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喷网 > 百态 > 正文

​昔日威风的西汉大司马,突然消失在东汉,让大将军独步朝堂?

2024-10-14 07:47 来源:略喷网 点击:

昔日威风的西汉大司马,突然消失在东汉,让大将军独步朝堂?

你有没有发现,自汉武帝以后,大司马就成了西汉外戚的标志,如卫青、霍光和王莽;而到了东汉,他们又都是以清一色的大将军专权,像窦宪、梁冀、何进和曹操等人,大司马鲜有提及。为什么会这样,这之间有什么联系,对历史又有什么影响?好,这里就围绕大司马和大将军在两汉时期的情况,选几位代表性人物,通过他们的故事,来看看这两个官职在这段时期里的演变和影响,帮助大家更好的了解两汉历史。

大司马和大将军的起源

大将军

谁是历史上的第一个大将军?其实没有共论。翻开《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里面有"赵王与大将军廉颇诸大臣谋...赵乃以李牧为大将军…”这样的描述‬‬,可知早‬在‬战国时代‬,廉颇和李牧都是‬赵国‬的‬大将军。不过那时候的大将军‬,记载不详,特别是在‬军中‬的地位和‬级别‬,都‬不清楚‬。

当然,你也可以说韩信是第一个大将军。《史记·淮阴侯列传》中有一段大王刘邦和萧何之间有趣的对话,他们商讨着如何留下韩信:

王曰:“吾为公以为将。”何曰:“虽为将,信必不留。”王曰:“以为大将。”何曰:“幸甚。”於是王欲召信拜之。何曰:“王素慢无礼,今拜大将如呼小兒耳,此乃信所以去也。王必欲拜之,择良日,斋戒,设坛场,具礼,乃可耳。”王许之。诸将皆喜,人人各自以为得大将。至拜大将,乃韩信也,一军皆惊。

刘邦拜韩信为大将的过程,充满了刘萧他们天生的草根江湖风格。说穿了,就是给韩信一个好听的名誉留下他的心。秦朝的最高军事指挥是上将军,置大将于上将军之上,类似今天的军衔,大将和上将的关系,但不反映具体的职务高低。

窦婴大将军

西汉承秦制,秦朝没有大将军一职,故西汉初不见大将军。

真正意义的大将军,可能是西汉前元年间的窦婴。汉景帝三年(前154年),吴楚爆发七国之乱,汉景帝刘启任命窦太后的侄子窦婴为大将军,让他跟随太尉周亚夫领兵去征讨叛乱。《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是这样记载的:

孝景三年,吴、楚反。上察宗室诸窦毋如窦婴贤,乃召婴。婴入见,固辞谢病不足任。太后亦惭。于是上曰:“天下方有急,王孙宁可让邪?”乃拜婴为大将军,赐金千斤。

为什么窦婴要推脱,而窦太后面有愧色?原来窦太后(窦漪房)非常喜欢自己的另外一个儿子梁王刘武,就是《滕王阁序》中的“睢园绿竹”典故的主角,太后经常暗示景帝立弟弟为接班人。有一次,景帝和梁王在一起宴饮,窦婴以外戚身份在场陪同。景帝喝嗨了,就突然说:“我死之后就把帝位传给梁王。”窦太后在一旁听到后,高兴坏了。但身为窦太后堂侄的窦婴却起身反对说“帝位应当父子相传,这是规矩,陛下不能擅自传给梁王!”气得窦太后跳起来把窦婴赶出了皇宫,再也不让他有权随意进出宫门了。

总之,这些大将军的故事都是太史公笔下记录的,可惜交代都不清楚,不像后来的《汉书》那样,有专门的汉朝职官表详细记载。

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此时的大将军,还不是军中老大,因为它头顶上还有一个太尉。《汉书·百官公卿表》有这样的记载:

太尉,秦官,金印紫绶,掌武事。

太尉是掌管军政的最高级别官员,朝廷授予金印紫绶。同样授予金印紫绶的职官还包括:相国、丞相、太傅、太师、太保和前后左右将军等,这些都是朝廷里最高等级的官员了。而窦婴这个大将军没看见有授印,后来有关窦婴的记载,都是以魏其侯或者丞相称呼,大概战事结束后就把大将军给收回了? 《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

