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喷网 > 百态 > 正文

​“看完 OpenAI 大会,很庆幸没拿到融资”

2023-11-15 00:11 来源:略喷网 点击:

“看完 OpenAI 大会,很庆幸没拿到融资”

" 在熬夜看完 OpenAI 的发布会后,我很庆幸自己在上半年没拿到融资。"AI 创业者 Jimmy 告诉小饭桌。

在今年上半年,Jimmy 见了超过 20 位投资人,几乎每一位投资人都会问 Jimmy 同一个问题:" 你能用大模型创造什么新的应用场景?"

而 Jimmy 的回复也非常统一:" 不好意思,应用层 AI 没有真正值得做的新场景,最起码国内短期不会有。如果你认同这个观点,那我们就接着聊 ……" 在得到否定的答案后,交流普遍没了下文。

原因似乎很明显,FA 琳达告诉小饭桌,有机构为了鼓励投资经理,开出了 " 能抢回创新 AI 应用项目,年底升职优先考虑 " 的重赏。

所以今年上半年,大量投资人带着 " 所有场景都值得用大模型再做一遍 " 的信念,在各个细分场景掘地三尺,企图找到真正意义上的大模型创新应用项目。但往往聊的很多,投的很少。

用投资人 Jeff 的话来说," 今年和人聊 AI 应用项目,应该给星巴克开了 100 单了,但我自己一单都还没开 ……"

在 Jimmy 看来,所谓的大模型应用端创新机会,在今年上半年其实是个伪命题。随着 OpenAI 向世界彻底展露出自己的野心和能力,大批 AI 应用已经失去了护城河。创投圈都在担忧 "OpenAI 将杀死应用创业公司 "。

但也有人认为,基于大模型开发新应用的时代,才刚刚开始 ……

AI 创造新场景是个伪命题

" 我认为今年上半年国内谈‘创造新场景’是个伪命题,因为实话实说,目前大家都还在看齐硅谷,还谈不上创造。"Jimmy 告诉小饭桌。

在创业之前,Jimmy 曾是互联网大厂的 NLP 工程师。

去年 12 月,Jimmy 借用朋友的账号体验了刚刚上线的 ChatGPT,按他的描述," 有点像回到小学第一次上计算机课的感觉,真的是睁眼看世界了。"

之后发生的故事,已经人尽皆知。在被 ChatGPT 震惊后,无数个 Jimmy 离开大厂,开始拥抱大模型创业;许多在上个时代已经功成名就的互联网大佬,宣布大模型将是自己 " 人生最后一次创业 ";互联网大厂本厂也真金白银地开始跟进大模型 ……

但在真正躬身入局后,Jimmy 很快发现,大多数创业者都低估了大模型的应用难度,更低估了 OpenAI 的野心。

先说应用难度。百度董事长兼 CEO 李彦宏曾说:" 创业公司卷大模型没有意义,卷应用机会更大。" 言下之意,大模型交给大厂,创业公司搞应用创新。

逻辑上当然成立,但实际上只对了一半。最直接的因素莫过于,大模型与应用是递进关系,即先有强大的大模型,才能有优质应用。" 你可以盘点一下今年上半年有哪家国产大模型面世了,不面世的理由自然是不够成熟,那基于这样的大模型生态,我想请问如何进行所谓的应用创新?"Jimmy 反问小饭桌。

另一方面,很多人也低估了 OpenAI 的野心。一位 base 硅谷的美元基金投资人 Bill 告诉小饭桌:" 早在今年 3 月 GPT-4 发布的时候,硅谷就意识到,Sam 领导下的 OpenAI 是不准备给应用开发者留活路了。"

硅谷创业教父,YC 创始人 Paul Graham 曾这样评价 Sam Altman:" 辅导创业公司时,提到设计问题,我会问乔布斯怎么做,提到战略和野心,我会问 Sam 怎么做。"

