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喷网 > 生活 > 正文

​为告别遗体群众几乎失控《白方礼,你凭什么感动中国》暗讽组委

2023-12-13 14:04 来源:略喷网 点击:

为告别遗体群众几乎失控《白方礼,你凭什么感动中国》暗讽组委

“一个馒头,一碗白水,他曾如此简单生活;三百学子,35万捐款,他就这样感动中国。’

但是我就真想不明白了,竟然还有人这么评论老人:

“白方礼太傻也太过了。在当今中国的大城市,一个有稳定退休金的老人,不在家安享晚年也就罢了,看谁可怜帮上一把也就罢了,何必要过捡别人鞋子穿的生活,反过来却把自己蹬三轮挣来的苦力钱,全部捐出去呢?”

我不知道你是真的感觉可怜老人,心疼老人!还是出自你的“各扫门前雪”的自私狭隘思想使然,你都没有资格去这么评价他的无私奉献,懂吗?你还真的有脸以教育的口吻说出这样的话,我很佩服你的勇气!

他就要照自己的方式生活。或许正是他极端清贫朴素的生活,与他捐出的35万善款形成了巨大的反差,才使人们麻木的神经受到触动;或许正是他老迈的九旬之躯,与三百学子灿烂的笑脸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才使人们漠然的心湖荡起了波澜。在人们心中,白方礼的35万元,远胜过比尔·盖茨捐出的多少亿巨款,尽管后者也很值得钦佩。由白方礼,社会知道了什么叫‘拳拳之心’,什么叫‘积小善成大善’,什么叫‘大爱无言’。白方礼老人让这个社会还明白了一个道理,无论你从事的职业多么卑微,只要你竭尽全力去爱,去奉献,你都会变得高贵,受人爱戴。”

“他的善良与无私让我汗颜,一个朝朝暮暮甘为骆驼牛马的人走了,所有人都应该低下你们的头!”

白方礼老人于2005年9月23日早晨安详地离开了人世,离开了停在他家楼下那辆老旧的三轮车,离开了那些他曾资助过的学生们,离开了崇敬他的人们。二十年时光荏苒,白方礼老人的支教事迹激励学子、感动中国。

老人的遗体存放在天津第三医院,当亲属的车队离医院还有很长一段距离时,自发前来为老人送行的人群已经挤满了马路。遗体被抬出时,拥挤的人群几乎失控,不少市民拥向灵车,有些人不得不跑到房顶上、大树上、汽车上去看老人最后一眼。一些市民在灵车前放声痛哭。因为人太多,灵车用了近半个小时的时间才缓缓离去。

按照正常的行驶路线,老人的灵车应该直接上外环线前往殡仪馆。可是,灵车却在市内绕了一个大圈,从医院出发,调头“回家”,经过老人的家门后,再沿中环线绕了大半圈,才上京津公路。这种绕远的走法是民政局殡葬处的工作人员精心“策划”安排的,让灵车在市里绕一绕,先让老人看一看自己的家,老人为了助学,常年在外奔波,在家的时候很少。让灵车多在市里走一走,是为了让老人家多“看一看”自己骑着三轮走过的大街小巷。

在车队里,免费送市民去参加悼念仪式的5路公交车一直紧随灵车,开车的师傅说:“我们5路车40岁以上的员工都认识老爷子,以前他的支教售货亭就在我们站旁边。他的行动一直感动着我们。今天,我们很荣幸跟在老人身后,送他最后一程。”出租车司机陈大哥头天就做好了准备,他说:“我已经联系了不少出租司机,老人走的这天我们不出车了,免费送市民去参加老人的告别仪式,这也算是我们‘的哥’为‘老前辈’尽了一份心意。”

白方礼同志曾获央视“感动中国2004年度人物评选”前20名候选人物之一、首届“中国消除贫困奖”奋斗奖提名奖、全国尊师重教先进个人、全国老有所为精英奖、全国支教模范等称号。 对于白方礼老人“感动中国2004年度人物评选”的落选,有网友曾发帖《白方礼,你凭什么感动中国》来对感动中国评审组委会暗讽。

2008年3月13日,白方礼去世3年后,在46家网络媒体联合主办的首届“感动中国人物”评选中,在这个没有奖品、没有奖金、没有颁奖晚会的网上评选中,他终于“感动中国”。

“我干不动了,以后可能不能再捐了,这是我最后的一笔钱。

“我从来没买过衣服,你看,我身上这些衬衣、外裤,都是平时捡的。还有鞋,两只不一样的呀,瞧,里面的里子不一样吧!还有袜子,都是捡的。今儿捡一只,明儿再捡一只,多了就可以配套。”

他的饮食极其简单,经常是两个冷馒头加一瓶凉水,就一点点咸菜。很多时候由于拉活需要,白方礼老人走到哪就睡在哪,一张报纸往地上一铺,一块方砖往后脑一放,一只帽子往脸上一掩,便是他睡觉前的全部准备“程序”。

那些年,白方礼捐款金额高达35万元。如果按每蹬1公里三轮车收5角钱计算,老人奉献的是相当于绕地球赤道18周的奔波劳累。

我就想问问,当时两届感动中国落选的原因是什么?谁评选的?你以什么标准评选的?你能代表谁?非要等人没了你才评选上嘛?那样的意义何在? 他不为了出名不为了荣誉,但是这是他该得的,但却遗憾终生.........