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锅上的BBA,逆势涨价是对是错?
热锅上的BBA,逆势涨价是对是错?
文|道总有理
宣布降价不足数月后,还没等消费者反应过来,BBA 一众豪华车企就 " 变卦 " 了。
近日,在宝马决定把价格涨回来后,奥迪、奔驰也接连在回升车价,其中,奥迪旗下 Q5L、A6L、A4L 等主销车型基本都有小幅度回调,奔驰虽然没正式通知,但在 4S 店里涨价已是心照不宣的事实。
宝马方面则更直接,据悉,宝马 X3 直接往上调 2 万元,宝马 X5 调了 4 万元,甚至有销售表示,一天之内的价格都可能出现偏差,上午到店与下午到店的价格截然不同。BBA 在价格战里短暂地刷了个脸,又迅速缩了回去。
至于 BBA 涨价的理由,目前也五花八门:诸如经销商压力太大、降价并没有带来可观的销量、品牌价值受到损害……诚然,这些理由都立得住,但 BBA 连一点反应的余地都没留给市场,就突然退出价格战,这其中有很多值得思考的问题。
或许车市走到当前阶段,不少车企早被消磨了耐心,即使是 BBA。
BBA 应该再等等?
在 6 月份开始大面积降价之前,BBA 自 2024 年就隐约有参与价格战的苗头,可令车企失望的是,尽管他们破釜沉舟了一回,换来的结果也不尽人意。
今年第二季度,宝马全球销量为 61.88 万辆,同比下降 1.3%,其中,中国市场的销量为 18.85 万辆,同比下降 4.7%。无独有偶,奔驰在 2024 年上半年,在华累计交付比 2023 年上半年,同比下降了 5.8%;奥迪今年上半年累计销量为 29.2 万辆,同比下滑了 0.61%。
所以在短暂 " 便宜 " 了几天后,BBA 深感大事不妙,又紧急稳住了价格。但事实上,BBA 的价格战真的没有用吗?这几年,汽车市场上混战不断,BBA 也不是没利用降价尝到甜头。
以宝马为例。
早在 2021 年,刚上市的宝马 iX3 就来了一波大促销,降价额度直达 7 万元,2022 年 11 月底 12 月初,宝马 i3 在全国多地有优惠 5 万 -6 万元。如此强度的降价深刻刺激了销量,2022 年 12 月,宝马 i3 上险数为 6565 辆。
在之前的三个月里,该车型的上险数分别为 273 辆、1414 辆和 3291 辆,直接提高了宝马在国内纯电动车领域里的地位。而这一次降价所带来的效果平平,有一部分原因是当前车市动荡,定价不稳,汽车在这两年又被迫扮演了投资角色,豪车价格战反而让消费者惶惶不安。
坦白来讲,BBA 从价格战里狼狈落跑,与当前购车心理有莫大的关系。但这种心理并非一直存在,当汽车从投资产品重新返璞归真,回归消费产品,BBA 降价的局面怕是将与现在的情况恰恰相反。
虽然 BBA 选择及时收手,但从长远角度来看,BBA 降价未必不是重振品牌辉煌的好办法。
首先一点就是车市消费群体在逐渐年轻化。数据显示,首次购车年龄中,18 岁 -25 岁购车用户占比 36.05%,其次是 25-30 岁用户占比 34.88%,这意味着近 70% 的 " 有车族 " 不到 30 岁就拥有了自己的第一辆车。
BBA 三家在这几年也一直在谋求年轻转型。宝马公布的数据显示,在新款 5 系中,90 后已成消费主力军,奥迪也公开宣布要打造更年轻的奥迪,根据公开数据显示,中国奔驰 S-Class 车主平均年龄只有 39 岁,作为对比,欧洲是 60 岁,美国则是 50 岁。
年轻群体在购车方面的预算往往要低于有一定积蓄的中年群体,而在车型选择上,这一代的年轻人又远比上一代更重视汽车品质和用车体验,购买能力也更强。贝壳财经数据显示,年轻人首次购车价位中,「15 万 -25 万」价格为首选,占比超过「10 万以内」的刚需代步车。
这就意味着,降价后的 BBA 刚巧落在年轻人的购车区间里。BBA 停止降价,有一个原因值得注意,即是品牌传承与价值力遭受影响,但如果真正触及到了年轻阶层,品牌延伸力或许会不降反增。
再者,BBA 三家对大中华区的重视还在加深。据悉,去年奥迪在中国市场的销量约为 72.9 万辆,同比增长 13.5%,仅次于欧洲市场;宝马在全球地区的销量都有不同幅度的增长,今年上半年,唯有国内销量下滑了 4.2%;2024 年第一季度奔驰在中国比 2023 年同期下滑了 12% 之多。
想要稳住大中华区,先要看清当前的汽车市场,乘联会统计显示,2024 年前 5 个月已经有 136 款车型进行降价,降价规模超过 2023 年全年的九成,超越了 2022 年的降价总规模,也就是说,几乎全市场都在进行价格战。
BBA 逆势退出,恐怕不是明智之举。
BBA 还有 " 反击之力 " 吗?