彼时的 Sam Altman 刚刚年满 24 岁,在接替 Paul Graham 成为 YC 掌门人后,硅谷创投圈也普遍认为 "Sam 让 YC 的野心上升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程度,他们似乎对任何领域都雄心勃勃。"

而现在,在年满 38 岁的 Sam Altman 治下,OpenAI 似乎准备将整个大模型市场一口吞下。

11 月 6 日凌晨两点,Sam Altman 在开发者大会上展示了 OpenA 针对多模态、GPTs、价格、all tools 的全链条布局,几乎把上半年的创业项目全都自己做了一遍。一言以蔽之,功能更强大,价格更便宜。

节点科技创始人 Frank 在朋友圈感叹:" 国内科技圈刷屏的 DEVDAY 内容,其实只是一整天日程里,仅占 45 分钟的‘开场’。OpenAI 很多关于商业化、新产品、前沿研究、Demo 展示都没有放出 …… 还有至少 10 倍的信息鸿沟,和千百计的开发者案例。太多时候是信息贫穷限制了想象力。"

一位应用开发者更是直言:"OpenAI 的这次更新,基本宣告了大多数应用层公司上半年的探索,只是在做无用功,因为功能上大家用 ChatGPT 就够了,而比用户增长,谁又比得过 ChatGPT 呢?"

大模型不是万能钥匙

看完 OpenAI 的凌晨发布会,Jimmy 倒显得颇为镇定,他告诉小饭桌:" 当一个硅谷著名的野心家,拥有世界上最顶尖的人才,和最顶级的算力加持,用户增长也是历史之最,他怎么可能把应用端的大机会留给别人?"

因此 Jimmy 认为,所谓的应用端创新机会,在今年上半年其实根本就没存在过," 大家鼓吹的应用端创新案例,只是因为 OpenAI 还没公布自己的最新成果。"

和 Jimmy 持同样观点的,还包括个人 FA 琳达。在尝试促成几笔大模型领域融资项目告吹后,琳达总结:" 大模型不是万能钥匙,很多投资人太急了,急着拿一个大项目回去邀功。"

琳达告诉小饭桌,今年一级市场的情况有目共睹,大量机构经过优化、降薪、转老股后,士气都很低落,大家太需要一个好项目来提振士气了。大模型作为今年一级市场的当红炸子鸡,自然被寄予了极高期望。

但中小型机构的投资人很快发现,大模型不仅不是创业公司的机会,大概率也没有自己的机会。原因无他,大模型明星项目动辄几十亿的估值,在基金盘子整体收紧的当下,大多数机构只能望洋兴叹。

因此,很多投资人只能将期待的目光,转移到大模型应用层。而按照琳达的说法,或许是由于期待过高,导致有些投资人和大模型一样,出现了 " 幻觉 "。

据琳达回忆,自己有一次拉了一个投资人、创始人、FA 的三方会议,在创始人完成项目路演后,投资人直接发问:" 你这个项目硅谷那边都做了很多了,就不能尝试一些新应用场景吗?" 而创始人直接反问:" 请问在大模型领域,国内有几个人能做硅谷都没做过的东西?" 最后大家不欢而散。

Jimmy 表示,用大模型去尝试不同应用场景当然简单,但在大模型质量决定应用质量的大前提下,很多商用场景根本跑不通。

以 AI 医疗为例。众所周知,大模型问诊拥有迫切的市场需求,变现空间也必然巨大。但真正能用大模型问诊的企业几乎没有,原因在于,大模型经常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如果是日常问答,自然无伤大雅。但如果在诊断病情时,大模型信口开河,后果就不堪设想。

除了对大模型应用拓展边界存在幻觉,某种程度上,一级市场对 " 人 " 也存在幻觉。

Jimmy 告诉小饭桌:" 可能很多人都忘了 ChatGPT 才出来一年,很多底层技术变革,创业者也需要时间学习适应。"