孝景时,每朝议大事,条侯、魏其侯,诸列侯莫敢与亢礼。

这样看来,窦婴这个大将军很有可能是一个临时的朝官。

卫青是第一个正式授印的大将军

到了西汉元光六年(前129年),汉武帝升任卫青为车骑将军,发起了对匈奴的全面反击。元朔五年(前124年),卫青率军大败匈奴右贤王,汉武帝大喜,派遣使者持印符前去军中拜卫青为大将军。武帝让使者带上了印符去拜大将军,表明是很正规的朝廷职官了。而稍前,汉武帝还废除了太尉,为大将军的出现做好铺垫。另外武帝‬规定大将军作为将军中的最高称谓,诸将听令,位同三公,卿以下皆拜,首次明确了大将军在朝廷职官‬中‬的位置,荣耀无比。

《史记·卫将军骠骑将军列传》载:

诸将皆以兵属大将军。

《汉书·卫青霍去病传》同曰:

至塞,天子使使者持大将军印,即军中拜青为大将军,诸将皆以兵属,立号而归。

卫青是第一个被正式授印封大将军的大臣‬‬,大将军在军中的权力也相应‬制定‬了。

大司马大将军

紧接着,元狩四年(前119年),汉武帝命大将军卫青与时年二十二岁的骠骑将军霍去病各率骑兵五万,分别出定襄和代郡,深入漠北,寻歼匈奴主力。卫青在大漠里‬遭遇到‬单于主力,力战破敌,并追逐至赵信城,烧其积粟而还。而霍去病深入敌后两千多里,大破匈奴军,乘胜追杀至狼居胥山,兵锋一直逼至北海。在狼居胥举行了祭天封礼,还在姑衍山举行了祭地禅礼。此战后,匈奴远遁,“漠南无王庭”。

立下不世之功,该如何奖赏呢?卫青的大将军已经是武官的尽头了,而霍去病此役表现,更是在卫青之上,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于是,汉武帝发明了加官这种新玩法,用‬‬商周时期就有的(大)司马,冠给将军称号,以示尊崇并且赋予他们特权。这样,卫青就变成了大司马大将军,霍去病就是大司马骠骑将军。以后将军们彼此见面啊,没有冠大司马的将军,都要拜冠有大司马这些将军新贵了。

《史记·卫将军骠骑将军列传》:

乃益置大司马位,大将军、骠骑将军皆为大司马。

《汉书·卫青霍去病传》这部分内容也是完全抄袭《史记》,就略过不提了。

当然,汉武帝发明大司马加官的目的,还远不止是谁向谁行拜礼这么简单。他还规定,凡是被加了大司马的将军,可以在宫内办公了。要知道,当时的丞相,太尉,御史大夫这些三公,都是在宫外开府办公的,只有当皇帝召见和朝议时,才能够入宫。在宫内皇帝身边办公,好处就太明显了。结果在外面的丞相,无形之中权力被削弱了不少。这就是汉武帝冥思苦想从丞相手里夺权的手段之一,史书以后管丞相这些在外面办公的都叫外朝官,而冠以大司马的将军,和其它的侍中、尚书,因为都是在宫内办公,就统称为中朝官、或者内朝官。这个新变化,影响到后来的三省六部中央职官制度的形成。

有规定,只有大将军、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和卫将军四个将军称号,才可以被加冠大司马。一定要清楚,此时的大司马不是一个可以独立授予的本官,不会单独存在,至少在汉武帝时期是这样。所以,我们如果说这个时期的大司马,就是泛指有大司马冠名的将军。

汉武帝发明的大司马,作为加官,同时冠名大将军卫青和骠骑将军霍去病,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了位比三公的大司马‬官职。

大司马

后来汉宣帝,曾经有过把大司马作为独立的官职举措,但还是没有颁发印绶,因此,也不能够算正式朝官。直到汉成帝刘骜,才把大司马分离出来作为一个独立的职官进行任命。从这时候起,大司马被授予金印紫绶,去掉将军称号的联用,可以开府,但位次丞相。到了哀帝元寿二年又改位在丞相(司徒)之上,以后基本上保持这个待遇。《汉书·百官公卿表》记载:

成帝绥和元年初赐大司马金印紫绶,置官属,禄比丞相,去将军。哀帝(刘欣,前25年—前1年)建平二年复去大司马印绶,官属,冠将军如故。元寿二年复赐大司马印绶,置官属,去将军,位在司徒上。

