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团锦簇属于哪个季节,花团锦簇是描写春天还是夏天
花团锦簇属于哪个季节,花团锦簇是描写春天还是夏天
本文目录
1.花团锦簇是描写春天还是夏天 2.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3.古诗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意思 4.花团锦簇的意思
花团锦簇是描写春天还是夏天
花团锦簇是表示春天还是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冬季。
这句诗用的是比喻和对偶的修辞手法,把雪比作梨花,富有浪漫色彩,意境优美,十分贴切。
出自唐代边塞诗人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此时,已没有诗人刚到边塞时那种过于低沉而单纯的思乡之情,它把思乡之情和保卫祖国以苦为乐的精神统一起来,因此它的基调是积极乐观的。
“忽如”二字妙甚,传出诗人惊喜好奇的神情。“千树”句的壮丽意境,非常有浪漫色彩。盛开的雪白梨花,花团锦簇,压枝欲低,与雪压冬林的景象极为神似。
春风吹来梨花开,竟至“千树万树’,重叠的修辞表现出景象的繁荣壮丽诗人将春景比冬景,尤其将南方春景比北国冬景,使人忘记奇寒而内心感到喜悦与温暖。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含有广阔而美丽的景象,同时字里行间又透露出蓬勃浓郁的无边春意“纷纷瑞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动不翻”,帐外那以白雪为背景的鲜红一点,更与雪景相映成趣。
梨花因地理位置不同,气候不同,花朵开放的时间也有所差异。梨花是颇有代表性的一种花。梨花盛开给人一种浪漫、唯美的感觉,花后梨树开始大量长叶,并结出果实。
诗句以梨花喻雪,新颖奇特,让人在冰天雪地里如同置身于大好春光中。而一个“忽”字,既写出了塞外气候的变幻奇特,又表现了诗人见到奇丽雪景后的惊喜之情。
全诗内涵丰富宽广,色彩瑰丽浪漫,气势浑然磅礴,意境鲜明独特,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堪称盛世大唐边塞诗的压卷之作。
忽如一夜春风来 ,千树万树梨花开
——阅读教学中语言品味之实践与探索
四川省内江市东兴区双才中心学校 王淑芳
汉语言在发音、造句、修辞、语调、节奏、韵律等方面都蕴含独特的美,阅读教学就是教师和孩子们一起在语文的国度里用心体悟,反复品味文章带给我们的心灵享受,在听说读写能力培养的基础上,让学生走近语言,感悟语言,读出作者,读出自己,读出人生,在日积月累的品味中感知文字的质地与芳香。而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是思维表达的载体。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语言的品味是读懂文章最基础的工作,是关键的起步。高尔基就曾说过:“语言是文学的第一要素。”刘勰则曰“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而入情。”可见,阅读教学,主要的任务之一是语言的品味。那么如何引导学生品味语言呢?就让我们一起步入语文阅读教学之课堂吧。
一、 利用多媒体教学,让学生在“润物有声”的世界里品读。
有人说语文教学的目的,就是培养听说读写的能力!我觉得在此基础之上,还应该有美的教育和心灵的陶冶,从而让其感悟珍惜生活之一丘一壑,让人生丰富多彩起来。而多媒体正好延伸了我们人类的各种器官的功能,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动手动眼动脑动口,信息技术在阅读教学中的恰当运用,可以带动学生从身临其境的感知领会中过渡到对文字文章的深刻品味,拉近时空的距离,在有声有色的生动形象的引领中,走进书中,走进作者,真切体会作者内心世界丰富的情感,从而读出文章,读出作者,读出自己,读出人生,陶冶心灵。
例如在教学《爱莲说》时,首先PPT播放声情并茂的范读。在低缓的古筝曲中,伴随着男中音徐缓的诵读,学生低声跟读,大屏幕上展示着国画风格的荷花图,学生俨然是步入了荷的世界,形象地感受作者的“亭亭净植,不蔓不枝”等优美描写,同时又感悟到它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高洁品格,学生仿佛与作者一起变成了一朵高洁傲岸之莲!人本是自然的一份子,在此回归自然,达到物我合一的境界,此是否可谓是古人说的“格物致知”呢?