以 NLP 技术(自然语言处理)为例。研究如何让计算机读懂人类语言,一直都是业界难题。之前判别式 AI 很多任务都需要专人进行标注,才能完成训练。很多时候,为了解决特定任务,甚至需要训练一个小模型,整个过程成本非常高。

但有了大语言模型后,不用做任何训练,只要输入 prompt(指令),大模型就能完成很多任务。虽然不是所有任务都能完美解决,但已经具备巨大的颠覆性。NLP 从业者的工作,也就变成了给出更准确、更合理的 prompt。

" 作为技术从业者,我可以很负责任地说,很多以往的经验都成为过去式了,新场景一定是试出来的,而这需要大量时间和试错成本。"Jimmy 告诉小饭桌。

做苹果还是做安卓

当然,在无数个 Jimmy 埋头试错的这段时间里,大模型并没有停下狂飙的步伐。

最为明显的案例是,当 OpenAI 在发布会祭出 "GPTs" 和 "all tools" 两个大招时,场内掌声雷动,但场外愁云惨淡。原因在于,大量创业项目在 OpenAI 更新后,已经失去了竞争力。

创投圈内普遍的声音是 "OpenAI 正在杀死创业公司 "。

但也有例外,投资人 Jeff 认为,在 OpenAI 公布大模型最新进展后,反而让问题简单化了。" 原先 OpenAI 就像一把悬在创业公司头上的达摩克里斯之剑,大家都默认要做 OpenAImei'z,现在这把剑终于落下,路径也更清楚了。"

按照 Jeff 的理解,大模型所有创业公司都只剩下两条路:加入(加入 OpenAI 生态)和对抗(拥抱开源如 Meta),一如手机时代的苹果和安卓。

加入 OpenAI 生态很好理解。据 Sam Altman 介绍,GPT 商店将像苹果商店一样,鼓励开发者创建应用,商店中会列出和展示最佳 GPT,并支持 GPT 收费,届时 OpenAI 会和 GPT 应用开发者进行收入分成。

简单来说,就是相信 OpenAI 将成为下一个时代的苹果,通过与其深度绑定,搭上 OpenAI 飞驰的快车。

就目前而言,选择与融入 OpenAI 生态的开发者数量众多。根据 OpenAI 官方数据,自今年 3 月通过 API 发布 ChatGPT 和 Whisper 模型以来,现已拥有 200 多万开发者,包括 92% 以上的世界 500 强企业。

甚至在开发者日当天,由于上新功能太火爆,OpenAI 的服务器都被挤爆了,用户访问时会收到 "ChatGPT 目前已满载 " 的消息,整个服务器宕机过程长达 100 分钟。Sam Altman 还专门为带宽不足而道歉称 " 开发日新功能的使用情况,远远超出了我们的预期。"

当然,尽管 OpenAI 做到了很多行业第一,但也并非开发者的 " 唯一 " 选择。

比如开发者最关心的价格方面,尽管最新版本的 GPT-4 Turbo 中,用户使用成本大幅降低,输入 token 比 GPT-4 便宜 3 倍,为 0.01 美元,输出 token 便宜 2 倍,为 0.03 美元。但这个价格相比于开源生态的大模型和工具链,仍然贵了十倍以上。

换句话来说,以 Meta 和 Huggingface 为代表的开源生态,仍有一战之力。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教授 Joseph E. Gonzalez 认为:开源模型不需要变得更好,只需要变得更小和更专用。

因为大量企业用户并不需要最通用的模型,而是需要一个能解决特定任务的模型。如果开源模型能在轻量级的同时保持相对高质量,就能在专业化领域保有一席之地。

实际上,Meta 在今年凭借推出开源大模型 LLaMA,股价触底反弹,市值增加了将近 5000 亿美元。Meta 飞涨的股价似乎证明,市场对于开源生态同样看好。

正如手机时代,苹果和安卓都取得了成功,对于 AI 应用开发者而言,开源模型和闭源模型两条路线,可能都预示着未来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