最后,汉武帝还有一个小心眼,他规定大司马大将军和大将军骠骑将军共同执掌军事,朝廷俸禄相同。就是说,实际上霍去病和卫青同级别了,他内心已经有扬霍抑卫的想法了。

《汉书·卫青霍去病传》曰:

定令,令骠骑将军秩禄与大将军等。自是之後,大将军青日退,而骠骑日益贵。举大将军故人门下多去事骠骑,辄得官爵,唯任安不肯。

太史公在《史记》中专门开辟一个章节,即“佞幸列传”:

自是之后,内宠嬖臣大底外戚之家,然不足数也。卫青、霍去病亦以外戚贵幸,然颇用材能自进。

虽然宫内被皇上宠幸的臣子,大都是外戚,但是这些人都根本不值得一谈。至于卫青、霍去病也是因为外戚的关系而得靠近皇帝,从而显贵和宠幸,才有机会为国出力。但他们的功劳和封爵,完全是凭借自己的才能和拼杀博取的,和那些一般外戚不可同日而语。

这是非常中肯的评价,太史公还专门在《史记》中写了一篇“卫将军骠骑将军列传”,就是给卫青霍去病他们歌功颂德的美文,这是一篇汉军征胡的英雄传。后代了解他们当年的不朽事迹,基本上都是靠这篇宝贵的第一手史料了,包括后面“汉书”的“卫青霍去病传”也是参考诸多。这个卫将军,就是卫青大将军也。

汉武帝首创了大司马大将军这样一个复合官(加官+本官),授予卫青。直到汉成帝,才把大司马正式‬独立成为一个朝廷本官,授予了王莽。

好了,查阅了一堆书籍,总算把大司马、大将军的来龙去脉基本上梳理清楚了。

西汉时期著名的大司马

匈奴不灭,何以为家?卫青和霍去病两位大英雄,担当得起大司马这个崇高的荣誉,他俩也是历史上最伟大的大司马。

大司马大将军霍光

西汉还有许多著名的大司马。首先要提的就是霍去病的弟弟霍光,他两兄弟,文功武卫,成为汉武帝的左右臂膀。可惜霍去病英年早逝,留下霍光在刘彻身边兢兢业业伺服,异常谨慎,深得武帝信任。

汉武帝在游乐五柞宫时,突然发病倒下,情形十分危急。霍光赶到后,一边哭着眼泪,一边急切问武帝:“如果皇上有不测,那由谁来继位?”皇上说道:“难道你不清楚上次送你周公背成王、诸侯朝贺那幅画的含义吗?立少子为帝,你以周公辅佐成王那样行事。”霍光连忙叩头,谦让说:“臣不如金日磾。”一旁的金日磾则说:“臣是匈奴人,不如光。”于是武帝命霍光为首辅:

上以光为大司马大将军,日磾为车骑将军,及太仆上官桀为左将军,搜粟都尉桑弘羊为御史大夫,皆拜卧内床下,受遗诏辅少主。明日,武帝崩,太子袭尊号,是为孝昭皇帝。帝年八岁,政事一决于光。《汉书·霍光金日磾传》

昭帝即位后,让霍光领尚书事,《汉书·昭帝纪》:

大将军光秉政,领尚书事,车骑将军金日磾、左将军上官桀副焉。

霍光‬的权力由两部分构成。首先是以‬一个文官‬担任‬大司马大将军‬,掌握‬朝廷‬军政‬要权‬;然后,领‬尚书事‬,‬统领‬内朝‬尚书‬,负责‬朝廷‬机要‬诏书‬。领‬尚书事‬也是一个加官,后来多是给太傅的加号。霍光领尚书事,大概率是武帝临终前安排的,只有他才能够设计出一个中朝尚书的首领,总揽政要,让外朝‬的丞相‬府‬成为‬执行‬朝‬事‬的行政‬机构‬。

事已至此,霍光‬‬已是当之无愧‬‬‬的‬朝廷第一重臣‬了‬。尤其‬是当‬‬辅臣‬金日磾去世‬后‬,霍光‬在‬朝廷的‬政治‬斗争中,击败了‬上官桀、桑弘羊两位顾命大臣,从此‬独揽朝纲,权倾朝野,显赫一时,天下政令都由霍光发布。