国内造车势力从诞生初期,对 BBA 的防守就颇有针对性,翻看各大造车企业的发布会言论,BBA 的出场频率几乎快成了一辆新车的专属陪衬。有意思的是,新能源汽车市场在某种程度上,真的 " 干翻 " 了 BBA。
2024 年上半年,有汽车市场服务机构发布了一则品牌研究报告,在品牌知名度方面,以 BBA 为代表的传统豪车企业普遍下降,而蔚来、小鹏、理想、问界、乃至刚出生不久的小米,其知名度则维持到了更高的区间。
在客户转移上,新能源汽车品牌也成功抢夺了属于 BBA 的资源,以问界为例,杰兰路调研报告显示,问界 M9 的购车用户,有高达五成来自增购、换购,其中不乏保时捷、BBA 等高性能豪车品牌。
时至今日,当价格战收效甚微后,BBA 还有反击之力吗?
事实上,BBA 驰骋中国豪车市场几多年,在全球范围内依旧宝刀未老,起码在资金、技术方面的积累是其他车企短时间内无法抗衡的。
以宝马为例,2023 年财年,宝马集团的营收达到了 1.21 万亿元,利润 945 亿人民币。
这是国内风头十足的比亚迪都比不上的,宝马是比亚迪 2023 年营收的两倍、利润的三倍。随着新能源的冲击对自身市场的加大,BBA 在不断增加企业的研发成本,主要是在电气方面的占比拉大。
去年,宝马的研发成本大幅增长 13.8%,上升至 75.38 亿欧元,电气化、数字化、自动驾驶方面的研发增多,预计到 2024 年的研发投入会继续上升。奥迪也是如此,公开资料显示,奥迪计划于 2028 年前投入 410 亿欧元加速转型,其中 295 亿欧元都将用于纯电动汽车与数字化领域的研发;奔驰 2023 年的研发成本更是突破百亿。
庞大的资金池是 BBA 守住尊严的一大依仗。
其次,BBA 深知自己的新能源转型已有些晚了,面对蔚来、小米、问界们的步步紧逼,他们不惜开始选择抱团。去年 11 月,一向是死对头的宝马与奔驰在国内宣布成立合资公司,运营超级充电网络。
数据显示,截止到 2023 年,宝马的纯电车销量马上要破 40 万,奔驰与奥迪在电动化方面也达到了一定的规模,其中,宝马与奔驰计划到 2026 年,在中国建成至少 1000 座超级充电站,约 7000 根超充桩。
BBA 合作对抗国内新能源势力,辅之各自在技术、资金、人才方面的积累,再战一场的可能性极大。更何况,国内的价格战还能支撑多久谁也说不准,这段时间,已经陆续有车企出面质疑价格战的合理性。
一旦价格战结束,BBA 势必卷土重来,百足之虫死而不僵,至少目前的 BBA 还没走到任人宰割的地步。国产新能源们依旧要面临 BBA 反扑的可能性。
燃油车 " 守家 ",新能源 " 砸门 "
环顾四周,除了 BBA 按下价格战的暂停键之外,大部分在前两年还不时跟随价格战的燃油车也默默退出战场,如丰田、大众、沃尔沃……《华夏时报》报道,凯迪拉克从 8 月份开始,全系终端价格即将上浮。
一眨眼,汽车市场还在奔波价格战的只剩下了新能源玩家,燃油车颇有一种坐山观虎斗的感,但事实上,老虎们争斗的目标却是燃油车市场。
燃油车为什么退出价格战?原因也很简单,因为绝大部分综合类车企还要指望燃油车守住利润线。当价格战越演越烈,国内汽车行业开始叫苦不迭,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今年前 4 个月,我国汽车行业利润率仅 4.6%,创下近七年来的最低点。
翻开各大车企的财报也不难看出。
2023 年,广汽集团净利润 44.29 亿元,同比大幅下降 45.08%;上汽集团去年实现总营收 7447.04 亿元,净利润仅 141.06 亿元,同比减少 12.48%;长城汽车 2023 年实现营收 1732.12 亿元,净利润却出现 15.06%的下滑,仅 70.22 亿元;东风集团去年更是遭遇上市 18 年来的首度亏损,全年净利润亏损约 39.96 亿元……
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 2024 年,今年第一季度,长安汽车净利润仅 11.58 亿元,同比下降 83.39%;广汽集团一季度实现营业收入 213.46 亿元,同比下降 19.12%,净利润约 12.2 亿元,同比下降 20.65%;江淮汽车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 1.05 亿元,同比下滑 28.72%……
