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喷网 > 生活 > 正文

​上海少年跳桥事件后,一位妈妈与高中生儿子的深度交流

2024-07-03 01:39 来源:略喷网 点击:

上海少年跳桥事件后,一位妈妈与高中生儿子的深度交流

凡尘俗世,尽在其中

上海少年跳桥事件后,一位妈妈与高中生儿子的深度交流

闻敬

18号晚上,我正在写稿。

老葛发给我一条抖音视频:你看看这个,思考一下,写篇文章。

那条视频就是这两天疯传、四处报道的,上海某高二学生因与同学发生矛盾被母亲批评,在上海卢浦大桥跳桥事件。

想必,此时,大家都已经知道了。

我当时看到这个视频的第一感觉,就是痛心:这当妈的,可怎么活啊!

自从当妈以来,每每看到类似孩子“殒命”事件,第一反映总是如此。

当时,网上关于这件事的报道还不多,新媒体人也几乎没有发声。我料想到第二天,这样的热点,将会铺天盖地。

然而,我并没有动笔。因为第二天,便是周五了。我儿子正好这周放假回家。

儿子今年十七岁,读高二,与跳桥的孩子同龄。我更想听听他的想法,也想与他进行一次交流。

昨天我做晚饭时。便开始与他谈这件事。

我说:上海有一名高二学生因为与同学发生矛盾被他妈妈批评,跳桥自杀了。

他相当淡定地说:正常!

我说怎么正常呢?你没有点什么感想吗?

他竟然说,没感想。

我就知道,这个年纪的孩子,你跟他一本正经地交流,真是费劲。

我说,我要就此写篇文章,如果站在我自己的角度去想,不过是三点,一孩子不懂事,太让父母操心,二不尊重生命付出的代价,三是作为父母的自责。

你正好是这个年龄,我非常想听一听你的看法。

他说:在学校受了欺负,父母又不理解,不分青红皂白就是一顿指责批评,被逼到极点自杀这是很正常的。

我说:你看那视频,车停在路中间,他突然从车中跑出,直接跑到桥边一跳而下,毫无犹豫,这会不会是,在车上,他与母亲发生了激烈的争吵,一时冲动跳桥呢!

儿子说:这也是有可能的。

我:那他跳桥的一刻会不会感到后悔了。

儿子:嗯,有数据说,因冲动自杀,百分之九以上的在自杀的下一刻都后悔了。但是,我们这个年龄,有时候,真地控制不住自己。

也不知道,他哪里听来的数据。

我:那遇到点挫折就自杀,也太不负责任了。

儿子:也不能这样说,人跟人是不一样的,有的人抗压能力强,遇到一些事儿,觉得命更重要,忍忍就过去了,而有些人,抗压能力差,就承受不住。有的人因为被别人怀疑谈恋爱,就跳楼自杀了,某某学校那个不就是嘛!

我:那你觉得为什么有的人抗压能力强,有的人抗压能力弱呢?

儿子:天生的呗!你问这话,就像为什么有的人爱吃辣,而有的人不爱吃辣一样。

我:与后天的家庭教育或者说影响也有一定关系吧!比如有的孩子从小被溺爱长大,要风得风要雨得雨,受不得一点委屈。从小自己撞磕在地上,头上起了大包,大人就“打地”,责怪地把孩子磕疼了。你说赖地什么事儿啊?地就在那里没有动。

谁的责任就是谁的责任,谁就应该担当,那样成了习惯,长大了再遇到事儿,他就有了承受能力。

儿子:对呗,这个也有很大关系。

我:当然,作为父母也应该注意自己的讲话方式,但毕竟大多数父母也是普通人,青春期的孩子又叛逆,与父母发生争辩时,语言激烈,也难免会说出过激的话语。但是,没有什么比生命更重要。

儿子:我们这个年龄,也知道父母是为我们好,但是有的时候,父母操心过多,想得过多,不能站在孩子的立场去想,意见难以达到统一。

我:人无完人,父母也一样,都是边走边成长,但是,无论是谁都要敬畏生命,敬畏生命是对自己负责,也是对他人负责。儿子,你觉得人这一生什么最重要。

儿子:生命最重要,生命没有了什么也没有了。所以,我,抗压能力强。但并不是人人都跟我一样。

我:对于这件事,你是持理解的态度,理解这个孩子的做法,但是也认为生命应该是最重要的,应该更好地珍惜生命对吗?

儿子:是这样。

我说,我以你的角度去写这篇文章吧。

儿子:你的文章是家长看得多还是孩子看得多?

我:当然是家长看得多,但是家长更希望看到孩子的真实想法。

儿子:那你就以我的角度写呗。

我:不然,你写吧!

儿子:算了吧!你自己写吧。

吃过晚饭后,儿子躺在沙发上玩手机。我翻看关于这件事的一些文章,有一些留言都在谴责父母。

我念给他听。

“有些父母的嘴坏的你难以想象,不是内心够强大,真的活不到长大!”

“我妈说话超难听,我也是忍了好多年。”

“我妈就是嘴特别坏,我现在过年都不想回家。”

“不知道该咋说父母,骂的时候骂的特别难听,该关心的时候还是很关心你。”

“我妈就是喜欢戳我痛处,只要开始吵架就直接大声说,也不管我的感受,我越在意她就越爱说,觉得她出了气就好了,还天天觉得自己很可怜,我对她很凶……”

对对对对对,你就是这样。

这条,我还没有说完,他就连声把我截住了。

看了吧,我还一向以为,我是个懂得讲道理的妈妈,愿意使出浑身解数与青春期的他主动交流,到底还是被认为“不管他的感受,自己出了气就好”!

我说:我揍你个小兔仔子!你气死我,还不许我嚷!

他头埋在手机里,哈哈大笑。

一会儿,我又问他:儿,你说如果给我打分,你打多少?

他说:一百一百,一百行了吧!

非常不耐烦。

老公瞅我一眼,别有用心地说:看看,自己找别扭不!

吓得我立马就闭嘴了。

唉!必须承认,走着走着,在孩子面前,就成了小二小了。

慢慢地学会忍让,退步,以此来求得一个更长久的美好。

关于这件事,很多人在表达,作为父母的在孩子面前一定要注意说话方式。

作为一名十七岁孩子的妈妈,我觉得,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忍让与退步必不可少,但一味地忍让并不是交流的最佳方式。

对于孩子的教育,是要从小开始的。比如抗压的能力,比如,对生命的敬畏,比如,告诉他们,父母也是平凡人,也会犯错……

父母与孩子,是抱团成长的。

不管以哪种方式,长期地引导与交流,才会渗透到生命里,刻在骨子里。让每一个人懂得敬畏自己,也懂得敬畏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