二、品味语言,还要引导学生深入研读精读。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把作者的感情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激昂处还它激昂,婉转处还它婉转。”正所谓:“好文不厌百回读,涵咏功夫意味长。”有些文章若过多分析,就会把整篇文质兼美的文章肢解得支离破碎,不如引领学生反复吟咏,使之入情入境,其中妙趣“自在不言中”。例如,讲授朱自清的《春》,开头两段,句式节奏明快,感情跌宕起伏,文中作者抒发了一种春天到来的喜悦之情。在指导朗读时,让学生抓住重点词语“盼望着”、“脚步近了”、“山朗润起……”,引导学生深入研读品出语言的意境来,那文章就活了,心灵自然而然受到没得陶冶,此可谓“润物有声”。
人们历来认为,真正的语文能力就是语言能力,真正的语文教学就是培养学生语言能力的教育活动。可以说,研究语言、品味语言是语文课的关键,是培养学生语感等文学素养的基础。学生通过精彩语段的反复诵读,可以感受语言的丰富性,发展语言的连贯性,领悟语言表达的规律性,增强对语言的规范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
三、品味语言,还要引导学生推敲关键词语的精当。
很多文学作品之所以传世,是因为语言使用的精当。我们学习文学作品,欣赏精彩语段,也可以从品味关键词语着手。著名诗人贾岛,骑着毛驴在路上冥思苦想。刚刚去了一趟个幽静的去处,想用诗来表述,想了一句“鸟宿池边树”,又想了一句,“僧推月下门”,不过用“推”字还是用“敲”字更好呢,贾和尚神游象外,揣摩半天,也不能定论。结果,驴蹈覆辙,冲撞了长安市的一位大官,冒犯的是当时的京兆尹――诗坛领袖韩愈先生。不仅撞出了答案,而且撞出了一段佳话。可见“推敲”词语对作者的重要。作者”与“读者”走的是相向的路径,“作者”通过作品字码呈现自己的“情”,“读者”通过作品字码探讨作者的“情”,双方在“字码”上相遇,细读文本,抓住关键字词,有时适时进行情境还原,把文本放在特定的历史文化语境中,就能进入作者的内心世界,感悟到作者的情感的脉搏和思想的跳动。
老舍在《济南的冬天》里写道,“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一般情况下称花为“朵”,这里怎么称为“髻”呢?我们读罢,可以想象一幅画来,便觉得树尖被白雪覆盖,树的样子确实像扎着发髻的女人,这个“髻”,便是拟人化了,形象描绘了树的娇态与神韵,流露出作者对济南冬天的喜爱之情。
读朱自清《春》的“小草偷偷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一句,“偷偷”修饰“钻”,表现小草不知不觉,写出了小草具有人的灵性,贪婪地享受春天的恩赐;而“嫩嫩”、“绿绿”、描绘出小草迷人的色彩,洋溢着作者赞不绝口的喜爱之情。
四、品味语言,还要引导学生体会句子的深层含义
阅读文章,体会句子的深刻含义和作用是品味语言的一个重要方面。要理解句子的含义自然要结合语言环境,从表面意思着手再去理解其深层含义和表达的思想感情。
如《土地的誓言》,怎样理解“当我记起故乡的时候,我便能看见那大地的深层,在翻滚着一种红熟的浆液……在那亘古的地层里,有着一股燃烧的洪流,像我的心里喷涌着血液一样”等语句?这几句确实较为费解,因为它包含了好几个层面的意思。从表层看,这是写实。在任何一块大地的深层,都涌动着沸腾的岩浆,这些岩浆就是文中所说的“红熟的浆液”。这一表层含义必须理解。那么,作者为什么会有这一种联想呢?因为他的内心也正如地下沸腾的岩浆一样在燃烧在沸腾在奔突,似乎正要喷涌而出!这时,充满激情的作者就进入了写意的层面:他用诗一般的语言塑造了两个颤栗着、愤怒着并且不可阻挡地将要爆发出来的意象──一个是大地之心,一个是作者之心。这块广大的“关东大地”因为这些拟人化的描写而有了生命有了情感,于是可以像人一样召唤着我、激励着我为之奋斗为之牺牲!
五、品味语言还要引导比较作者不同句式的表达效果。
1.句式的变化。
在教学《陋室铭》时,把开头的三句话,改成排比句。提问:“作者为什么不用我们的这一句式?这样的排比不是更有气势吗?”排比有整齐之美,而变化则有摇曳之美,作者追求的是后者。这就是骈句与散句的各自妙用。
2.长句与短句。长句包容量大,能表达丰富而复杂的感情;而短句则短促有力,感情更激越昂扬。因此长短句式的选择往往是因为表达的需要而令我们了解作者的情感。
朱自清先生的《春》中有段话:“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这段文字可谓句式变化的典范,它不仅有骈句(结构相同或相似的一组句子),也有散句(句式不整齐,各式各样的句子交错使用的一组句子);有长句也有短句;而且骈句散句、长句短句交替使用,富有变化,很有新意。这样,既发挥了骈句和短句的整齐对称、节奏明快、铿锵有力的特点和散句的变化多姿、无拘无束、自然活泼的特点,又不显得单调、呆板和散乱;既传达了春的气息,又有春的旋律和缤纷色彩。
咬文嚼字,含英咀华,由浅入深,层层推进,步步引导学生的思维向纵深发展,从而品出语文的“三味”,带给我们的是阅读的享受,徜徉在语言文字的意境中,美好的感受就会变为对语文的喜爱,对语文课的期待,最终形成能力,化为习惯。每当我们阅读之时,就是我们打开心灵走向世界之时,更是我们放飞想象的翅膀,去翱翔之时。
