了一个多月,考古队没有任何收获。而且,奇怪的是,原来在第一条深沟发现的通往地宫的隧道,竟然消失了。

考古学家一心想挖帝王陵,结果,挖掘后大多都成了悲剧

挖掘工作进入到了9月,才有了一个新的希望。

9月的一天,在第二条深沟下面,发现了一块石碑,上面有“此石至金刚墙前皮有十六丈,深度有三丈五尺”的字样,这又是一个突破。古时,明朝人将陵墓的地宫城墙称作“金刚墙”,而刚刚发现的石碑,就明显说明了地宫的位置。

考古队在往宝顶的方向开始挖开了第三条深沟,因为,要挖开厚厚的土层,所以,一直挖到了第二年的5月,才发现了皇陵的外墙。在这个城墙上,考古队发现了一个梯形开口,毫无疑问这应该就是万历皇帝埋葬的地方,而这个开口就是前往地宫的窗口。

定陵的挖掘工作持续了26个月,直至1958年7月才正式完成。刚打开定陵时,挖掘人员就被里面丰富的金银珠宝所惊呆,到处都是宝物,根本看不过来。可是,20分钟以后,这些东西都变黑了。原来,这些宝物因为遇到空气被氧化了。

考古学家一心想挖帝王陵,结果,挖掘后大多都成了悲剧

挖掘人员没有想到这种情况,所以,没有准备专业的工具来保证宝物不接触空气,以保持原来的样貌。这些宝物被氧化变黑,已经失去了原来的面貌,这一点确实很遗憾。

到了9月份,万历皇帝的殉葬品开始走出地宫,来到了展厅,向公众显示其原貌。展出结束后,定陵博物馆开始筹建,工作人员加紧对文物进行修补,对殉葬品进行复制。最应该修补及复制的,应该是几具尸骨,他们是万历皇帝及皇后。三具尸骨被送往中科院,由那里的老师傅进行修补。然后,他们还找了两位擅长雕塑的艺人,来制作三具尸骨的模型。

谁也没有见过万历皇帝,那么,怎么进行模型制作呢?

因此,他们只能将自己心中的皇帝形象给制作出来。当时,万历皇帝在人们心中是张牙舞爪的地主形象,所以,便按照这个给他制作了模型。两个月后,艺人将三具模型交付,结果,万历皇帝就成了一副地主模样,张着血盆大口仿佛要吃人,完全就是地主向租田的穷人要租金的场景。而两位皇后则穿红戴绿、浓妆打扮,但是,样子也是非常凶狠,完全是古时地主婆的打扮。

考古学家一心想挖帝王陵,结果,挖掘后大多都成了悲剧

艺人忙着塑造模型的时候,陵园内有一件事情也在张罗着,那就是:对皇陵出土的丝绸布匹的处理。

有人建议跟古画一样托裱,背后用韧性好的纸张依托着;有人建议在里面加防腐剂,方便保存。可是,这些做法却没有得到沈从文的认可。沈从文是这方面的专家,他觉得大家对明代丝绸布匹的保护缺乏认识,这些做法实际上就是在破坏文物。

此外,其它袍服的保护,也没有起到效果。比如:将塑料放到软化剂里,涂到衣服上,不仅衣服会变硬,还不好舒展,保留不了原来的面貌。这些没有试验的做法,被直接用到文物上,确实不应该,所以,很快就被叫停了。

一年后,定陵的文物基本已经完成修补、复制工作。在1959年9月30日这一天,定陵博物馆宣布开馆。虽然,定陵博物馆开馆了,但是,展出的文物却并不多,许多文物都因为无知被损坏了。当时,有些人还想效仿明朝皇陵的挖掘,向唐朝皇陵、清朝皇陵动手,还好被制止了,否则,该有多少文物被损坏。

定陵博物馆开放了,人们纷纷前来参观,可是,群众并没有看到实际的棺椁。

考古学家一心想挖帝王陵,结果,挖掘后大多都成了悲剧

现在的地宫是一个空空的深达27米的洞穴,连棺椁都看不到。棺椁的消失,同定陵博物馆的成立日期是同一天。

在定陵博物馆开馆的当天早上,民工王启发接到博物馆办公室主任的指示,要求将原来的棺椁处理掉,摆上请人制作的模型。王启发听后,只能执行,带上几个人将地宫清理了一番,将棺椁抬了出来,只为迎接领导的带队检查。就这样,王启发带着几位员工围住了棺椁,将四周的铜环劈下来。

这个时候,办公室主任过来,指示大家将这些棺木扔了。员工们抬着这些棺木,到宝城上。随着主任的指挥,大家一起将棺木扔下了山谷。据说,这些被工作人员丢下山的珍贵木头,后来都被村民捡了回去,他们把木头改造成自己的棺木、衣柜、木桌等等。

虽然,他们把木头留了下来,但是,他们自己却没能留下来,大多都离奇死亡了。话说,在多年后的1990年秋,一些人来到定陵打捞历史的碎片之时,他们却听到了一个恐怖而又令人不解的消息:当年扔掉的棺椁被当地农民捡去,并有七人为它丧了命,多数都是凶死,至今无解。

考古学家一心想挖帝王陵,结果,挖掘后大多都成了悲剧

1966年开始的大革命运动,使得整个社会变得动荡,更致使人们盲目的将其所有认为是封建的东西都砸了,当然,也包括万历皇帝及皇后的三具尸骨。

甚至,为了宣传当时所谓的先进思想,革命者更是在广场上烧起了一把火,将这几具尸骨抬到木材上付之一炬。这些尸骨在火焰中噼啪做响,仿佛是在抗诉人们的不公平待遇。空气中弥漫着烟灰十分刺鼻,让人无法接受。燃烧结束后,大雨倾盆,将骨灰压进泥土中,与泥土混在一起,重新回归了大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