年仅二十一岁,在位‬十‬三‬年‬的汉昭帝驾崩后,霍光迎立没有根基的汉武帝之孙、昌邑王刘贺即位,但二十七天后即被霍光以淫乱、危及社稷为由而废黜。霍光再从民间迎立‬武帝曾孙刘询继承帝位,这就是汉宣帝。

霍光前后秉政二十年,遵循武帝法度,在武帝末年积弊之后,采取休养生息的措施,轻徭薄赋,使得汉朝国力得到一定的恢复。对外也缓和了同匈奴的关系,恢复和亲政策。这段时期被后世称为昭宣中兴。

但‬因其废立两帝,与殷商的伊尹废太甲事迹相似,故后世权臣废立皇帝时,往往以“行伊霍之事” 作掩饰。

刘询在民间娶妻许平君,即位后,霍光妻想把女儿立为皇后。宣帝就下诏说自己贫贱时的一把旧宝剑丢失了,让大家赶紧去找回来。终于大臣们明白了,就奏请册立许婕妤为皇后。这是中国古代最浪漫的诏书了,还贡献了一个成语,故剑情深。

霍光是第一位以文职身份担任大司马大将军,领‬尚书事,集朝廷两个最重要的军政大权为一身。

王太后临朝和王家五个大司马

宣帝立许皇后生的儿子刘奭为太子,还帮助情绪低落的太子挑选了一个太子妃,叫王政君。刘奭即位为汉元帝后,就立她为皇后。从此,王皇后一家飞黄腾达,特别是元帝之后,王太后临朝专权,王家就更是祸乱朝纲,最后篡夺了大汉江山。当年宣帝曾经叹息道:“乱我家者,太子也!”不料,此语果然成真。《汉书》记载:

孝元王政君皇后,成帝母也。家凡十侯,五大司马,外戚莫盛焉。

‬这‬五‬位大司马‬分别是‬:‬兄‬王凤大司马大将军、领尚书事;堂兄‬王音接替王‬凤‬拜大司马车骑将军、领尚书事;兄王商接替王音出任大司马卫将军;兄‬王根接替王商任大司马骠骑将军;侄‬王莽‬接替‬王‬根‬任‬大司马‬。

王氏已然成为西汉一朝中最显赫的家族,族人中为将军和列侯者更是不计其数。他们生活奢靡,声色犬马,互相攀比。凭借外戚身份,骄横‬放肆,欺压‬邻里‬,专权‬朝堂‬,打击‬异己‬。

大司马王莽篡汉

唯有王莽独守清贫,为官清廉,行为检点,作风严谨,勤奋好学,熟读《仪礼》。他服侍母亲及寡嫂,抚育兄长遗子,忠孝仁义;侍奉诸位叔伯,恭谨周到;广纳贤士,礼贤温俭。王莽就是这个大族中的另类,在那个‬世风‬日下‬‬的‬年代,他‬成为‬了世人眼中的道德楷模,很快声名远播‬,朝野‬好评‬如‬潮。就‬靠‬超‬一流的演技‬,王莽‬成功‬地‬欺骗‬了‬大家‬,特别‬是那位始终‬纵容‬他‬的王‬太后。

如前所述,汉成帝封王莽的这个大司马,授金印紫绶,去将军号。这时大司马作为正式独立的职官出现了,从此开始,大司马和大将军就分别是两个不同的官职了。大司马是位在丞相之上的朝廷最有实权的官员,而大将军则相当于掌管军事的太尉。因此,汉成帝把原来的大司马大将军拆分为二,有分权之意,以防范王莽权力过大失控。

王莽是第一个被封为真正意义的大司马的‬权臣‬。

成帝之后,特别是哀帝驾崩后,王莽声名‬显赫一时,拥护者众多,朝中已经无人能够阻止他的阴谋了。他重新出江湖后‬,再任大司马、领尚书事,逼太皇太后封自己‬安汉公,升任太傅,领四辅之事,位居三公上。然后加号宰衡,位在诸侯王公之上。宰衡是王莽自创的官名,因商朝的伊尹为阿衡、周公为太宰,故合二人称号以自尊。‬汉平帝病死,王莽遂立只有两岁的汉宣帝玄孙刘婴(孺子婴)为皇太子。王莽代理天子朝政,总揽朝政‬,称假皇帝。至此,大汉改名只是时间问题了。