去年,国内十二家实现盈利的车企,其净利润总额还不足 900 亿。
新能源汽车深陷价格战无法自拔,整个行业的利润率还是要由燃油车贡献。然而,燃油车在如此重任面前却屡屡败走销量,数据显示,2024 年 6 月国内乘用车市场零售销量为 176.7 万辆,同比下滑 6.7%,环比增长 3.2%。
其中,传统燃油车零售销量为 90.5 万辆,同比下滑 27%,新能源汽车零售销量为 85.6 万辆,同比增长 29%,按此计算,6 月新能源车国内零售渗透率 48.4%,同比增长 13.5%,马上 50% 的渗透率给燃油车下了一道 " 通牒 ":
油车急需扳回一城,2024 年,燃油车受到新能源的冲击前所未有,面对市场份额和利润,是先保大还是保小,已经成为一个艰难的选择,而 BBA 也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所幸整个燃油车赛道,也还没有到了岌岌可危的地步。
今年一季度,中国燃油乘用车的出口同比增长速度(26%)已经超过纯电动乘用车(12%),国内的燃油车出口量也从 2021 年的 147 万辆提升到 2023 年的 334 万辆,复合增长幅度达到 51%。
这的确是个不错的兆头,至少国内市场冷却后,还能找到适合增长的沃土。
众所周知,新能源汽车能够蚕食燃油车关键一点在于前者不断的智能化、科技化。如今的燃油车也意识到这一点,以上汽大众为例,5 月份,上汽大众的途观 L Pro 上市,在上市之前就打出 " 最智能的油车 " 称号,发布会现场更是请来大疆车载、腾讯出行、科大讯飞一众高管来站台。
当然,随着燃油车们陆续尝试退出价格战,如果是准备在智能化赛道上加速,与新能源进行正面硬杠,未尝不是个好策略。
总而言之,新能源汽车还在水深火热的价格战泥潭之中,燃油车虽然开始跳上岸,尝试退出战场,但是新能源汽车的战斗余波,已经不可避免的对燃油车造成了冲击,而这种冲击,短时间还看不到停止的可能。
燃油车必须要努力了。
-
- 硅谷“反向收购”新潮流:AI创始人,纷纷卖掉自己
-
2024-08-04 20:32:51
-
- 21岁郑钦文,1年赞助收入近4000万元!商业价值曝光
-
2024-08-04 20:30:35
-
- AI重新定义汽车,“蔚小理”抢先交卷
-
2024-08-04 20:28:19
-
- 东方甄选不是俞敏洪唯一的希望了
-
2024-08-04 20:26:03
-
- 智算中心芯片,谁在布局?
-
2024-08-04 20:23:47
-
- 中式武侠,韩国重生
-
2024-08-04 20:21:31
-
- 安格斯·迪顿:美国人滥用药物要中国负责?这是美国自己对自己发动的“鸦片战争
-
2024-08-03 19:33:44
-
- 席琳·迪翁,不屈的惊艳
-
2024-08-03 19:31:27
-
- 茅台向下,困住习酒
-
2024-08-03 19:29:10
-
- 耗时5个月解读《红楼梦》,这个反内卷的年轻人“想开了”
-
2024-08-03 19:26:54
-
- 英特尔「芯」痛:全球裁员1.5万人,利润暴跌85%
-
2024-08-03 19:24:37
-
- 小游戏没有梦想,暴富之下尽是梦碎
-
2024-08-03 19:22:21
-
- AI手机,苹果摸着安卓过河?
-
2024-08-03 19:20:04
-
- 在海外,Sora 正在被可灵替代
-
2024-08-03 19:17:47
-
- 系统梳理会员经济学
-
2024-08-03 19:15:30
-
- 宋向前:“我不相信明星创业者,这是赚辛苦钱的时代”
-
2024-08-03 19:13:15
-
- 端到端, 会『杀死』5万名自动驾驶工程师吗?
-
2024-08-02 19:03:48
-
- 车企大佬围攻理想发周榜,“想哥,收手吧”
-
2024-08-02 19:01:31
-
- 1亿合同诈骗案局中局:假国企上演“连环套”,3家上市公司涉案金额超6亿
-
2024-08-02 18:59:15
-
- 铁打的星巴克,流水的新茶饮
-
2024-08-02 18:56: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