古诗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意思
秋天。
原句: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出自:唐代著名诗人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译文:北风席卷大地吹折白草,仲秋八月胡地飘降大雪。仿佛一夜之间春风吹来,树上有如梨花竞相开放。梨花:春天开放,花作白色,这里比喻雪花积在树枝上,像梨花开了一样。
赏析:此诗开篇就奇突。未及白雪而先传风声,所谓“笔所未到气已吞”——全是飞雪之精神。大雪必随刮风而来,“北风卷地”四字,妙在由风而见雪。
然经霜草脆,故能断折(如为春草则随风俯仰不可“折”)。“白草折”又显出风来势猛。八月秋高,而北地已满天飞雪。“胡天八月即飞雪”,一个“即”字,维妙维肖地写出由南方来的人少见多怪的惊奇口吻。
扩展资料: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的创作背景:
岑参于唐玄宗天宝十三载(754年)夏秋之交到北庭,唐肃宗至德二载(757年)春夏之交东归,此诗当作于此期。
当时西北边疆一带,战事频繁,岑参怀着到塞外建功立业的志向,两度出塞,久佐戎幕,前后在边疆军队中生活了六年,因而对鞍马风尘的征战生活与冰天雪地的塞外风光有长期的观察与体会。
天宝十三载这次是岑参第二次出塞,充任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的判官(节度使的僚属),而武判官即其前任,诗人在轮台送他归京(唐代都城长安)而写下了此诗。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花团锦簇的意思
“花团锦簇,姹紫嫣红”是一种春天到了花园里、田野上花儿们竞相开放,无论是迎春花、桃花、杏花还是不知名的野花都尽力展现自己曼妙的身姿,花朵五彩缤纷,十分华丽的景象。
1、花团锦簇
【解释】:huā tuán jǐn cù
【解释】:锦:有文彩的丝织品;簇:丛聚。形容五彩缤纷,十分鲜艳多彩的景象。也形容文章辞藻华丽。
【出自】: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卷十七:“自余是什么亲拟,将有限身心向无限中用,……。若无恁么事,饶你攒花簇锦,亦无用处。”
2、姹紫嫣红
【读音】:chà zǐ yān hóng
【解释】:姹、嫣:娇艳。形容各种花朵娇艳美丽。
【出自】:明·汤显祖《牡丹亭·惊梦》:“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
以上就是关于花团锦簇属于哪个季节 ,花团锦簇是描写春天还是夏天的全部内容,以及花团锦簇属于哪个季节 的相关内容,希望能够帮到您。
-
- 鬼吹灯全集顺序目录,《鬼吹灯》有几部,顺序是怎么样的,每部大概内容是什么
-
2023-08-26 00:20:55
-
- 大暑吃什么风俗食物,大暑天吃什么食物好呢?
-
2023-08-26 00:18:49
-
- 又薄又扁的鱼是什么鱼(又薄又扁的鱼叫什么鱼)
-
2023-08-25 01:37:17
-
- 410不锈钢和304哪个好(410不锈钢和304用作餐具哪个好?)
-
2023-08-25 01:35:12
-
- 爱咬指甲是一种病吗(爱咬手指甲是什么病)
-
2023-08-25 01:33:07
-
- 民间常用经(民间最古老的经文大全)
-
2023-08-25 01:31:03
-
- 亲家母是什么关系(亲家母是指谁)
-
2023-08-25 01:28:58
-
- 0:55用12时计时法怎么表示(0:55用12时计时法怎么写)
-
2023-08-25 01:26:53
-
- 家具着火可以用水基型灭火器吗(水基型灭火器可以用于家具灭火吗)
-
2023-08-25 01:24:48
-
- 抗美援朝什么时候结束(抗美援朝的时间介绍)
-
2023-08-25 01:22:43
-
- 空气中的主要污染物(各自产生了什么)
-
2023-08-25 01:20:38
-
- 螃蟹和什么一起吃最好(螃蟹最好的吃的搭配)
-
2023-08-25 01:18:33
-
- 白肉和红肉有什么区别,红肉与白肉要怎么正确区分图片
-
2023-08-24 10:14:56
-
- 人们在建筑上雕刻蝙蝠的寓意是什么,在建筑上雕刻蝙蝠是为什么呢
-
2023-08-24 10:12:52
-
- 地震的级别与强度,地震是怎么分级的读后感
-
2023-08-24 10:10:47
-
- 中国是南半球还是北半球,中国是北半球还是南半球
-
2023-08-24 10:08:42
-
- 在word中如何自动生成目录,word中怎么自动生成目录内容
-
2023-08-24 10:06:37
-
- 绿豆粥怎么做好吃,绿豆粥怎么做 绿豆粥的做法视频
-
2023-08-24 10:04:32
-
- 立冬的风俗吃什么,立冬的风俗吃什么图片
-
2023-08-24 10:02:27
-
- 扁鹊的原名叫秦越人关于扁鹊名字的由来有哪种说法,扁鹊姓名的由来
-
2023-08-24 10:0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