初始元年十二月(公元9年1月15日),王莽逼迫太皇太后‬王政君交出传国玉玺,气得‬王‬太后‬怒砸‬玉玺‬,但‬为时已晚‬。孺子婴禅让大汉‬于‬王莽‬,后称帝,改国号为“新”,西汉‬灭亡‬。

同时,王莽还开创了外戚权臣以大司马、太傅、领尚书事这样一个权力组合来彻底控制朝廷的模式,影响到魏晋南北朝。

东汉初的大将军

更始年间‬,受‬西汉‬末年‬影响‬,大司马‬还是‬作为‬重要的‬‬官职进行授受。如‬‬‬更始元年(公元23年),更始帝刘玄任‬命‬刘秀“以破虏大将军行大司马事”的名义平定河北,镇抚州郡。

刘秀‬称帝于河北后,看看云台二十八将几位关键人物在‬东汉‬开国‬时候‬的任命情况:

邓禹:大‬司徒,后迁太傅;吴汉:大司马;贾复:左将军;耿弇(yǎn):建威大将军;寇恂:执金吾;岑彭:拜廷尉、行大将军事,后‬升为征南大将军;冯异:征西大将军;朱祐:建义大将军;景丹:骠骑大将军;盖延:虎牙大将军;

另外,非云台二十八将的其他功勋人物还有:

李通:大司空;窦融:大司空;卓茂:太傅;梁统:宣德将军;马援:伏波将军;阴识:骑都尉;

从以上任命可以看出,东汉初保留了西汉的大司马,授予吴汉,而岑彭的“行大将军事”,意思就是临时兼任,后来‬他‬升职‬为‬征‬南‬大将军‬,看来‬这个‬‬‬行大将军事级别‬也不高‬。总‬之‬,东汉‬初‬并没有常置一个‬“大将军”,都是一些冠名大将军,比如建威大将军,征西大将军等。刘秀是让大司马统领各冠名大将军,不需要再置一个大将军和大司马分权了。

东汉初的三公是大司马、大司徒和大司空,其中,大司马即西汉的太尉掌管军事,大司徒即丞相掌管朝廷政务,而大司空负责水利和各种建设工程。刘秀定都洛阳后,又好好的琢磨了一番,还是不太喜欢西汉这个臭名昭著的大司马,得把这个官职给压制住,免得将来又发生像西汉王家外戚这样的野心家篡权。他重新调整了东汉职官制度,把大字统统去掉,大司马改回太尉、大司徒改成司徒、大司空改为司空,就是要弱化一下这些权位。

东汉除了三公,还设有三师,也叫上公,即太傅、太师和太保,位在三公之上,为名誉官职,多由德高望重的名士或者功勋王亲担任,意思是皇帝的老师和道德楷模。

至此,大司马在‬东汉‬初不复存在了。

东汉的外戚大将军

勒石燕然的‬窦宪大将军

汉和帝永元元年(公元89年),章德窦太后命其兄窦宪和耿秉率军出击匈奴。他们去塞三千余里,大败北匈奴后遂登燕然山,刻石勒功,纪汉威德,令班固作铭。从此,草原上的匈奴不是被消灭,就是被驱逐出境。

窦宪勒石燕然,和西汉霍去病的‬漠北大捷、封狼居胥一样,都‬彰显了汉军威武,成就了古代中国军事神话,永世崇拜。被窦宪打败的北匈奴残余,最后去哪里了?一般认为他们向西逃窜,长途跋涉‬到欧洲的黑海和多瑙河一带,把‬这里的原住民日耳曼‬人,驱赶逃往到‬欧洲南部。这些‬北方‬的蛮族‬兵临罗马城下,最终又‬导致了古老的罗马帝国在‬众多‘蛮族’的打击下沦陷‬覆亡。因此,窦宪对北匈奴的作战不仅影响了中国历史,也间接推动了欧洲的历史进程,改变整个人类历史。从这方面来看,窦宪的历史贡献,高于‬霍去病‬,甚至高于成吉思汗!

窦宪和‬‬耿秉立下了不世之功,和‬帝‬欣然下诏,命中郎将持节到五原任命窦宪为大将军,并封武阳侯。过去大将军的官位在三公之下,按太尉标准设置官属。此时,窦宪权震朝廷,公卿们迎和旨意,奏请朝廷,于是窦宪位在三公之上,太傅之下,同时,也提高了他设置官属的档次。窦宪率军班师回京。

东汉虽然因为历史原因,废除了大司马,但从窦宪开始,外戚又重新拾到了一个位比大司马的大将军一职,开启了东汉外戚以大将军专权的新套路。

大将军位在三公之上,从‬原来一个位同九卿的武官,变成了和西汉大司马一样权倾朝野的一品实权职官,而三公等已沦为虚职。

仪同三司的邓骘大将军

邓骘是东汉开国元勋太傅邓禹的孙子,早年因为出身于名门,被窦宪征辟为大将军府幕僚,因其妹邓绥入宫为贵人,兄弟两人转任朝廷郎中。邓绥被立为皇后,邓骘就升任为虎贲中郎将。汉殇帝即位后,邓太后临朝听政,封邓骘为车骑将军,仪同三司。三司是司马(太尉)、司徒和司空,即三公的另外一种说法。仪同三司的意思就是,所有的礼仪形式,完全参见三公的规矩,是非常有尊荣的礼遇。仪同三司的名号,就是从邓骘开始的。以后,还演化出开府仪同三司。

殇帝驾崩,邓绥又与邓绥皇太后册立刘祜,刘祜即位为汉安帝,拜邓绥大将军。邓骘为人谦逊,崇尚节俭,罢除劳役。安帝时期天下发生饥荒,许多百姓死亡,盗贼群起,叛乱不断。邓骘曾经亲征凉州,平叛羌人叛乱。又推荐天下名士,平定内乱,北抗南匈奴的骚乱。

跋扈大将军梁冀

延光四年(125年),汉安帝刘祜驾崩,长子刘保的乳母宋娥联合宦官孙程等人发动“西钟政变”,诛杀阎太后手下的宦官,迎立刘保为帝,是为汉顺帝。

永建三年(128年),顺帝选取梁商的女儿和妹妹进入皇宫做嫔妃,于是又升梁商为侍中、屯骑校尉。女梁妠被立为顺帝皇后,梁商被授予大将军。后来梁妠皇后的哥哥梁冀继承父亲梁商的大将军。

梁氏家族,从‬梁统、梁竦、梁雍、梁商、到梁妠梁冀,一共五代人,从东汉立国初就一路走过来,和刘家皇族,也是有着千丝万缕的瓜葛,对东汉的历史的影响深远。东汉梁氏外戚对‬整个‬东汉‬的‬影响‬,类似‬西汉的王氏家族。

梁统自小喜爱学习和研究法律,为人刚直果断,有毅力。梁统最初在地方州郡供职,后在刘玄的更始政权担任中郎将、酒泉太守,驻守河西。梁统和窦融一同归顺‬刘秀‬,被封为高山侯,官拜太中大夫,梁统的四个儿子都授任为郎官。梁统后来出任九江太守。

梁统长子梁松继承了梁统的爵位,成为刘秀的驸马。次子梁竦,是东汉文学家、易学家。章帝时,梁竦两女都被皇帝纳为贵人,而小梁贵人还为章帝生了汉和帝刘肇。但为窦后忌,两贵人都被杀,梁竦也被捕入狱,死狱中。

梁妠皇后的哥哥梁冀,因为‬是皇亲国戚,从‬小就‬养成了游手好闲,横蛮放肆的坏习惯。又好酒贪杯,除了射箭、游戏等玩耍娱乐,不学无术。人品残暴放纵,无法无天。后来继承了父亲梁商的大将军,在朝廷上更是有恃无恐。

到汉顺帝死时,冲帝只两岁,还在襁褓之中,梁太后掌控朝政,梁冀以‬大将军‬辅政‬。冲帝很快死了,梁冀又‬拥立质帝刘缵即位。虽然‬质帝年幼却很聪慧,他讨厌‬梁冀骄横,一次‬在群臣朝会时,质帝盯着梁冀说:“这是跋扈将军。”梁冀非常痛恨他,就让人毒杀了质帝。

然后‬,梁妠和梁冀又‬迎桓帝刘志,梁太后临朝听政,梁冀继续掌握大权。梁妠还让妹妹梁女莹成为汉桓帝刘志的皇后。皇后梁女莹无才无德,长相平庸。倚仗兄梁冀、姐梁妠之势,专制内宫。桓帝被大将军梁冀处处掣肘,忍无可忍,只能够借上厕所的机会,和太监密谋,最后用计收缴梁冀的大将军印绶,逼其自杀,后灭其族,终于诛灭了专权20余年的梁氏一族。

但因为过度依赖宦官,就‬让‬这股势力慢慢做大了,又成了一大新‬祸害,东汉最后就是亡于外戚与宦官的争权夺利。

至此,梁统一家,共出现了一个驸马,三个贵人,两个皇后,生了一个皇帝,立了三个皇帝,杀了一个皇帝,以及两个大将军。从光武帝到桓帝,跨越一百多年,历经十帝,影响和涉及的皇帝多达六位。梁家一族,几乎是从头到尾影响了整个东汉王朝。不得不说,他们是两汉时期持续影响最久远‬的外戚‬三家族之一,另外两个是窦氏家族横跨西汉和东汉,和西汉的王氏家族。

后人评价:“霍光忠于国,因为子霍禹的‬胡作非为‬而‬导致‬整个‬宗族‬覆灭‬,梁商忠于国,却‬因为其‬子梁冀而‬覆其宗,两者‬是何其‬相似!”

党锢之乱中‬的三‬君‬窦武大将军

桓帝铲除‬了‬梁‬家‬势力‬后‬,却‬让‬宦官把持‬着朝政政,扰‬乱朝纲,引起士人不满,纷纷‬结党清议,抨击‬时政‬。当时,在关西扶风一带有一个名士叫窦武,他的儒学和德行都被士人称赞。而且这个窦武又是窦融的玄孙。

窦武长女窦妙被选进宫中为刘‬志‬的‬贵人,窦武因此‬也‬入‬朝‬为‬郎中。同年冬天,桓帝立窦妙为皇后,窦武升任越骑校尉,封槐里侯。看来‬西汉‬窦‬太后‬家‬族‬基因‬十分‬强大,经久不衰‬。

虽然‬贵为‬外戚‬,窦‬武‬‬在‬任职期间,非常‬注意‬洁身自好‬‬。他‬征召名士,廉洁奉公,不接受送礼贿赂,妻子的衣食仅够吃穿而已。当时对西羌连年用兵,粮食歉收,人民饥饿,窦武将所得的赏赐,全部分给了太学生,又用车载粮食和饭菜,在道路施给贫民。

桓帝时,爆发‬了历史上有名的第一次党锢之乱,大批社会名士被收缴入狱,在太尉陈蕃等据理陈书下得以释放。这个陈蕃就是王勃的《滕王阁序》中写的“徐孺下陈蕃之榻”一句中的人物,我有一篇文章专门介绍陈蕃和党锢之乱,有兴趣的可以去看看。

桓帝去世后,窦武和陈蕃策立刘宏即位,是为汉灵帝,窦太后临朝专制,封窦武为大将军,陈蕃太傅,共同支持朝政。宦官势力并‬没有因为桓帝去世而偃旗息鼓‬。相反,窦太后更加依靠宫内的太监来专权,引起朝野强烈不满。于是窦武联手陈蕃准备铲除朝廷宦官集团,谁知这些太监们在窦太后的宠信庇护下,抢先动手,反杀大将军和太傅,窦太后也被幽禁,大批党人被捕入狱,被杀害或者迫害流放,这是第二次党锢之乱。东汉王气被打破,开始走向衰落,随后发生了“黄巾起义”。

十常侍之乱与何进大将军

党锢之乱后,灵帝刘宏将‬出身屠户人家、美貌如‬玉‬的‬何灵‬思‬为‬贵人,同时将她的哥哥颍川太守何进征入朝中担任侍中。何‬贵人‬后生下皇子刘辩,故而被立为皇后。

黄巾起义‬爆发‬后‬,刘宏任河南尹何进为大将军,率领禁卫军驻扎在都亭,拱卫京师。又在皇甫嵩和吕强的建议下,解除“党人”的禁锢,征调各地精兵征讨黄巾军。在‬皇甫嵩与、卢植、朱儁、董‬卓、曹操等将领的共同‬清剿‬下‬,黄巾起义很快‬被平定。但‬朝廷‬宦官‬势力‬依旧‬不减‬。

灵帝去世后,长子刘辩即位,何‬太后‬临朝‬,大将军‬何‬进‬此后独揽朝政大权。并借天下百姓痛恨宦官之由,策划诛杀了反对自己的宦官蹇硕,引起‬外戚‬和‬宦官‬势力‬之间‬的激烈矛盾。大将军‬何进‬于是‬在‬袁绍的‬馊主意‬策划‬下‬,急忙‬让‬皇帝‬下诏‬调‬董卓的西凉兵入京清除宦官势力。事情败露后,何进被宦官所杀,而后‬袁绍‬等‬进宫‬诛杀‬宦官‬,少帝‬被‬几个‬太监‬挟‬持出‬宫‬逃窜‬,在‬郊外‬遇见‬进京‬勤王‬的‬董卓‬。

这是‬东汉‬末年‬的十‬常‬侍之‬乱‬,外戚‬与‬宦官‬同归于尽‬,留下‬一个‬空虚‬破败‬的朝廷‬给了‬外来‬的权臣以机会‬‬。后面‬的剧情,就是‬董卓‬进‬京‬,收编‬大将军‬何‬进‬和‬何进的弟弟车骑将军何苗的军队,又指使吕布杀死执金吾丁原,从‬而掌握京城军队指挥权。

董卓升任司空,废黜少帝刘辩,立陈留王刘协为帝,即汉献帝。董卓升任太尉,从此‬祸乱‬朝纲‬。各地‬军阀‬在‬曹操‬袁绍‬的‬带领‬下‬,开始‬讨伐‬董卓‬。于是‬董卓‬烧毁‬洛阳‬都城‬,迁都‬逃回‬长安‬。

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曹操大将军

董卓‬被杀‬后‬,长安‬大‬乱‬,曹操‬借机‬迎‬献‬帝‬回‬洛阳‬,以‬护驾之功被‬刘协封‬为司隶校尉、录尚书事。接着‬,曹操又‬以洛阳‬残破不堪‬为由,迁都许昌,被‬‬封为大将军,进封武平侯。 后‬曹操自任司空、行车骑将军事。曹操‬随后‬将‬三个‬女儿‬送‬入‬宫‬中‬,其中‬一个‬成为‬献‬帝‬刘协‬的‬皇后‬。至此‬,大汉‬天子落入‬权臣‬曹操‬之手‬,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总揽朝政。

三‬十‬年后,东汉‬大将军‬曹操‬的‬儿子‬曹丕‬采取与西汉‬大司马‬‬王莽‬同样‬的‬策略‬,威逼傀儡‬献帝‬禅‬让‬,东汉‬再次以西汉‬相同的方式‬灭亡‬,这难道是‬天‬意‬?

大司马、大将军的结局

整个演变过程,就是从没有印绶的大将军,到替代太尉的受印大将军,到位于丞相三公之上的大司马大将军,再分化为大司马和大将军两个正式本官的复杂过程。从军人因战功受封,到朝堂文职因为辅政或者擅权而加封,但基本上都是在外戚手中保持。这些折射了汉朝,特别是西汉皇帝对外臣,包括丞相的极其不信任,因此希望把权力收紧到皇帝身边,收到宫内中朝,宁愿交给皇后家族来打理。所以两汉始终处于大臣、外戚和后来又衍生出来的宦官势力之间的斗争中。这是汉朝主要的矛盾,一旦没有处理好,就导致江山换代了。

在整个西汉和东汉的灭亡过程中,大司马和大将军都起到了关键作用。而且,这个故事还在继续上演,三国时期,这两个官职都曾经出现,比如蜀魏国的大司马,位在大将军之上。但到司马懿专权后,包括司马师、司马昭,都是以大将军的身份掌控曹魏政权。

曹魏禅让给司马炎,西晋立国后还置大司马和大将军,但到东晋几乎又不见大司马了。只有权臣桓温追求复古,就自封为大司马,否则在东晋还很难看见大司马。从南北朝开始,大司马基本上不置,隋朝彻底废除了大司马。而大将军一职则以各种的变化持续保留到明清。

自从汉武帝创立了大司马大将军以来,叱咤风云几百年,把两汉搅动得面目全非。大司马和大将军,官职本无对错,都是当官人的心有异动。它们承载了太多精彩和辛酸血泪的故事,成为今日还能够感受到温度的历史。

#精品长文创作季#

参考资料:

《史记》

《汉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